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
• 澳门5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 香港7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 台湾9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 威海卫11
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老的海,
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
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
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 广州湾12
东海和硇州是我的一双管钥,
我是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
你为什么把我借给一个盗贼?
母亲呀,你千万不该抛弃了我!
母亲,让我快回到你的膝前来,
我要紧紧地拥抱着你的脚踝。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 九龙岛14
我的胞兄香港在诉他的苦痛,
母亲呀,可记得你的幼女九龙?
自从我下嫁给那镇海的魔王,
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泪涛汹涌!
母亲,我天天数着归宁的吉日,
我只怕希望要变作一场空梦。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 旅顺,大连15
我们是旅顺,大连,孪生的兄弟。
我们的命运应该如何地比拟?——
两个强邻将我来回地蹴蹋,
我们是暴徒脚下的两团烂泥。
母亲,归期到了,快领我们回来。
你不知道儿们如何的想念你!
母亲!我们要回来,母亲!
1.邶(bèi):是周灭商后分封的小国,在商都朝歌以北,在今河南汤阴县。邶国民歌称“邶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
2.《凯风》:为《邶风》第七篇,首句“凯风自南”的开头二字,即用作诗的篇名。全诗共四章十六句六十四字,写一母亲欲弃其七个孩子离家而去,七子向母自责哀告,以回母之心。闻一多有感失地同胞失于祖国,受异族之压迫,遂仿此诗用拟人手法将先后割让租借出去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顺大连七地,各为一章,写成《七子之歌》。愍(mǐn):同“悯”,忧愁。
3.《尼布楚条约》:即《尼布楚议界条约》。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索额图和戈洛文在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签订。
4.Alsace—Lorraine(阿尔萨斯洛林):位于法国东北部,1871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将此地区割让给德国,历时47年,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根据《凡尔赛和约》收回。
5.澳门:是位于广东省珠江口西岸的一个半岛。据文献记载,早在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葡商人在明政府官员同意下,开始租住这个半岛的一隅。那时“澳门”这名字尚未出现,半岛南端古称“濠镜澳”,其名已著于《明史》。以“澳南环有二湾,规圆若镜也”,故称为“濠镜澳”。后来称为澳门,则因澳有南台、北台二山,相对如门,故名。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发展,葡人在澳门占用的范围不断扩大。直到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中葡签订《和好通商条约》,允准葡人“永居管理”,澳门才真正沦为殖民地。一百年后的1987年,中葡签订《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明确规定于1999年12月20日由中国收回主权,澳门回归中国怀抱。
6.妈港:在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闽粤两地人民即在澳门修建有妈祖神庙,所以初来的葡人即以“妈港(MACAO)”名之。
7.香港: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割让给英国,直至1997年7月1日收复。
8.啖(dàn):吃或给人吃。
9.台湾:1895年根据中日《马关条约》割让给日本,已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收复,解放战争后蒋介石带领国民党余部逃往中国台湾。
10.氲氤(yūn yīn):烟云弥漫。
11.威海卫:1898年被英国强行租占,1930年收复。
12.广州湾:湛江港之旧称。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法签订《租借广州湾条约》为法国侵占。1943年转为日本占领。1945年签订《中法交收广州湾租借地专约》,归还中国,现建为湛江市。
13.硇(náo)州:岛名,在广东省湛江附近海中。
14.九龙: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国侵占九龙尖沙嘴,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又强行租借深圳河以南地区及附近岛屿。九龙于1997年7月1日与香港一同收复。
15.旅顺,大连: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签订《中俄会订条约》,被帝俄租借。日俄战争后曾被日本侵占。1950年起中苏共管,1955年由中国收回。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众多诗篇中的重要篇章,创作于1925年3月,1925年7月4日载于《现代评论》第2卷第30期,后《大江季刊》和《清华周刊》相继作了转载。
从1922年冬到1925年春,闻一多留学美国。留学期间,他切身体验到了弱国子民在强国所遭遇到的无处不在的歧视与欺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对祖国深厚的爱,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身在纽约的他写下了《七子之歌》等多篇力作。1925年5月,闻一多提前结束了留学生活,启程回国。然而,刚刚踏上祖国土地的闻一多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迎接他的是五卅惨案的斑斑血迹。被失望乃至绝望笼罩着的闻一多愤然北上,将《七子之歌》等几首爱国之作投稿给《现代评论》首次发表。其时正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潮,《七子之歌》一经问世就引起强烈共鸣。
此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中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七处“失地”比做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感情。这种第一人称“独白”的方式,不但让人感到亲切,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归属感,使每一首诗都灌注着被掳掠的血肉之躯的疼痛,强烈表达了对祖国母亲深沉的眷恋。
首篇《澳门》中开篇两句,游子就向母亲倾诉了自己被掳去的痛苦。在儿子心中,“妈港”不是他的真名姓,儿子澳门与祖国母亲血肉相连。儿子被侵略者从“襁褓”中掳走,一去就是几百年,非常之辛酸与痛苦。“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掳走肉体,灵魂却不灭,向着母亲的心忠贞不渝。一个“掳”字活画出殖民帝国对澳门的占领、蹂躏与摧残。诗人在这里运用对比,强烈突出了澳门赤子之心系祖国、至死不变的炽热情怀。“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三百年”,对于一个须臾不能离开母亲的孩童来说是漫长的。然而,就是“三百年”,仍“梦寐不忘”,时时刻刻想念着自己的亲生母亲;三百年的风雨历程,自己可能变得苍老了,然而还要请母亲叫一声自己的乳名,表达了痛彻心扉的思念。“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显示出强烈的赤子情怀。
失“子”之痛,是悲愤痛苦、失望绝望的凝聚,旷日持久的煎熬无疑会激发诗人的满腔怒火,而烈火在心,忧心如焚,当然会增加诗人的挣扎和抗争的痛苦。《香港》在冷峻严酷中充溢着不可遏止的烈火:“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将祖国视为深居皇宫的女王,凸显祖国在“我”心中的高贵。为了保护祖国母亲的安宁,我甘愿做阶前的黄豹,彻夜不眠,逡巡守护“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啖”、“咽”二字把殖民者对香港的掠夺与剥削描绘得入木三分。
悲歌《台湾》一曲时,台湾正遭受着日本的践踏:“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岛上横行的日本侵略者给台湾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我们的台湾”,不堪蹂躏,主动请缨,向母亲发出了呼喊:“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台湾”太苦了,被日本侵略者强占了50年,抗争了50年,到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经60多年了,隔着一条窄窄的海峡,现在该轮到母亲呼喊了:“孩子!快些回来,孩子!”
