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蕴藏极为丰富,就其内容可分为传统民歌和新民歌两大部分。传统民歌包括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等类别。
劳动歌主要有猎歌、牧歌、麦收歌、打场歌、挖渠歌、纺车谣、砌墙歌等。许多爱情歌中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无比忠贞和热烈追求,历史歌是人民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的歌曲。如北疆流行的《筑城歌》、《往后流》等;有的歌颂农民起义,如“英雄沙迪尔》、《马车夫之歌》、《铁木尔海力派之歌》等;有的揭露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丑恶面貌,如鞭笞阿古柏的歌和《迫迁歌》。
生活习俗歌与各种仪式和民族传统习俗关系密切。在婚丧嫁娶、庆典、祭礼及民间节日中都要吟唱习俗歌。这类民歌有婚礼歌、迎春歌、迎雪歌、丧歌(又称“挽歌”)、封斋歌等。流行在东疆的催眠歌(如《睡吧,孩子》)是典型的短调徒歌。相和歌也可分为两小类。第一类以独唱的自弹自唱为主,演唱抒情、叙事性民歌。第二类相和歌采用固定节奏型,节拍规整,节奏鲜明,气氛热烈,常用以伴舞。表演形式以对唱、齐唱或领唱、帮唱为主。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通过口传心授在群众中世代相传,从而不断得到加工提炼,是集体创作的结晶,同时具有不断变异的特点。民歌源于生活,它是民族文化的精粹,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性格、气质、心理素质、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等等。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短小精干、易于传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中华诗歌的起源就是上古民歌,《诗经》中的国风就是当时各地民歌的荟萃,楚辞则是楚国人民的民歌,其后又有汉魏乐府和南北朝民歌,明代又兴起桂枝儿等山歌,延至近现代,传统民歌仍然具有强大的活力和影响力,一贯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相传唐朝时岭南地区有个农家姑娘“刘三姐”从小爱唱山歌,方圆百里的小伙慕名而来对歌求婚,而她却爱上了同村李小牛。财主莫海仁以伤风败俗的罪名,对三姐与小牛进行谋害,李小牛被淹死后,刘三姐顺水漂流到柳州,莫海仁请了三位秀才,到柳州找刘三姐对歌,最后三位秀才大败而归,莫海仁始终没放弃对三姐的迫害……这个民间传说千百年流传至今,1960年春,广西一百多个剧团云集南宁参加《刘三姐》汇演大会,一百多位“刘三姐”轮番在舞台上亮相,演绎着刘三姐的故事,大家讲述的故事情节大同小异,只是在结尾略有区别,有乘船唱着歌飘然而去的,也有不屈而投江自杀的。汇演结束后,广西几大剧团合排的民间歌舞剧《刘三姐》开始在全国巡回演出了整整五百场,其后,还四次走进中南海怀仁堂。在《刘三姐》大汇演期间,恰逢长春电影制片厂和广西电影制片厂要拍故事片《刘三姐》,于是决定主要演员在广西挑选。广西推荐了好几位“三姐”到长影试镜,因形象等多种原因都不尽人意,主角始终定不下来。十七岁的黄婉秋本是到长影饰剧中的“舟妹”,在试镜过程中,聪明伶俐、天生丽质的她引起了导演苏里的注意,苏里决定要她试演几段“刘三姐”的戏,当时,他没刻意多给黄婉秋讲戏,就想试试她的创造力和应变能力。试镜下来,苏里感到:黄婉秋就是他在寻找的“刘三姐”。故事片《刘三姐》播出后,红遍大江南北,誉满海内外。当年它可以在香港和好莱坞打擂,创造了连映数十天至今无法突破的票房奇迹,也让影片的外景地阳朔一夜成名,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人气暴涨,人们都说:“苏里慧眼识婉秋,才得今日刘三姐”。当年一位香港观众曾经看过九十九场《刘三姐》,写过九十九篇心得寄给黄婉秋,还说要看过一百遍之后再写心得。马来西亚永芳集团已故的前董事长姚美良生前曾到广西会见黄婉秋,他说自己七岁就开始暗恋“刘三姐”,曾经一下子看了十遍。