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坏乐崩,成语

更新时间:2022-10-30 06:48:28 阅读: 评论:0

释义

古代制礼,把它当作社会道德、行为的规范;把制乐人微言轻教化的规范。形容社会纲纪紊乱,骚动不宁的时代。

出处

《汉书•武帝纪》:“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

典故

古时制礼,以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规范,制乐以为教化的规范。社会纲纪紊乱,骚扰不宁之时,常以“礼坏乐崩”来形容。晋.冯跋《下书建大学》:“自顷丧乱,礼坏乐崩,闾阎绝讽诵之音,后生无庠序之教。”唐.白居易《叔孙通定朝仪赋》:“秦吞六雄之后,汉承百代之弊,礼坏乐崩,上陵下替。”亦作“礼崩乐坏”。《隋书.音乐志中》:“礼崩乐坏,其来自久,今太常雅乐,并用胡声。”亦作“礼乐崩坏”。宋.陆游《书郭崇韬传后》:“庄宗虽出夷狄,又承天下大乱、礼乐崩坏之际,然顾典礼人情,亦难其事。”

近反义词

近义词

礼崩乐坏

英文翻译

The t of etiquette ruins and the music is lost.

由来

那么,什么是礼乐呢?我们看礼的繁体字 ,左边是个 示,右边由两部分组成,上边的现在写成曲,下边的是个豆字。在古代汉语里,凡有示字旁的字大都和祭祀神灵有关,如神、社、祈、祝等。礼字右边的曲是个象形字,按照考古学家的说法,它象征一个器皿里放着两串玉,下边的豆字就是放器皿的凳子。这样,我们就知道礼这个字原来是表示祭祀神灵的一种仪式,器皿里的那两串玉就是奉献给神灵的祭品。乐字原来也是象形字、象征的是一种乐器。古代举行祭祀神灵的仪式的时候,一般都要演奏乐器、表演舞蹈,并且伴有歌唱,那歌词就是诗了。所以,乐这个字原来不光是指音乐,还包括舞蹈、诗歌等,它可以说是古代艺术的总称。《诗经》有一部分诗叫颂,这类诗都是当时国家举行祭祀祖先的仪式时演唱的。相传,黄帝以后,每个朝代都有它们特有的乐舞,黄帝的叫《云门》,尧帝的叫《咸池》,舜帝的叫《韶》,夏代的叫《大夏》,周代的叫《大武》。直到唐代,还有宫廷乐舞叫《秦王破阵乐》,据说是唐太宗李世民亲自编导的,表现他的文治武功。乐原来和礼一样也是祭祀神灵的仪式,并且总是和礼相互配合着进行的,古人谈到礼的时候总要提到乐,遂形成礼乐这个词。我们知道,很多民族在它文化发展初期都经历了一个巫术文化或 宗教文化的阶段,礼乐就是我们民族在这个阶段的产物。《左传》里有一段话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大约在商周之际,周公制礼作乐,对礼乐制度进行了改造,原来作为神灵祭祀仪式的礼逐渐变成了政治上的等级制度和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交往的仪式。

本文发布于:2022-10-30 06:48: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115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礼坏乐崩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