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花序呈圆柱状或近纺缍状,通常下垂,基部多少有间断,长10-40厘米,宽1-5厘米,常因品种的不同而多变异,主轴密生柔毛,刚毛显著长于或稍长于小穗,黄色、褐色或紫色;小穗椭圆形或近圆球形,长2-3毫米,黄色、桔红色或紫色;第一颖长为小穗的1/3-1/2,具3脉;第二颖稍短于或长为小穗的3/4,先端钝,具5-9脉;第一外稃与小穗等长,具5-7脉,其内稃薄纸质,披针形,长为其2/3,第二外稃等长于第一外稃,卵圆形或圆球形,质坚硬,平滑或具细点状皱纹,成熟后,自第一外稃基部和颖分离脱落;鳞被先端不平,呈微波状;花柱基部分离;叶表皮细胞同狗尾草类型。染色体2n=18(Avdulov)。粱
广泛栽培于欧亚大陆的温带和热带,中国黄河中上游为主要栽培区,其他地区也有少量栽种。模式标本产于印度。
中国北方人民的主要粮食之一,谷粒的营养价值很高,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和维生素(据中央卫生研究院的分析,含蛋白质9.7%,脂肪1.7%,碳水化合物77%,而且在每100克小米中,含有胡萝卜素0.12毫克,维生素B 0.66毫克和维生素B 0.09毫克,这是其他谷类作物所不及的)。所以,它不仅供食用,入药有清热、清渴,滋阴,补脾肾和肠胃,利小便、治水泻等功效,又可酿酒。其茎叶又是牲畜的优等饲料,它含粗蛋白质5-7%,超过一般牧草的含量1.5-2倍,而且纤维素少,质地较柔软,为骡、马所喜食;其谷糠又是猪、鸡的良好饲料。
黄粱米
性味:味甘,性平,无毒。
功效主治:主治益气,和中、止泄痢。除邪风顽痹,止霍乱,得小便,除烦热。
白粱米
性味:昧甘,性寒,无毒。
功效主治:主治除热,益气,舒缓筋骨。只要是患有胃虚并且呕吐的人,用二碗米汁,一碗姜汁,一起服用,治疗效果极为好。做成饭食用。有和中,止烦渴的作用。
青粱米
性味:味甘,性寒,无毒。
功效主治:主治胃痹,热中消渴。有止泄痢,利小便,益气补中,使人年轻长寿的作用。煮成粥吃,能健脾,治泄精。粟中颗粒大且色呈青黑色的就是青粱米。它的谷芒多而米少,因它承受金水之气,所以性最凉,而对病人有宜。
附方:
一、胃虚呕吐。用白粱米汁二合、姜汁一合,和匀服下。粱
二、霍乱不止,用白粱米五合,加水一升,煮粥吃。
三、手足生疣。用白粱米粉炒红,和唾液涂搽。
四、脾虚泄痢。用青粱米半升、神曲一合,每日煮粥食。
五、冷气心痛。用桃仁二两,去皮,加水研磨,绞取汁,倒入青粱米四合,煮粥吃。
六、老人血淋。用车前五合,棉裹煮汁,加青粱米四合粥饮汁此方亦能明目。
粱的种子很小,整地要求细致。在前作收完之后,首先要清除杂草,随后施上基肥及堆肥,每亩约施基肥6―10吨,犁翻耙平,分畦整细,抽好排水沟,按行距:预备收子的35-40厘米,预备利用草料的15-20厘米,划行。
每亩播种量1.5-2.5千克。播种期:早粱在4月播种,晚粱在6月播种。先将种子选好,晒2-3天,用0.3%药量的赛力散拌种,或用58℃的温水浸种10分钟消毒。播的时候,拌火土灰或草木灰、细干土,实行条播、匀播、浅播。播后,要轻轻镇压一下,出苗教整齐。
播种以后,如遇大雨,土壤易于板结,应及时锄松,以利出苗。苗高10-15厘米时,即需中耕、除草、间苗;并应追施稀薄粪尿。间苗、定苗宜早动手,因为苗小时,易于拔取,不致伤及邻苗。尤其夏播的更应注意这项工作。全苗之后,看情况需要,再进行中耕、追肥、除草1-2次。
种子将近成熟时就要开始收获,迟则子粒易于脱落,收获时可连茎秆割下,晒干后,用打谷机脱粒;如果只收草料的,可在抽穗后,种子乳熟时收割。