姚美良把“刘三姐”称为“华人最大统战部长”,从《刘三姐》上演以后,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开始团结了。而剧中刘三姐所唱的主题歌《山歌好比春江水》迅速成为成为脍炙人口的歌曲,它的的动人旋律感染了海内外几代华人。《山歌好比春江水》其曲调取材于广西柳州的山歌《石榴青》,那开朗热情的性格和秀美动人的音调,象征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敢,令人难以忘怀:山歌好比春江水 广西民歌 唱山歌咧~~ 这边唱来那边和、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咧~~ 不怕滩险弯又多、弯又多。唱山歌咧~~ 这边唱来那边和、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咧~~ 不怕滩险弯又多、弯又多。不怕滩险弯又多、弯又多。湖北西部恩施州利川是一个景致优美的地方,灵秀的山水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这里诞生了唱遍全国的民歌《龙船调》。《龙船调》原本是利川人民逢年过节,划采莲船时唱的一首民歌。所以,最早人们叫它“灯调”,又因为歌词内容是种瓜,所以又被称为“种瓜调”。《龙船调》的歌词通俗洗练,以浅显质朴的词语描绘了一个活泼俏丽的少妇回娘家时途经渡口,请艄公摆渡过河的一幅鲜明生动的场面。1953年,利川县文化馆工作者周叙卿将它采访记录,1955年经整理改编而为《龙船调》。1956年,《龙船调》作为利川文艺代表队,参加恩施地区农村文艺汇演节目,荣获一等奖。1957年,在北京怀仁堂举行的全国第二届音乐舞蹈汇演上,利川民间艺人汪国盛、张顺堂首次演唱《龙船调》,获得殊荣并传遍全国。198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列入二十五首世界民歌。《龙船调》以其广泛的群众性,鲜明的民族性和优美明快的旋律,为世人喜爱而传唱不衰:龙船调 湖北民歌 正月里是新年哪咿呦喂。妹娃我年哪呵喂。金哪银儿索,银哪银儿索。那羊鹊叫啊捎着莺鸽啊,捎着莺鸽。白:“妹娃要过河,是那个来推我吗?”答:“我来推你吗?捎公你把舵搬哪,妹娃子我上了船。”啊喂噎唑,啊喂噎唑,将阿妹推过河,呦呵喂。三月里是春风哪咿呦喂。妹娃子去探亲哪呵喂。金哪银儿索,银哪银儿索。那羊鹊叫啊捎着莺鸽啊,捎着莺鸽。白:“妹娃要过河,是那个来推我吗?”答:“还不是我来推你吗?捎公你把舵搬哪,妹娃子我上了船。”啊喂噎唑,啊喂噎唑,将阿妹推过河,呦呵喂。康定位于四川西部高原,那里山峦环套、景致优美,青年男女经常在夜幕与山影下,纵情高歌,向心上的人表达爱慕之情。抗日战争期间,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校有个学生吴文季,经常听见来自四川甘孜地区的学生军传唱一首动听的情歌,他就把《跑马溜溜的山》词曲记录下来。抗战结束后,吴文季把原始词曲交给老师伍正谦,伍正谦又转交给教授江定仙,江定仙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他把这首情歌重新加以整理,并定名为《康定情歌》。1947年秋,经江定仙推荐,从英国留学归来的歌手喻宜萱,在南京独唱音乐会上首次公开演唱了《康定情歌》。1948年,上海大中华唱片公司录制了唱片并在全国发行,《康定情歌》由此开始在全国流行。1949年5月、6月,喻宜萱先后又在法国巴黎和英国伦敦演唱,《康定情歌》从此走向世界。喻宜萱还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它,后来《康定情歌》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推荐的“世界十大民歌金曲”。康定情歌 四川民歌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月亮弯弯~~康定溜溜的城哟。李家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哟。张家溜溜的大哥,看上溜溜的她哟。月亮弯弯~~看上溜溜的她哟。一来溜溜的看上,人才溜溜的好哟。二来溜溜的看上,会当溜溜的家哟。