滋,汉语汉字

更新时间:2022-11-01 10:53:29 阅读: 评论:0

字源演变

“滋”,初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在甲骨文中,“滋”字左边和右边均为“水”,中间为“丝”,所以为会意字,后来陆续在秦系简牍时代、秦朝小篆时代中发现,“滋”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系简牍时代演变而来。“滋”的字源演变图如下:滋字的字源演变滋字的字源演变

详细释义

拼音词性释义英文例词例句
名词Zi River滋水出牛饮山白陉谷,东入呼沱。从水,兹声。——《
浆,液汁thick liquid流光驿驿,甘滋泥泥。——
滋味taste丧有疾,食肉饮酒,必有草木之滋焉,以为姜桂之谓也。——《礼记》
动词通“孳”。滋生;繁殖multiply;grow滋疑、滋乳树德务滋,除恶务本。——《书·泰誓下》
滋补。供给身体以养分;补养tonic滋阴、滋膳
栽种plant滋培、滋植
浸染permeate滋沥、滋液
增长increa滋殖
副词更加,愈益more去人滋久,思人滋生。——
形容词繁盛;茂盛flourishing滋阜、滋盛
味美delicious滋美、滋旨
肥腻fat滋腴、滋膏
脏污,污浊dirty滋垢、滋泥不获世之滋垢。——《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唐韵】子之切【集韵】【韵会】津之切【正韵】津私切,音兹。水名。【说文】水出牛飮山白陉谷。

又霸水之别名。【水经注】霸陵县霸水,古曰滋水。

又莳也,长也,益也。【书·泰誓】树德务滋。

又液也。【礼·檀弓】必有草木之滋焉。

又多也,蕃也。【左传·僖十五年】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

又滋味也。【礼·月令】薄滋味,无致和。

又浊也。【左传·哀八年】武城人拘鄫人之沤菅者曰:何故使我水滋。

又与孳孜通。

又通作兹。【前汉·五行志】赋敛兹重。

又【广韵】疾之切,音慈。水名,出高丽山。【山海经】高是之山,滋水出焉。

说文解字

益也。从水兹声。一曰滋水,出牛饮山白陉谷,东入呼沱。子之切。

说文解字注

益也。艸部兹下曰:艸木多益也。此字从水兹,爲水益也。凡经传增益之义多用此字。亦有用兹者,如常棣、召旻传云:兄,兹也。桑柔传云:兄,兹也。衹是一义。从水兹声。各本篆文作,解作玆声,误也,今正。说详四篇下兹篆下。子之切。一部。一曰滋水,出牛㱃山白陉谷,东入呼沱。此谓水名也。地理志:常山郡南行唐牛饮山白陆谷,滋水所出。东至新巿,入虖池水,南行唐故城在今直隷正定府行唐县县治北。新巿故城在今正定府治西北四十里。一统志曰:滋河源出山西五台县畍,东南流迳正定府灵寿县北,行唐县南。又东歴正定藳城二县北,无极县南。又东北人定州深泽县畍。古与滹沱合流,今折而东北,与滱沙二水合。不入滹沱矣。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参考资料

书写演示

参考资料

书法欣赏

参考资料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字形韵书声调韵目字母声类开合等第清浊反切拟音
广韵全清子之切tsi
韵略津之切
增韵津之切
中原阴平支思全清tsï
中州平声支思曾思切
洪武全清津私切tsie
参考资料

中古音系

时代声韵系统名称韵部声调声母韵母
jəї
jəї
jəї
南北朝北魏后期北齐jəї
南北朝齐梁陈脂之jei
隋唐拟音/高本汉系统tsi
隋唐拟音/王力系统tsǐə
隋唐拟音/董同龢系统tsi
隋唐拟音/周法高系统tsi
隋唐拟音/李方桂系统tsï
隋唐拟音/陈新雄系统tsǐə
参考资料

方言汇集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ji1zi1[宝安腔]zu1[客英字典]zih1[海陆腔]zih1[东莞腔]zu1[台湾四县腔]zih1[梅县腔]zii1粤语zi1潮州话ze1ze3(tsurtsùr)[潮阳]zu1zu3

本文发布于:2022-11-01 10:53: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155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王传滋
标签: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