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深沉、热烈的爱国情感使得先生身处海外仍心忧祖国。《广州湾》是这样充满着深情:“母亲,让我快回到你的膝前来,/我要紧紧地拥抱着你的脚踝”,儿子渴盼团聚、迫切希望早日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心愿让人动容。《威海卫》中“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一个“尽”字,细腻地道出了诗人对品格高尚、智慧卓绝、忠勇无比的人死去的伤悼和痛惜。
诗歌离不开想象。《九龙》中,诗人用“幼女九龙”和“镇海的魔王”来描写祖国的弱小、魔鬼的强大。《旅顺,大连》中把“旅顺,大连”比做“孪生的兄弟”“两团烂泥”,把沙俄比做“暴徒”。这两组形象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控诉了列强残酷的暴行,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无比愤慨,从而将爱国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七子之歌》每首诗的结尾都发出了“母亲!我要回来,母亲”的呼号,这是闻一多诗歌精神的一种力量,一种神圣的呐喊,一种苦厄中怀着希望的情绪,一种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正是这种深沉的赤子情怀,使得人类能够承受一切困厄与磨难,永远保持生命的坚韧、执著与激情。无论多么贫穷、落后,祖国永远是自己血脉相连的母亲,即使浪迹天涯,儿女们的心也永远向着她。
全诗整体构架是均齐的,各节匀称,基本一致,体现了闻多所追求的建筑美。叠韵手法的运用,每首诗都用同样的韵来闭合,且节奏感很强,从而体现了诗的韵律美。每一首都是七句,前六句是整齐的长句,最后则以短句收尾,使前六句蕴集的力量冲击到最后,产生一个小小的情绪高潮,“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样一声呼唤,使得语调铿错有力。尤其是每首诗的卒句相同,形成了一个大的复沓,这种反复的运用,使诗的韵律回旋起伏,变化和交替中又见出精严和齐整,真是一唱三叹,饶有深致。
近代学者吴嚷:读《出师表》不感动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不孝;古人言之屡矣。余读《七子之歌》,信口悲鸣一阙复一阙,不知清泪之盈眶,读《出师》《陈情》时,固未有如是之感动也。今录出之聊使读者一沥同情之泪,毋忘七子之哀呼而已。(《清华周刊》)
现代作家闻立雕:《七子之歌》是一首拟人诗,它仿照《诗经·凯风》中因故和母亲失散的七个儿女,哭喊着渴望回到母亲身旁的故事,把我国香港、澳门、台湾等被帝国主义侵占的七块土地,比作祖国母亲的七个儿女,他们不堪忍受侵略者残暴的虐待,纷纷向母亲发出悲哀的呼唤:“母亲,我要回来!”这首诗的比喻精确恰当,情感真挚,感染力极强,沁人肺腑,催人泪下,是一篇控诉帝国主义罪状的血泪书,是启迪人们爱国意识、唤起民众讨伐帝国主义的檄文,不仅在当时感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群众,而且几十年后仍令人心潮澎湃,热泪盈眶。(《红烛:我的父亲闻一多》)
当代作家李朝全:诗人把被西方列强割据的澳门、香港等七块国土比作祖国失散多年的七个游子,以游子苦苦吟唱传达游子回归和团聚的热切希望。这是一首渴望祖国富强、完成领土统一的爱国诗作。这首诗传唱了半个世纪,诗人的吟唱如杜鹃涕泣,声声泪,声声血,情感饱满,感人至深。(《诗歌百年经典·1917—2015》)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顾农:每一个中国人读这样质朴而热烈的诗篇,当无不为之感动,为之热血沸腾;今天澳门终于回到伟大祖国的怀抱,人们欢呼振奋,这确实是一个旷世的盛典,是我们伟大祖国在跨进新世纪前夜一个盛大的节日。人们前不久刚刚为闻先生做过诞辰一百年的纪念活动,先生的在天之灵听到澳门回归的喜讯,当如何诗兴大发,豪情满怀!(《谈非常谈》)
1999年,为迎接澳门回归,作曲家李海鹰特地将闻一多《七子之歌》中的首篇谱上了曲,先是在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专题片《澳门岁月》中作为主题曲播放,后来在澳门回归的文艺晚会上再度响起。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号友三,湖北浠水人,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16年发表《二月庐漫记》。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1920年,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的经典之作。
本文发布于:2022-10-30 07:53: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119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