月亮弯弯~~会当溜溜的家哟。世间溜溜的女子,任你溜溜的求哟。世间溜溜的男子,任你溜溜的爱哟。月亮弯弯~~任你溜溜的爱哟。月亮弯弯~~任你溜溜的爱哟。 《茉莉花》曲名为“鲜花调”,这种曲调从明代流传下来,流传于全国。各地的《茉莉花》歌词基本相同,都以反映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为其内容,北方的《茉莉花》还常唱《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传说故事。而主要流行区在江浙,最有名的则是扬州小调《茉莉花》。现存最早的“鲜花调”歌词,见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1年)扬州戏曲演出脚本《缀白裘》丛书中《花鼓》一剧的“仙花调”。现在发现最早的曲谱,国外见于英国人希特纳于1804年出版的《中国旅行记》中记载的“小调”(有谱无词,后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运用到歌剧《图兰朵》中);国内最早记谱为工尺谱,记载在清道光元年(1821年)刊行的《小蕙集》上,由扬州清曲家王万卿演唱、张中操记谱、武俊达校订,王万卿演唱的“鲜花调”更接近当代流行的《茉莉花》;再次为1840年抄本《张菊田琴谱》之古琴曲。现代首次以简谱形式面世的“茉莉花”,1957年由前线歌舞团到北京作汇报演出,演唱很成功,后灌制唱片,在国内外广为流传。清朝末年,李鸿章出访英国,英国人为示隆重提议奏两国国歌,可是当时大清国并没有国歌,李鸿章急中生智,用家乡小调《茉莉花》来代替国歌。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作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国,要表演中国特色的节目。然而导演张艺谋居然叫一排女子身着超短旗袍、怀抱琵琶,在《茉莉花》的背景音乐下边跳艳舞边弹琵琶。且不说超短旗袍在艳舞下如何走光,单说这背景音乐,中国传统民歌如此之多,为何选这首李中堂已经献丑过的《茉莉花》?文化落后,小丑当道,民族不幸。不过这只针对张大导演,《茉莉花》本身还是不错的:茉莉花 江苏民歌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不让谁把心摘下,就等那个人爱呀。茉莉花呀茉莉花,谁当我情人。茉莉花,你说我真好,什么都好。谁当我情人、做梦都会笑,我望着窗外的街角,看到辛酸走来、幸福走掉。你说我真好,比谁都好。有适合的人,要帮我介绍。如果我真的那么好,你为什么不要、为什么不要?呜呼……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茉莉花呀茉莉花。王洛宾(1913-1996),著名的西部民歌传播者,被誉为西部歌王。早在1930年代,他就开始搜集整理新疆民歌,在以后的半个世纪中,他的足迹遍布大西北,先后整理、改编十几个民族七百多首民歌,并创作了大量具有浓郁西部特色的优秀民歌,使中国的西部民歌不仅流传全国,而且传遍全世界。如《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的姑娘》、《阿拉木汗》、《都达尔和玛利亚》、朱逢博的《青春舞曲》等歌曲,至今广为传唱。《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还被巴黎音乐学院编入音乐教材。《在那遥远的地方》原先是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歌手唱的《牧羊人之歌》,王洛宾记录下来后多次更改,由《我愿做个牧羊人》到《草原情歌》,再改名为《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后来为一代歌后邓丽君演唱,从此唱响海外华人,邓丽君又把这首歌以《草原情歌》名义介绍到日本,成为日本人最熟悉的一首中国歌,民歌大多是情歌,但也有不少是童谣。如《天乌乌》,这首童谣流传于闽南和台北,虽为童谣,但大人小孩都很喜爱,传唱十分普遍。闽南的最初版本是描述一群鱼虾龟鳖组成娶亲队伍,流传到台北后歌词变为“天快下雨了,爷爷在外面挖了一条泥鳅回来,爷爷要烧咸的,奶奶要烧淡的,二人相争把锅都给打破了”,音乐形象纯朴天真,富有农村生活的气息。