亘古清光彻九州①,只因烟雾锁琼楼②。
莫愁遮断山河影,照出山河影更愁。
① 亘古:终古。即从远古到现在。亘(gèn),从此端到彼端之意。②琼楼:玉楼。这里借指月宫。苏轼《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首诗写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中秋。前两句叙事写景。自古以来,每逢中秋之夜,月光总是分外明朗,皎洁的圆月悬挂中天,将它清朗的光辉照遍中国大地。我国人民素有中秋赏月的习俗,一家人团聚一处,边吃月饼边赏月,其乐融融。可是这年中秋夜天空却不见月亮,层层烟云迷雾笼罩月宫,大地一片黯淡,这是多么令人遗憾!一个“锁”字,更加重了令人压抑愁闷的气氛。按说,如此令人扫兴的中秋夜景,很难激起人们的诗意了。可是,诗人却偏偏独辟蹊径,从这里翻出了一层新意。末两句诗就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诗人告诉人们,不要为天上的月光被遮蔽,致使人们看不到地面的景象而惆怅忧愁,即使天公作美,今夜明月朗朗,人们看到祖国残破的山河和民不聊生的境况,将会更加悲愁。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六十多年间,中国外患频仍,我们可爱的国土不断遭到帝国主义列强的蹂躏侵占,中国人民也逐渐沦为半殖民地人民。面对祖国积贫积弱、岌岌可危的情势,任何一个具有民族自尊心的爱国者怎能不深为扼腕、忧心如焚?诗人对祖国的危局早已怀着深沉的隐忧,如今又逢中秋夜天阴无月,更是缘境生情,遂从反面立意,抒发了山河破碎、不堪入目的愁思和感慨。这首诗立意别开生面,语言清新自然,前两句以对比手法突出了中秋无月的惨淡愁闷气氛,为后文作陪衬,末两句以进层写法,透过一层去写,更见诗人对国势的沉痛忧思之情。“照出山河影更愁”的尾句,沉如九鼎而诗味醇厚,尤其发人深思。
图片樊增祥(1846—1931)清代官员、文学家。原名樊嘉、又名樊增,字嘉父,别字樊山,号云门,晚号天琴老人,湖北省恩施市六角亭西正街梓潼巷人。光绪进士,历任渭南知县、陕西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辛亥革命爆发,避居沪上。袁世凯执政时,官参政院参政。曾师事张之洞、李慈铭,为同光派的重要诗人,诗作艳俗,有“樊美人”之称,又擅骈文,死后遗诗三万余首,并著有上百万言的骈文,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高产诗人。著有《樊山全集》。
本文发布于:2022-10-29 06:52: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036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