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门桑皮纸

更新时间:2022-10-30 02:33:03 阅读: 评论:0

孟门年俗文化节

山西省柳林县孟门镇是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俗文化保护之乡、南京大学民俗教研基地。地处晋陕黄河峡谷中段、黄土高原腹部,是华夏黄河母亲河上大禹治水第一门,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2006年2月,“中国首届黄河黄土高原柳林·孟门年俗文化节”在孟门古镇举行,“年俗文化节”展示了孟门丰富悠久的原生态历史文化遗迹和年俗文化。如大禹治水遗迹禹王石、蛟龙壁,黄河中游第一刹孟门南山寺、全国劳模陈步亮所在的刘家圪垯民俗文化村、民间剪纸大师宋桂英古院落民间剪纸展、后冯家沟古村和流行于山西吕梁的“盘子会”等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孟门镇前冯家沟村原始桑皮纸制作。

桑皮纸简介

孟门前冯家沟桑皮纸制作桑皮纸,又叫纱纸、棉纸、纱皮纸,是以山区特有的构树皮、纱树皮、野生植物皮、植物胶等为原料,手工作坊经过21道工序特制加工而成。纱纸曾用于包装茶叶、茶饼、药材、参茸,捆扎钞票,以及制作灯笼、、灯罩、纸扇、风筝等。传统的盐焗鸡制作,就是用纱纸把鸡包好,再用盐焗的。桑皮纸(汉皮纸)汉代就有了,它的主要成分是桑树皮,这对丝绸生产很不利,不可能允许大量生产,就显得珍贵了,具有极高的耐折度,后代的北京故宫的窗户纸就是这种纸,这点足以证明。

孟门桑皮纸溯源

孟门原始桑皮纸制作技术可上溯至秦汉,比蔡伦改进造纸术更早。而孟门前冯家沟制作桑皮纸源于何时,谁也说不清,用当孟门前冯家沟桑皮纸制作地造纸艺人的话说“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也说不清”。

据清咸丰年11年(公元1861年)本镇痒生陈兴本曾重修《孟门陈氏宗谱》记载:孟门背山临流,河水从北向南流经城西一带,上下有滩,镇在其中。滩上田畴千亩,内植桑枣,民赖以为生。《柳林县志》载:孟门栽桑养蚕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有河滩地千余亩,遍植桑枣。纺织品行销黄河两岸,西通“丝绸之路”,而今桑田也已毁于洪灾。虽有幸存的千年桑树林,但仍不满足所需,所以现在的桑皮原料也多自陕西购买而来。

孟门前冯家沟现在还有十几户人家在做,而且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年轻人都不屑做手工桑皮纸这样的活计。据柳林县志记载,桑皮纸源于柳林寨东一带,一位姓吴的人在晋东南学得手工造纸技术后,回到村里置备工具开始造作桑皮纸,父传子、子传孙一户经营。明朝未年,迁往隔河的龙门会村,仍搞桑皮纸生产,并先后传授给村里人。由于龙门会村有四季不枯而冬不结冰的柳林四十里抖气河的发源地,满足造纸用水的首要条件。明朝未年我国的养蚕业相当盛行,龙门会附近的养蚕户也很多。村村有桑树,这样桑树的修剪便产生了大量的桑皮,为桑皮纸制作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工艺在龙门会一代渐渐失传,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在孟门古镇前冯家沟又盛行起来。据当地村民冯世林讲,前些年他们做桑皮纸时还顾龙门会一带的人打短工,而龙门会村现在已经没人再做这种活计了。由于孟门桑树遍植,而且黄河流域小河小溪众多,造纸必不可少的资源就很丰富了,这也是后来在孟门镇前冯家沟得以留传至今的缘故。前冯家沟紧挨着黄河,离村不远的薛家坪一带有小溪可供做纸用水。十多年前钻井队勘探,在村子旁边打了一眼井,因含硫大而无法饮用,后来做纸的人们和村里的人集资把井保留了下来。现在这里常年冒水,而且是温泉,冬夏常天有十里八乡的人在这里洗衣服,为村民和附近的人们提供了方便,也为做纸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孟门桑皮纸用途

因孟门桑皮纸的制作工具大部份是木制的,对纸纤维损坏很小,所以纸质坚韧耐用,保温性能很好。用它书写文书契约,保桑皮纸半成品存数百年皱折不断裂;用它包鲜水果,滴水成冰的日子包上七层长途贩运也冻不了,孟门人经常用桑皮纸包上梨在火上烤的吃,这样能治咳嗽。现在大部分是做了烧纸,也就是祭祀之用,据说这些桑皮纸烧下去后会变成绸缎。桑皮纸的销量有限,主要上销往离石、柳林,量大了价就下来了,如果做的人少了,价还可以。这些桑皮纸大小也就25cm左右。100斤桑皮可做600刀,每刀25张,孟门农民一般是按张卖,都是批发,不零售。