《天乌乌》在闽台流行,起兴押韵相同,结构相似,但描写景物和意趣却不同。闽南童谣本意为农民苦于久旱不雨,担心庄稼长不好,用婚姻习俗融入莆仙方言,诙谐幽默,表现农家田园生活乐趣。当这首童谣流行到台湾,加进了嵌音衬美,富有特色,但内容上却变成夫妻为煮鱼而争吵之生活琐事。究其原委,可能是台湾一年四季雨水充沛,农业收成较好,农民不用操心,宽松的心情反映在童谣中来了。天乌乌(福建原版) 闽台民歌 天乌乌要落雨,老公仔举锄头巡水路。巡著一尾鲫仔要娶某,鲤仔做媒人,涂杀做女查女亩;龟吹箫,鳖拍鼓,火莹担灯来照路,水鸭扛轿目吐吐;田蛙唱歌大腹肚,鱼仔虾仔走无步。天乌乌(台湾版) 闽台民歌 天乌乌要落雨,阿公仔举锄头要掘芋。掘啊掘,掘啊掘,掘著一尾旋鰡鼓,依哟嗄都真正趣味。阿公仔要煮咸,阿妈要煮淡,俩人相打弄破鼎。依哟嗄都啷当叱当枪,哇哈哈。阿公仔要煮咸,阿妈要煮淡,阿公仔要煮咸,阿妈要煮淡,俩人相打弄破鼎。依哟嗄都啷当叱当枪,哇哈哈。还有一部分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为生活奔波的艰辛。在清末,当局横征暴敛,“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迫使贫苦人民往内蒙后套一带谋生。因为要过长城关口,所以称为“走口外”或“走西口”。他们春去秋回,在外揽长工或下煤窑,生活困难,甚至有去无回。朱逢博唱的《走西口》就产生于此时,它诞生于晋西北的河曲和陕北的府谷一带,流传于山西、陕西和内蒙。真实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痛苦生活和真挚的爱情。“提起哥哥走西口,止不住妹妹泪蛋蛋流。”描绘了丈夫离家时妻子悲凉凄苦的心情,难舍难分,细语叮咛,一声歌一行泪,十分感人。音乐的曲调类型很多,大多四句一段,为起承转合式的结构。这首民歌很早就有人演唱,陕西、山西、内蒙都有专唱《走西口》的民间艺人。专业演员将其搬上舞台是在1950年代,后来“二人台”将其吸收发展成为有多种板式变化、情节复杂的歌舞小戏,并作为保留节目,经常上演。走西口 晋陕民歌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哥哥你出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走路走那大路口,人马多来解忧愁。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这一走要去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放风筝是华北民歌,在我国北方流传很广。阳春三月,百花盛开,风和日丽,旧时难得出门的姑娘们也要趁此大好春光,出外踏青、游春,带着自己巧制的各种风筝尽兴地游玩。歌曲表现她们愉快喜悦的心情,嬉笑欢娱间带着娇嫩柔婉的气质,简练纯朴中又有细致曲折的表现。词里多有对风筝样式的描述和赞美,曲中常用描绘风筝随风荡漾的衬腔,十分传神。各地流传的曲调不尽相同,以用“剪靛花”调配唱的较为多见。“剪靛花”调是个历史较久的民间曲调,清乾隆年间已十分流行。为三乐句组成的单乐段。第一、二乐句是一对上、下句;第二乐句唱两句词;第三乐句前半句是衬腔,后半句是下句后半句的重复。它在我国流传甚广。除唱《放风筝》外,还唱《摔西瓜》、《回娘家》、《调兵》、《玉美情人》等,在南方又有《码头调》之称。放风筝(河北版) 华北民歌 三月里来是清明,姑嫂二人去踏青,稍带着放风筝。出了大门往南走,拐弯抹角向正东,观一观是哪风。老天刮的西北风,放呀拐子松开绳,风筝起在空。一放放的梁山泊,二放放的祝九红,他二人下了山东。三放放的张廷秀,四放放的王二英,王二英思盼在楼庭。五放放的唐三藏,六放放的孙悟空,他二人西天去取经。七放放的杨八姐,八放放的穆桂英,他二人大校兵。九放放的杨宗保,十放放的刘金童,他二人男学念诗经。才得风筝放起去,西北悬天起怪风,鼓断了风筝绳。哎哟哎哟好,有心跟了风筝去,西南来了二位小书生,故意地喊了声脚痛。放风筝(河南版) 华北民歌 三月哎里来哎是哎清明哎哟,姑嫂那个二人去踩青哟嗬嗬嗬。外带放风筝呐哎哟,依哎哟哟哟嗬嗬外带放风筝呐哎哟。信步哎来到哎荒郊外哎哟,用手那个撒开风筝绳呐哟哟嗬哟嗬嗬,飘飘丸宵云呐哎哟。嫂嫂哎放的哎小哎牛郎哎哟,小妹那个放的织女星哟嘀嘀嘀。恩爱在天廷呐哎哟,依哟哎哟哟嗬嗬嗬嗬,恩爱在天廷呐哎哟。嫂嫂哎放的哎梁山伯哎哟,小妹放那个祝九春呐哟哟嗬哟嗬嗬嗬,杭州念书文呐哎哟。