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病,网络用语

更新时间:2022-11-01 09:15:17 阅读: 评论:0

基本释义

机关病何谓“机关病”?其特征“办事推诿拖拉,敷衍塞责,执行不力,效能低下”等等就为人所共知。无疑,“机关病”导致的恶果是“中间梗塞”。众所周知,政令“中间梗塞”会导致政策无法落实;而下情“中间硬塞”也会引发官僚主义,引发干群关系疏间。因此,“机关病”对于改革开放稳定是块“绊脚石”,必须搬走“绊脚石”才能推进改革开放,才能促进社会稳定。

“机关病”固然令人讨厌,但往往不那么容易清除。这是因为,“机关病”其实就是“机制病”。进入机关的人们都心知肚明,除了按职务级别领工资之外,其他福利几乎都是“一视同仁”,大家都在吃“大锅钣”,缺乏了激励机制,官员干多干少一个样。一些事情,特别是麻烦事情,一些人们往往会视而不见,熟视无睹,千方百计回避推诿。“机关病”的蔓延又因缺乏严格的监督机制,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好的没有及时奖赏,没完成任务或干砸了的没有及时惩处,因此,正气没有办法树立起来,邪气也就难以压倒。由此可知,清除“机关病”,关键是机制没有“病”,假若机制有“病”,也就是说,机制不健全、不完善,那么“机关病”就会出现乃至盛行。

种类

拉帮结派“抱大腿”称兄道弟搞“圈子”

漫画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和浙江省桐乡市纪委组织创作网友“寒冷”:现在有些党员把党内关系庸俗化,信奉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整天琢磨拉关系、找门路,看看能抱上谁的大腿,遇到事情就通过熟人来解决,办事不是靠组织程序而是靠熟人、靠关系。

忘却自身党员身份 只重业务不抓党务

网友“要勇敢到老”:有的领导干部把自己分得很清楚,是党还是政,是管业务的还是管党务的,自己给自己定了位。只看重自己的行政职务,忙着抓行政工作,忘记了自己的党员身份和党组织领导身份。

带头破坏组织纪律 仿效造成“破窗效应”

网友“正直做人”:个别领导心里不把组织当回事,缺少组织观念,带头破坏组织规定,下属纷纷群起仿效,最后在一定范围内造成组织纪律被随意破坏的“破窗效应”。

多个身份证满天飞 处心积虑规避监督

网友“日历2014”:有的干部“神通广大”,办了好几个身份证,有着多重身份,以此规避组织监督。比如前段时间就有人在网上爆料,某地公安局领导利用职务便利伪造好几个身份信息。

组织纪律成“稻草人” 违纪行为不抓不管

网友“高大尚”:有些地方和部门组织涣散,对党员干部的违纪行为不抓不管,更不敢动真碰硬,使组织纪律成为“纸老虎”“稻草人”。

奉行“好人主义”但求“一团和气”

网友“和好如初”:有的领导干部对党员放纵管理,扮演“老好人”角色。认为都是多年的同事关系,都是熟人、知心朋友、老部下,很多时候明知下属做得不对,也不提醒改正,任其随心所愿,保持“一团和气”。结果是既害团体,又害个人。

形成原因

机关病首先是主观方面。一些官员认为,行政权是行政机关独立使用的特权,不应受到其他机关的监督,也不能适应司法监督。只能接受“官管民,官审民”,不能接受“官受审”。一些行政执法人员以“官老爷”的身份自居,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导致越权执法;证据规则意识淡薄,导致举证不力,认定事实不清或错误;程序意识淡薄,致使违反法定程序现象突出;准确适用法律意识淡薄,导致适用法律错误;合理行政意识淡薄,导致行政裁量失当甚至滥用职权;恪尽职责意识淡薄,不依法履行法定职责或者行政不作为。

其次是制度方面。有些行政机关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分工不具体,责任不明确,问责机制不到位,致使败诉案件屡屡发生;有些行政机关之间或内部职能重叠、交叉执法、互不通气,致使重复处理,引发错案;有些行政机关内部规定繁琐,审批层级繁多,为应诉加盖公章,需多个部门和十几个领导审批,致使错失答辩有效期而导致败诉。

出处

广大网友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每月e题”栏目对“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现象的揭露和批评,饱含着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殷切期望。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增强党的意识、组织意识、纪律意识,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自觉接受组织安排和纪律约束,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各级党组织都要严格执行组织纪律,做到纪律面前人人平等,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只有坚持严密组织、严明纪律、严格管理、严肃监督,我们党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肩负起历史使命和人民重托。

本文发布于:2022-11-01 09:15: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153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机关病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