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的艺术形象,富有激情,读来使人激奋,受到鼓舞,艺术形象往往大于作者思想,这也是一个显例。
一二句是瀑布的溯源。在深山之中,有无数不为人知的涓涓细流,腾石注涧,逐渐汇集为巨大山泉,在经历“千岩万壑”的艰险后,它终于到达崖前,“一落千丈”,形成壮观的瀑布。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艰难能锤炼人格。此句似乎隐含这样的哲理。近看巨大的瀑布,砰崖转石,跳珠倒溅,令人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却又不能窥见其“出处”。惟有从远处望去,“遥看瀑布挂前川”时,才知道它来自云烟缭绕的峰顶。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有人的凌云壮志,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出处高”则取势远,暗逗后文“终归大海”之意。
三四句写瀑布经历不凡和气象高远,刻画出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同时酝足豪情,为后两句充分蓄势。第三句忽然说到“溪涧”,照应第一句的“千岩万壑”,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然而小小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惟其如此,它才能化为崖前瀑布,而且最终要东归大海。由于第三句的回旋,末句更有冲决的力量。“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从“留”“归”等字可以体味结尾两句仍是人格化的,使人联想到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豪情壮怀。瀑布的性格至此得到完成。
此诗的作者是一位皇帝和一位僧侣。禅师作前两句,有暗射宣宗当时处境用意;宣宗续后两句,则寄寓不甘落寞、思有作为的情怀。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未知。唐宣宗李忱因母亲地位卑下,侄子文宗、武宗常把他当成小丑戏耍。他用无言对待各种加诸于他的猜忌、打击,在艰难困苦中默默地忍受,但他并没有消沉。他逃避人世做了僧人。游行江淮,寻访名山禅院,一日,遇黄檗禅师,(据《佛祖统纪》应为香严闲禅师。因宣宗上庐山时黄檗在海昌,不可能联句)并与之同行,“因观瀑布。黄檗曰:‘我咏此得一联,而下韵不接。’宣宗曰:‘ 当为续成之。’”遂有《瀑布联句》。
李忱
唐宣宗李忱(810年7月27日[28日]—859年9月7日[10日]),初名李怡,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宪宗第十三子,是一位很有作为的晚唐皇帝。
长庆元年(821年)三月,李忱被封为光王,长期装傻,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驾崩后被宦官马元贽等拥立,登基为帝。李忱勤于政事,自律好学,在位期间,整顿吏治,限制宗室和宦官,将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驱逐宰相李德裕,结束了长达几十年的牛李党争。在位期间,他一反武宗所为,兴佛灭道,导致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在军事方面,击败吐蕃,收复河湟,打通了丝绸之路,又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尤以收复河湟之举,为安史之乱后唐对吐蕃的重大军事胜利之一。李忱还擅长写诗,《全唐诗》录有其诗六首。其为人明察沉断,从谏如流,勤俭治国,减少赋税,选贤任能,有“小太宗”之称,唐朝出现了“中兴”局面,史称“大中之治”。
大中十三年(859年),李忱因服长生药中毒,驾崩于大明宫,享年五十岁,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葬于贞陵。
本文发布于:2022-10-29 16:15: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070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