姑嫂哎二人哎贪呐玩耍哎哟,失手断了风筝绳哟嗬嗬嗬嗬。丢了好风筝呐哎哟,依哟哎哟哟嗬嗬嗬嗬丢了好风筝呐哎哟。依哟哎哟哟嗬嗬嗬嗬,丢了好风筝呐哎哟。丢戒指是流传于东北地区的小调。一位年轻姑娘不慎丢失了情人所赠的戒指,急得她顾不上害羞,不惬应诺重酬,苦求拾到者送还给她。民歌用诙谐的笔调描述了这桩趣事。却说歌手郭颂于1953年调入黑龙江省文工团,当时正是“土洋之争”盛行的时候,团里很多人都愿意学习小提琴、美声唱法,审美取向趋于“高雅”。郭颂被看作只会唱小调的歌手,被人看不起,认为唱民歌小调的低级下流。他也跟一位俄侨阿恰依学习美声唱法,但是在演出中他发现《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歌唱二郎山》这类美声歌曲在基层演唱时没有反响,相反《丢戒指》、《王二姐思夫》这类民歌在基层演出的时候大受欢迎。所以他那时候虽然举步维艰,却意志坚定地将自己的路子走了下来。1956年7月,在第一届全国音乐周上,郭颂演唱了由他整理改编的东北民歌《丢戒指》,这个轰动整个音乐周。之后郭颂相继创作了《新货郎》、《乌苏里船歌》等五十余首民歌韵味的歌曲,其中《乌苏里船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亚洲声乐教材。丢戒指 东北民歌 姐呀儿,花园中,绣阿丝阿绒阿伊个呀儿呦,来料个那个蜜蜂儿。蜇了我的手心儿啊,甩手丢了金戒指儿,啊嗯哎哎咳呦。飞来个蜜蜂儿蜇了我的手心儿,甩手丢了金戒指儿。金戒指儿不是值钱的宝,那可是我的那个情郎哥儿给我买的,一钱子零三分儿。要是老头儿捡了去,请到我的那个家中布上酒席儿,我宁愿认个干亲戚儿。要是小伙儿捡了去,要什么礼物我都乐意儿,就是不能——拜天地儿。 1958年,剧作家周大风深入茶区,创作出反映茶区生活的越剧《雨前曲》。在序幕中,他采用越剧与滩簧相结合的技法,插入了富有浙东地方特色、又轻松活泼的《采茶舞曲》,后来又有人把这支曲子编成舞蹈,演出时载歌载舞。1958年9月,《雨前曲》作为现代越剧赴京汇报演出,9月13日,周恩来总理来到长安剧场观摩演出,全神贯注看完后,到后台接见了全体演出人员。他先肯定演出成功,又对周大风说,序幕中的一段插曲形式新颖,生动活泼,但其中“插秧插到大天光,采茶采到月儿上”两句歌词不妥,要改,一是没有体现劳逸结合,二是出了常识性错误,夜里不会采茶,茶叶要在露水干后采摘。末了,他说:“露水茶是不香的,看来你还得到茶区体验生活!”总理给周大风提出了问题,而周大风却一直未能改好歌词。1964年,周恩来到浙江视察工作时碰到周大风,一见面就说:“两句歌词改一下,‘插秧插到大天光’改为‘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到月儿上’改为‘采茶采得心花放’,你看如何?”后经歌唱家朱逢博演唱《采茶舞曲》日臻完美,以后一直作为单独节目演出。它还被中央歌舞团、中央实验歌舞团、东方歌舞团等几十家文艺团体作为保留节目,一时风靡城乡,并多次到国外演出。1987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指定《采茶舞曲》为亚太地区优秀民族歌舞,并推荐为这一地区的音乐教材。采茶舞曲 浙江民歌 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哥哥呀,你上畈下畈勤插秧;妹妹呀,你东山西山采茶忙。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得心花放。插得秧来匀又快呀,采得茶来满山香。你追我赶不怕累呀,敢与老天争春光。争春光,哎呀争呀么争春光。左采茶来右采茶,双手两眼一齐下。一手先来一手后,好比那两只公鸡争米上又下。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姐姐呀,你采茶好比凤点头;妹妹呀,你采茶好比鱼跃网。一行一行又一行,摘下的青叶篓里装。千缕万缕千万缕呀,缕缕新茶放清香。姐姐妹妹来采茶呀,青青新茶送城乡。送城乡,哎呀送呀么送城乡。中国古代有四大爱情故事,分别是牛郎织女、许仙和白素贞、梁山伯和祝英台、董永和七仙女,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其中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以黄梅戏的演绎最精彩,黄梅戏《天仙配》就是这样一部深受观众喜爱的经典剧目。