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静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人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已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人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垫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秋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从生;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药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直是无理之极然而俞显出诗人痴情,手法高妙。在炼字上“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只知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寄友人杜元颖的。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唐诗别裁》:不说明己之感秋,故妙。
《诗境浅说续编》:自来对月咏怀者不知凡几,佳句亦多。作者知之,故着想高踞题颠,言今夜清光,千门共见,《月子歌》所谓“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秋思之多,究在谁家庭院?诗意涵盖一切,且以“不知”二字作问语,笑致尤见空灵。前二句不言月,而地白疑霜,桂枝湿露,宛然月夜之景,亦经意之笔。
《唐人绝句精华》:三四见同一中秋月夜,人之苦乐各别。末句以唱叹口气出之,感慨无限。
王建
王建(765年—835年),字仲初,许州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唐朝大臣、诗人。
出身寒微,贫困潦倒。大历年间,考中进士,一度从军。中年入仕,历任昭应县丞、太府寺丞、秘书郎、太常寺丞,累迁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唐文宗大和四年,去世,时年六十六岁。
王建擅于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诗作题材广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善于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人、事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形象反映现实,揭露社会矛盾。多用比兴、白描、对比等手法,常在结尾以重笔突出主题。体裁多为七言歌行,篇幅短小。语言通俗凝练,富有民歌谣谚色彩。作品《田家行》《水夫谣》《羽林行》《射虎行》《古从军》《十五夜望月》《渡辽水》《田家留客》《望夫石》等。善于“宫词”,为研究唐代宫廷提供重要材料。今存有《王建诗集》《王建诗》《王司马集》等本及《宫词》1卷。
本文发布于:2022-10-29 17:48: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076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