小米的病虫害主要包括黑穗病、红蜘蛛、锈病、粘虫等,要防治好这些病虫害,必须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
一、轮作倒茬。此作物应与豆、马铃薯、甘薯、麦、玉米等轮作倒茬2年以上。
二、精选品种。选取优质抗病品种,用种衣剂加新高脂膜对种子进行拌种处理(可有效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
三、适当晚播。白发病、粟灰螟等主要危害早播小米,适当晚播可减轻病虫害的发生。粱
四、科学管理。及时施肥、灌水、除草,增强作物免疫力,使病虫害缺乏寄生场所。在抽穗期前喷施壮穗灵,强化作物生理机能,提高授粉、灌浆质量,增加千粒重。
五、药剂防治。做好监察工作,适期喷施新高脂膜预防病虫害发生。在病虫害发生期,根据作物需求及时用针对性药剂加新高脂膜进行防治。
粱和粟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经过劳动人民的长期选择的栽育,有着多种多样的品种资源,根据其生长期的长短可以分为早熟、中熟和晚熟品种,有大白谷、大黄谷、小春谷等,有耐旱的抗旱谷和较耐涝的水里站;有较耐碱的抗碱谷,有分蘗较多的大八杈,五秆旗等品种,一般比较优良的品种有黄沙子,金钱子、大白谷,华北的华农4号,玉黄谷,竹叶青等等。根据花序的形状,可以分为纺缍型种,圆筒形种,异型种等,如异型种有鸡爪黄谷、猫爪谷、龙爪谷等等。
粱在中国北方统称谷子,南方为了区别稻谷,常称为粟谷、狗尾粟,其种子即可食部分称小米。中国古代甲骨文称为禾,经典著作中称为粱。粱之名首见于《名医别录》,谓:“分有两种,大粒称粱,小粒为栗,历代本草均分二条。”《本草纲目》云:“古者以栗为黍、稷、粱、秫之总称,而今之栗,古代呼为梁。后人乃专以梁之细者名栗……北人谓之小米也。”又云:“粱者,良也;或云种出自粱州,或云梁米性凉,故得粱名……粱即栗也。”汉以后,已成为古代重要粮食作物,毛长者为梁,穗细毛短者为粟。多数学者认为粱起源于中国,考古证明约在7500年前中国河南、河北已有粱的栽培。也有学者认为粱发源于欧亚大陆多个中心。
粟(Setaria italica var. germanica (Mill.) Schred.)的主要特征:植物体细弱矮小,高20-70厘米。圆锥花序呈圆柱形,紧密,长6-12厘米,宽5-10毫米;小穗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2.5毫米,黄色,刚毛长约小穗的1-3倍,小枝不延伸。中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谷粒可食。
粱是一种喜温作物,适于温暧干燥的气候,在7-8℃下便开始发芽,但需较长时间;在15-20℃时能正常发芽,而以24-25℃发芽最快。粱在幼苗时期不耐霜冻,1-2℃可使幼苗受冻,以致死亡。幼苗至披节期间以2℃的平均气温为合适。从幼穗开始分化,直到开花时期需要24-25℃的高温和充足的雨水。开花至成熟期间对温度的要求逐渐减低,平均以20℃为适宜。粱
粱是短照作物,对光照条件的反应是敏感的。它是高度的耐旱作物,在幼苗期间,地上部生长较慢,而地下部芬根系育较快,这时它的抗旱性特别得明显,即使在土壤持水量只有10%的条件下粱的幼苗仍然可以暂时忍耐,维持生活。从拔节到抽穗,当茎叶生长旺盛时,对水分的需要激剧增加,这时土壤持水量以60-70%为适宜。开花以后,结实期间,需水量渐少。
本文发布于:2022-11-01 07:42: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151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