秀才董永因家贫卖身葬父,而天上七仙女窥视人间,厌恶天宫岁月凄清,对董永由同情而至钟情,终于不顾天规奔向人间。她和董永以槐荫树为媒,结为夫妻。雇主傅员外以董永新婚不符契约为由,要挟七仙女须于一夜之间织成锦绢十匹,成则工期缩短,不成则加倍。七仙女邀众姐助而成之,三年苦役遂改百日。满工,夫妻双双把家还。195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天仙配》。影片上映后,受到海内外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据1958年底统计,仅大陆的观众就多达一亿四千万人次之多,创造了当时票房的最高纪录。《天仙配》在香港、南洋一带上映时,同样盛况空前,并引发了香港数十年黄梅戏电影的经久不衰。《天仙配》中的选曲《夫妻双双把家还》也从此流传四塞,描写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夫妻双双把家还 安徽民歌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董 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董 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 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董 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合 唱)你我好比鸳鸯鸟, (合 唱)比翼双飞在人间。菱角是我国著名特产之一,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菱角可粮可果,营养丰富,广泛栽培于江南一带的江湖池塘。菱角的肉厚而味甘香,鲜老皆宜,生熟皆佳,不亚于板栗,生食可当水果,熟食可代粮。中医认为,食菱角可以“安中补五脏,不饥轻身。”每逢中秋前后,江南河畔里的菱角到了可以收获的季节,青年男女便划着腰形的木盆,欢天喜地的去采摘。江南民歌《采红菱》唱得就是那样的场面,一问一答,相识相爱的情趣融在一片和谐机趣之中。它不是文人的诗情画意而是民家的小桥流水,轻快活泼的旋律,很容易让人眼前幻现一池绿水,上覆荷叶和菱角秧,一叶扁舟,分花拂柳而来,渔歌轻唱,素手采菱,舟中自然是古色古香。后来《采红菱》又成为邓丽君的成名曲。采红菱 江南民歌 我们俩划着船儿,采红菱呀采红菱。得呀得郎有情,得呀得妹有心,就好像两角菱,也是同日生呀,我俩一条心。我们俩划着船儿,采红菱呀采红菱。得呀得妹有心,得呀得郎有情,就好象两角菱,从来不分离呀,我俩心相印。划着船儿到湖心呀,你看呀么看分明。湖水清呀照双影,就好像两角菱。划着船到湖心呀,你看呀么看分明。一个你呀一个我,就好像两角菱。我们俩划着船儿,采红菱呀采红菱。得呀得郎有情,得呀得妹有心,就好像两角菱,也是同日生呀,我俩一条心。 《小河淌水》出自云南大理弥渡县,源于《放羊调》和《月亮出来亮汪汪》,西方人称为“东方小夜曲”。1950年代,其曲调经赵桦记录,尹宜功填词,歌手黄虹、朱逢博整理并演唱后,广为流传而享誉海内外。《小河淌水》歌词质朴自然,感情真挚内在,富于想象,文学语言则甜蜜且朗朗上口。其音乐织体之洗练、乐思之优美清晰,质朴、宁静、邃远、深沉、悠扬的抒咏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阿哥上山去了,阿妹在家里很想他,晚上,银色的月光照在静静的山林,周围一片宁静,只有山下小竹屋旁边的小河发出潺潺的淌水声。月亮的影子在水里荡漾,那是阿哥在对着她微笑,聪慧美丽的阿妹,见景生情,望月抒怀,把对阿哥的一片深情,倾注在优美的旋律中。她情不自禁的轻声喊着心爱的阿哥,那么情真意切,那么感人。柔婉的歌声,深厚的情意,随着小河的流淌,飘向阿哥居住的地方。小河淌水 云南民歌 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象月亮天上走,天上走。哥、哥,山下小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象月亮天上走,天上走。哥啊哥啊,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月亮出来照半坡,照半坡,望见月亮想起我的哥。