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曼,本名单丕艮,我国著名民俗学家,散文家,多年致力于民俗调查与研究。196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曾任烟台师范学院教授、《烟台师范学院学报》主编、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著有《山东民俗》、《流逝的传统》、《中国民俗通志·生产民俗卷》、《山曼散文》、《中国民俗起源传说辞典》等,主编“齐鲁民俗丛书”、“百岁童谣”系列等。
绘者简介:
景绍宗,老北京人。民俗漫画家,动画导演。自小受老一辈流传下来的民间文艺熏陶,曾祖父是民间花会四大前引之一,祖父擅京剧,父亲好国画。兴趣的积累,天马行空的想象,加上娴熟的画技,一本本温暖童趣的中式童话在其手中落地生根。出版有民俗绘本《父亲》、《母亲》,民俗童话《阿布!阿布!》等。荣获国内外众多奖项。兼职儿童“创意绘画教师”。在《上海晚报》《小学生作文辅导(百读)》《北京漫步》等杂志开设专栏和特约撰稿。
一月菠菜才发主
这么好的天儿
春牛登门
扑通扑通跳下水
小哥睡
布谷鸟
打新麦
过新年
月亮月亮明明
俺割青草到南山
大公鸡你别叫
头顶破筐
什么鱼过河夸大口
小小子,坐门墩
月下摇篮曲
桃树和梨树
民间童谣的民俗品格和趣味
对于民间童谣的欣赏和研究,应当以历史的目光给予更多的观照。
要寻找民间童谣的根,就要从民族历史中去探求。在民族历史中,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俗是民间童谣的基因。1922年12月北京大学《歌谣》周刋在《发刋词》中提出“歌谣是民俗学上的一种重要的资料”,这足以证明童谣的民俗品格。
想想我们小时候学到的童谣,大多是在课堂之外、嬉戏之中学到的。童谣的“极浅,极明,极俚,极俗”给了我们极大的乐趣。这些童谣的传授者就是我们家庭中的长者,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和爸爸妈妈。童谣的俚俗特色和传授方式,使它具有了游艺的特质,这种特质即是民俗的品格。所以说,要从“游艺民俗”这个角度去认识童谣,才能抓住童谣的要旨。
民俗生活与文学艺术的关系极为密切。童谣中有大量的内容展示的就是民俗画卷,如传统节日的描绘,人与人之间的礼仪,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农事节气的科学知识,生活中的习俗和禁忌等等,都有着鲜活的表现。
民间童谣是活在一代代儿童口头上的娱乐,它的“徒歌”形式,简便易学;童谣中的“游戏歌”,协调动作,增加趣味;谜歌和绕口令,更是童谣中的两大竞技门类。这些童谣具有了从陶冶、表演、游戏到竞技的众多娱乐性。从游艺民俗的角度去研究、传播和利用童谣,才能真正地把握住童谣生动活泼的性格和生命。民俗学是研究“生活的知识”和“生活的智慧”的学科。突出童谣的“游艺”品格,就是从童谣的传诵、游戏、表演和竞技的活动中,找到作为口头文学的民俗性和民间娱乐的民俗性的相通相融的亲缘关系。今天我们彰显童谣游艺的民俗品格,正是为了印证儿童的游戏精神的存在和尊重儿童成长的精神规律。
童谣的创作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中,这是与作家创作的儿歌不一样的。童谣是活在儿童口头上的文学。它艺术生命的源远流长就在于不断的变化中,即兴式的修改和再创造,使童谣永远有着鲜活的生命。童谣从老一辈的口中传到下一辈的口中,人人都是作者,创作永无终结。
正是由于童谣是动态的艺术,就需要动态的研究。现在,我们还是单一地把童谣作为一种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加以研究的。这是很不够的。童谣从来就不仅仅是语言艺术,它所具有的游艺品格,提示我们必须从民俗学的角度,从儿童作为听众、演员和传播者加以研究。要从童谣的变化中,衍生的异文中,从儿童享受童谣的反映中,去做动态的研究。
我说童谣的创作是动态的,是处于不断变化的游艺形式,但我还要强调童谣的传承性。在传承中又相对地形成了稳定性,这就是童谣在流动中所形成的内容与形式,技巧与修辞的承式化。在传承中所形成的稳定的承式化,正是它游艺的民俗品格所决定的。为了便于传播,便于表演,便于欣赏,童谣在选材和体裁上,在格律上,都积累了大量的技巧,修辞上的,如夸张、拟人、比喻……形式上的,如问答、连锁、排序……以及逗趣歌、颠倒歌等等。这些在传承中所形成的技巧和格律,都说明童谣的民俗品格,促使童谣在形式上和技巧上日臻成熟。
古人评述民间童谣,说它“乐闻易晓”,说它“一儿习之,可为诸儿流布;童时习之,可为终身体认”,这正是道出了民间童谣的民俗品格和趣味。
——金波
本文发布于:2022-10-29 20:00: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083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