孟门桑皮纸制作

孟门桑皮纸的造纸工艺有:淹、经、灰、蒸、烧、揉、洗、化、捞、转、擞、拣、捣、切、踩、摆、操、晒、分、整等。先热气腾腾的桑皮“出锅”了将桑皮淹入水池中,淹一定时间后分成小捆放入石灰水池里浸泡,泡一段时间后捞出装入蒸锅,蒸熟冷后进行揉搓,捞入浅底放到活水中洗净,再放到水池里溶化,化匀后捞出,制成团子,放在可转动的石墩上一人转石,一人用木棍挤压团子上的水份,压干后把黑皮去掉,杂物拣净,放在石板上用圪垛捣碎,拍成薄片,卷成记子,均为碎片,放入磁盆用脚踩为浆糊状,再用网单放入水池中摆洗成浆,再倒入“瀚里”,经过搅、混、分,即出现纸浆云状,用箔子捞出,贴在墙上晒干、分开、整齐、过数、打成捆,即为成品了。孟门桑皮纸制作

把捣好的垢切成碎片烹桑皮经过这道工序,生料便变成熟料。首先要把收购回来的干桑皮在水中泡软,然后用蘸上石灰水盘成一个个小捆放在锅上烹,烹的锅是用一个口径二尺多深二尺多底微坡的铁锅,锅上又砌一个高一尺五寸,直径约两米的圆形的“锅”,砌的要不漏水才行,锅里要放8担水,实际上不止是铁锅里有水,连砌好的“锅”里也是水,里面放上处理好的桑皮后用泥土将顶抹裹严实的伞形围圈;然后蒸8个小时左右才能熟了,然后再闷上2天让桑皮熟透。经过这道工序后把生料就变成了熟料。

蒸熟了,把桑皮全从蒸锅里挑出来。经过去揉,化、等工序便可捣成垢,捣垢时把桑皮放在石板上,用操纸捣垢圪垛均匀的捣。捣垢圪垛是用一个直径十公分左右的圆形硬木做成,在捣垢面上用铁钉钉在上面,便于把垢捣烂,垢捣的越烂越好。然后拍成一个宽8cm左右,厚2cm,长60cm左右的垢条,用刀切成碎片,然后对上温水用脚踩成浆糊状,放入很细的网上漂洗。洗的时间越长,越干净,也越费料,做出来的纸越白。把切好的垢放在一个大约60公分大的大盆里,用脚在盆里踩。孟门做纸农民甚至大冷天的也脱了鞋袜,光着脚在盆里踩,据当地做纸农民冯世林说,这样能踩匀,用别的办法不灵。

出锅了~把洗好的垢放进瀚里大约有40斤左右,瀚里要放50担水,这瀚里的水也不是普通的水,而是要加入蒸生料时的蒸锅水,只有这种水才能把垢搅的浮起来。用混瀚圪垛在瀚里搅拌,这可以说是最累的活。要搅拌三四百次,要把倒在瀚里的垢全部搅上来,浮在上面,然后用混瀚圪垛在瀚里一捅,垢马上就翻了起来,就像下面是个泉眼,不一会,整个瀚里便漂起白沫。在瀚圪垛里搅拌着放进去的垢,先是用混瀚圪垛,然后用混瀚棍。大约一个多小时搅拌好后,搅起的白沫也渐渐散去。垢白白的漂在里瀚面上,用一根棍子把漂起来的垢控制在瀚的一个边上,大约有八九十公分,这样不至于垢漂到要操纸的地方来。仔细观察,瀚里的水中已都是桑皮的纤维了,细的不仔细看就看不出来。据冯世林说,这纸越操越白,越操越好。操纸要先出边(桑皮纸的一个边要比别的地方厚一些,出边就是为了便于揭起来凉晒),然后再挖一下,操一下,一张纸便成形了。然后再把操好的纸叠放在一起。据冯世林说,这也是个重要的要序,放不好便揭不起来,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操好的纸要放在土上控水,然后再凉晒。纸的厚度与手艺有关,好手艺人出的纸又薄又均匀,这样便不浪费材料。手艺好的能操一百张,手艺不好的只能操八十张。现在,该村卖桑皮纸是按张卖的,所以说同等的垢操的越多,利润也就越大。

孟门桑皮纸前景

孟门前冯家沟造纸艺人·冯世林孟门镇前冯家沟村的造纸艺人冯世林现已40多岁,他说他从小不爱念书,十五六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做桑皮纸,目前也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在孟门也算是老手了,手艺也可说是最好的了。他还叹息的说,可惜现在做纸的人不多了,即使做的也是中老年人,做纸挣不了大钱,也就是打闹个柴米油盐钱,所以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个营生,造纸工艺能持续多远还是个迷。孟门前冯家沟造纸艺人·冯世林

保护传统手工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据查,在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普恰克其乡布达村的托乎提•巴克老人还能做制作桑皮纸,安徽省潜山县官庄镇的造纸艺人刘同焰制作的纯桑皮纸被故宫采用,作为修复故宫倦勤斋通景画的背纸。但愿孟门的桑皮纸也能有更广泛的得用途,也能走的更远。

目前,孟门桑皮纸制作已被柳林县人民政府列为柳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希望孟门原始桑皮纸制作工艺能得到更多国人的更多关注,愿孟门桑皮纸制作还可以入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甚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愿我们孟门人民能将这一原始的工艺保护并永远传承下去!

本文发布于:2022-10-30 02:33: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104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孟门桑皮纸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