一阵清风吹上坡,吹上坡,哥啊,哥啊,你可听见阿妹叫阿哥。 1950年初,徐叔华被安排到湖南长沙参加土改,不久创作了反映土改成果的小歌舞剧《双送粮》。《双送粮》是徐叔华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该剧描写的是翻身农民在丰收后向国家交送公粮的喜悦心情,表达了群众对毛主席的爱戴和赞颂。由于该剧继承了我国以歌舞演故事的结构方法,充分发挥了湖南花鼓戏载歌载舞的特点,生活气息浓厚,再加上歌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感情真挚,很快就受到老百姓的欢迎。1951年5月,《双送粮》被选调到北京参加会演,并于22日晚上了中南海的舞台,为中共中央领导演出,获得极大的成功。从此《双送粮》就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向全国播放,由中国唱片公司灌制成唱片向全国发行,大陆出现了一股上演《双送粮》的热潮。而其中的核心唱段更是深入人心,逐渐脱离了《双送粮》,成为如今传唱的《浏阳河》风靡全国。《浏阳河》具有浓烈湖南乡土气息和鲜明时代特征,以其朗朗上口的歌词和优美动听的旋律成为文艺界的奇葩,以后又被陆续介绍到海外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浏阳河 湖南民歌 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水路到湘江。江边有个什么县哪,出了个什么人,领导人民得解放,呀咿呀咿子哟。浏阳河,弯过了九道弯,五十里水路到湘江。江边有个湘潭县哪,出了个毛主席,领导人民得解放,呀咿呀咿子哟。浏阳河,弯过了九道弯,五十里水路到湘江。幸福歌儿唱不尽,歌唱敬爱的毛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呀咿呀咿子哟。歌唱敬爱的毛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啊红太阳。 《彩云追月》是广东的传统名曲,流传了很久,至近代又出了不少名作版本,而且广为传唱,反而淡忘了原来的民歌歌词。《彩云追月》的第一个改编版是任光所作,任光同时也是《渔光曲》的作曲者。1932年,任光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任节目部主任,次年聂耳加入百代,任光和聂耳合作,为百代国乐队定了一批民族管弦乐曲并灌制唱片。《彩云追月》就是其中一首,它是任光采集润色广东原曲而成,作于1935年。其后各种版本《彩云追月》继起,争奇夺艳,蔚为壮观。兹列举最著名的几个,1950年代,香港崛起名伶崔妙芝,她以擅唱“芳腔”成名,经她演绎,粤语版《彩云追月》被泽数十年。1980年代,蔡琴亮相台湾歌坛,论者评价:蔡琴的歌就像一杯岁月的美酒,越是久远,越是香醇。蔡琴版《彩云追月》又名《几度花落时》,一度风靡台海两岸。迄至2005年,又有大陆超女版的《彩云追月》,该版《彩云追月》原由爱戴主唱,但是超女们凭借其巨大影响力,将《彩云追月》这首广东民歌的旋律再次唱彻华人世界。彩云追月(粤剧版) 广东民歌 明月照海滨,万里流银,玉宇无尘。花香暗飘近,夜正迷人,梦也迷人。春宵添情韵,晚风轻轻,流水欢歌。怡人之夜真醉心。相舞相伴,似云追月,几多欢笑入歌韵。彩云追月(任光版) 广东民歌 站在白沙滩,翘首遥望。情思绵绵,何日你才能回还?波涛滚滚延绵无边,我的相思泪已干。亲人啊亲人,你可听见、我轻声的呼唤。门前小树已成绿荫,何日相聚在堂前。明月照窗前,一样的相思,一样的离愁,阴缺尚能复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海相隔难相见。亲人啊亲人,我在盼,盼望相见的明天。鸟儿倦飞也知还,盼望亲人乘归帆。彩云追月(崔妙芝版) 广东民歌 明月究竟在哪方?白昼自潜藏,夜晚露毫茫,光辉普照世间上。漫照着平阳,又照着桥梁,皓影千家人共仰。人立晚风月照中。独散步长廊,月浸在池塘,欢欣充满了心上。静听乐悠扬,越觉乐洋洋,夜鸟高枝齐和唱。难逢今夕风光,一片欢欣气象。月照彩云上,熏风轻掠;如入山荫心向往,如立明月旁,如上天堂。身飘摇荡,俯身遥望;世界上、海翻浪、千点光,飘飘泛泛、海天在望,欣见明月逾清朗。