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民助”学校,是教育产业化的产物,是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在国家拥有所有权的情况下,学校经营权面向社会招聘有识之士投资教育事业和学校学生家长出纳择校费的一种办学形式。有几个典型的特征:相比一般的学校,办学硬件好,师资强,办学水平较高;收费贵,大部分收费不受义务教育收费限制;招生有优先权,大多是罗纳了辖区内的优质生源;教师吃公共财政饭,学校福利高。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一些大中城市出现重点学校供不应求、上学要走后门的现象。与此同时,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无力满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和改善薄弱学校的需求。在这一背景下,政府出台政策,允许一些公办中小学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尝试,即通过“国有民办”“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形式,吸纳社会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以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早期的转制学校具有一定的实验性、探索性,只限于少数学校。其基本特征是“学校国有、校长承办、经费自筹、办学自主”。但是在实践中,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由于转制学校可以名正言顺地进行社会集资、向学生收取学费,政府可以显著减轻教育支出,并快速地扩大教育资源,满足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所以一些地方政府和学校,特别是那些社会声望好、在吸收社会资源方面有优势的重点学校,都很有积极性。“学校转制”的试验就逐渐演变为所谓的“名校办民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不平等。
本文发布于:2022-10-31 18:46: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132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