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歌,张煌言诗作放歌

更新时间:2022-10-29 10:18:58 阅读: 评论:0

作品赏析

这首《放歌》由血泪凝成,以不屈的战斗豪情和铮铮铁骨,遥向文天祥的《正气歌》致敬,彰显了苍水公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虽则时移世易,但古人的忠义情怀和刚烈之气,应永存不朽。

·予生则中华兮死则大明,寸丹为重兮七尺为轻。

·予之浩气兮化为雷霆,予之精神兮变为日星。

·尚足留纲常于万祀兮,垂节义于千龄。

创作背景

明弘光元年(1645,即清顺治二年),张苍水与钱肃乐起兵邑中﹐奉鲁王至绍兴监国﹐被鲁王任为翰林院编修﹑兵科给事中。顺治七年(1650)﹐清军陷浙闽﹐鲁王退据舟山群岛。张煌言被任为兵部左侍郎。次年又奉鲁王入闽﹐与郑成功联合﹐其后数次攻入长江﹐打击清军。桂王在华南称永历帝﹐张煌言为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后张煌言与郑成功分兵北征﹐攻入安徽后﹐兵败﹐只身潜行2000里返回台州。郑成功去台湾﹐张煌言于闽北困守。此后郑成功在台湾病故﹐永历帝在云南被害﹐鲁王亦死于金门﹐煌言孤立无援。康熙三年(1664)﹐与清军海战惨败﹐退居悬岛﹐部伍散尽﹐因叛徒出卖而被俘。同年九月﹐清总督劝降无效后就义﹐葬西湖南屏山下。

作为抗清烈士﹐张煌言出入沿海长江﹐不断地给清军以威胁和打击﹐先后达19年之久。他在战斗生涯里所创作的诗文﹐充分表现了一位至死不屈的民族英雄的壮烈形像。《北征录》﹑《上监国启》等文与《滃洲行》﹑《闽南行》﹑《师次燕子矶》﹑《岛居八首》﹑《师次芜湖时余所遣前军已受降》等诗﹐描写了艰苦卓绝的战争生活﹐堪称明末浙东义军的“诗史”﹐《复郎廷佐书》﹑《上延平王书》﹑《奇零草序》﹑《答赵安抚书》等文及《述怀二首》﹑《北还入浙偶成》﹑《冬怀八首》﹑《闻家难有恸四首》﹑《被执过故里》等诗﹐都是抒情明志之作﹐表达了刚烈的民族气节和战斗豪情。其风格激昂慷慨﹑沉郁苍凉﹐蕴含有动人的悲壮之美。尤其是就义前所写的《甲辰八月辞故里》二首﹑《放歌》﹑《绝命诗》﹐全由血泪凝成﹐是传世之作。

作品内容

放歌(武林狱室书壁)

(明)张煌言

吁嗟乎!沧海扬尘兮日月盲,神州陆沉兮陵谷崩。

藐孤军之屹立兮,呼癸呼庚。

余悯此孑遗兮,遂息机而寝兵。

方壶圆峤兮,聊驾税以薶名。

神龙鱼腹兮,罹此豫且之罾。

余生则中华兮,死则大明,

寸丹为重兮,七尺为轻。

维彼文山兮,亦羁絏于燕京,

黄冠故乡兮,非余心之所馨。

欲慷慨而自裁兮,既束缚而严更,

学谢公以绝粒兮,奈群喙之相并。

等鸿毛于一掷兮,何难谈笑而委形,

忆唐臣之啮齿兮,视鼎镬其犹冰。

念先人之践土兮,愧忠孝之无成。

翳嗣子于牢笼兮,痛宗祀之云倾。

已矣夫!荀琼谢玉兮,亦有时而凋零。

余之浩气兮,化为风霆;

余之精魂兮,变为日星。

尚足留纲常于万祀兮,垂节义于千龄。

夫何分孰为国祚兮,孰为家声。

歌以言志兮,肯浮慕兮箕子之贞?

若以拟乎正气兮,或无愧乎先生。

放歌[张煌言诗作《放歌》]

作者简介

张煌言

张煌言(1620年7月8日—1664年10月25日),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汉族,南明儒将、诗人,著名抗清英雄。

崇祯时举人,官至南明兵部尚书。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南京失守后,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后奉鲁王朱以海,联络十三家农民军,并与郑成功配合,亲率部队连下安徽二十余城,坚持抗清斗争近二十年。

其诗文多是在战斗生涯里写成,质朴悲壮,表现出作家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有《张苍水集》行世。张煌言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

康熙三年(1664年),随着永历帝、监国鲁王、郑成功等人相继死去,张煌言见大势已去,于南田的悬嶴(ào)岛(今浙江象山南)解散义军,隐居不出。是年被俘,后于杭州遇害,就义前,赋《绝命诗》一首。谥号忠烈。

本文发布于:2022-10-29 10:18: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048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放歌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