彩云追月(蔡琴版) 广东民歌 徘徊花丛里,情人你不来;痴痴在等待,莫非你已把我忘怀?那年花落时,相约在今日;可是呀、不见你来,曾问那花儿我心事;可知我相思苦,随那流水带给你,再问几度花落时。彩云追月(超女版) 广东民歌 弯弯月儿夜渐浓,月光伴清风,月色更朦胧。倒映湖中她面容,柔柔身影中,点点相思愁。月色似是旧人梦。弯弯月儿夜渐浓,月光伴清风,月色更朦胧。倒映湖中她面容,柔柔身影中,点点相思愁。月色似是旧人梦。遥问故人可知否?心中望相逢。唯有请明月,带走我问候,彩云追著月儿走。 《月光光》是一首流传很广的歌谣,江南一带都有传唱,尤以客家山歌版的最出名。各地《月光光》均以“月光光”起兴,大多三字一句,非常适合儿童吟诵。《月光光》几乎每到一地都有不同版本,在不同的时代又衍生出不同的版本,如红军时期的《月光光》号召人们闹革命,改革开放之后,又出现了打工妹版的《月光光》,唱出了打工妹的自强不息和寻梦去远方的内心话。《月光光》港台一带也很流行,香港Beyond组合的黄家驹将它唱出了美好童年的韵味,台湾的邱幸仪又把《月光光》唱出流行歌曲的风味。月光光 客家山歌 月光光,照四方,阿妹妹,睡得香,一觉到鸡啼,两觉到天光。天光起,上书房,行田埂,过莲塘,莲塘边,钓鱼郎,钓条鲤嬷八尺长。月光光(江西弋阳版) 客家山歌 月光光,照砻糠。砻糠空,照相公。相公矮,照螃蟹。螃蟹八只脚,照鸦雀。鸦雀滚呀滚,有钱丈夫不买粉。买起粉来不会搽,有钱丈夫不买麻。买起麻来不会织,有钱丈夫不买笔。买起笔来不会写,有钱丈夫不买马。买起马来不会骑,有钱丈夫不买犁。买起犁来不会耕,横一耕,直一耕,耕破了脚趾犁破了皮。月光光(福建武平版) 客家山歌 月光光,走四方;四方暗,照田墈;田墈尾,捡枚针;针有眼,交分伞;伞有头,交分牛;牛有角,交分桌;桌有桄;交给罂;罂有口,交给狗;狗有尾,交给鸡;鸡有髻,两子同年绷大锯;大锯没老婆,不如学补箩;补箩篾割手,不如学蒸酒;蒸酒酒会酸,不如学打砖;打砖砖对截;不如学打铁;打铁会生黸,不如学迟猪;迟猪难讲价,不如做叫化;叫化难擐筒,不如入泥窿;泥窿会必坼,不如钻石嚹;石嚹好种瓜,种个瓜子大,不如拿来买;种个瓜子细,拿来诱大细;种个瓜子黄,留来诱婿郎。月光光(广东平远版) 客家山歌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韭菜花,结亲家。亲家门口一口塘,蓄个鲤蟆八尺长。鲤蟆背上承灯盏,鲤蟆肚里做学堂。做个学堂四四方,掌牛赖子读文章。读得文章马又走,一走走到伯公坳。伯公坳上讨姑娘,讨个姑娘矮笃笃,煮个饭子香勃勃。讨个姑娘高天天,煮个饭子臭火烟。月光光(红军版) 客家山歌 月光光,光灼灼。涯跌苦,你快乐。食又冇好食,着又冇好着。年年项起来,总住烂屋壳。暗婧细妹冇钱讨,害涯穷人样得老。暗好学堂涯毛份,有眼当只瞎眼棍。天呀天,越思越想越可怜。事业冇钱做,年年总耕田。六月割啊就,田东做贼头。袋子一太捆,擎把过街溜。吗个都唔问,问谷曾晒就?穷人一话冇,放出下马头。句句讲恶话,俨然税户头。唔奈何,量了一箩又一箩,量了田租量利谷,一年耕到又阿嗬。又阿嗬,会伤心,穷兄穷弟爱同心,穷姐穷妹爱团结,团结起来当红军,当到红军杀敌人!月光光(黄家驹版) 客家山歌 月光光,照池塘,虾仔你乖乖粉落床,听朝阿妈要赶插秧罗!阿爷看牛要上山坡,哦哦哦,阿仔你快高长大罗,帮手阿爷去睇牛羊, 哦哦哦…… 月光光,照池塘,虾仔你乖乖粉落床,听朝阿妈要捕鱼虾罗! 阿嫲织网要织到天光,哦哦哦,虾仔你快高长大罗,撑艇杀网就更在行,哦哦哦…… 月光光(打工妹版) 客家山歌 月光光,月光光,照在门前禾堂。禾堂啊,一张凳,坐着我的亲娘。亲娘泪汪汪啊,哭我走他乡;亲娘泪汪汪啊,哭我离家乡。走他乡,走他乡,年庚十七岁呀,儿进大学堂;年庚十七岁呀,儿要去闯荡。月光光,月光光,照进我的厢房。房中啊,有张床,亲娘痴痴望。儿女已长大呀,美梦在远方;儿女已长大呀,寻梦去远方。在远方,在远方,他乡的儿呀,谁为你铺床?他乡的儿呀,谁为你洗衣裳?月光光,月光光,照在儿的心上。你儿呀,心里话,要对亲娘讲。如今新时代呀,人人要自强;如今新时代呀,人人都自强。要自强,要自强,儿会好好学呀,以后做栋梁;儿会好好学呀,一定做栋梁。来年事业成呀,归家看亲娘;来年事业成呀,归家陪亲娘,归家再陪亲娘。
本文发布于:2022-11-01 09:44: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154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