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记

更新时间:2022-10-29 06:43:25 阅读: 评论:0

宜都记

擅长音乐,曾改作旧歌《行路难》,酒酣高歌,听者无不下泪,时人号为一绝。著有《后汉书》百篇,今遗失。

袁山松,又名为袁崧,西晋吴郡太守。他性情秀远,擅长音乐,其歌《行路难》,听者无不落泪,与羊昙之唱乐、桓伊之挽歌,并称三绝。他不但博学能文,所著《后汉书》百篇曾被公认为不朽之作,而又精擅音乐,与当时善唱乐的羊昙,能挽歌的桓伊,被同誉为三绝;袁廓之,则是一位著名的孝子,其父死于非命,他立誓终身不听音乐,布衣蔬食足不出户,曾被赞叹为:有子如袁廓之足矣;袁淑,则以文章冠组当时而知名,曾被当时的大诗人谢庄惺惺相惜为江东无我卿当独步,我若无卿亦一时之杰。此后,袁氏一连的出了好几位功在传统文化的了不起学者,他们是宋代的袁枢,明代的袁宏道,和清代的袁枚。

据史书记载在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孙恩进攻沪渎,吴郡太守袁山松筑东、西沪渎垒与之对抗,垒破兵败,袁山松战死,其子孙留居守庐。上海的袁姓是袁山松的后代。

原文

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於千古矣。

译文

江水从黄牛滩向东流入西陵界到峡口有一百多里,山势和水的流向都很曲折纡回。两岸高山重重地遮挡着江面,要不是中午或半夜,是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岸上的绝壁有的高达千丈,壁上的石头的颜色和状态,有很多类似某种东西的形状。林木高而茂密由冬到春四季都如此。猿猴鸣叫的声音非常清厉凄婉,在山谷间回响着,清越不绝。(人们)所称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

袁山松说:“常常听说峡中的水流很快,书本记载以及口头传说都用登临此境令人恐惧相劝告,还没有人称赞山水美丽。到我来实地登临这地方,一到那里,感到特别欣喜,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那层叠的山崖、秀丽的山峰,奇特的结构,异常的形状,确实很难用言辞来叙说。山林里树木耸立,繁荣茂盛,竟在云气的外面。抬头欣赏高山远树,俯身观看江中倒影,愈熟悉这风光愈感到美好。流连了两晚,还没察觉忘了返回。(我)亲眼看见亲身经历的,(还)没有过。已从中高兴地欣赏到了这种奇特的景观,是山水有灵气,也该惊喜千古以来终于遇到知己了!”

注释

(1)泠泠不【绝】 (停止)

(2)常闻峡中水【疾】(快)

(3)【悉】以临惧相戒(都)

(4)其石彩色【形容】(状态;样子)

(5)【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书本记载)

(6)及余来践【跻】此境(临)

(7)【略】尽冬春(略微)

(8) 山水【纡曲】(即曲折)

(9)其【叠崿】秀峰(即层叠的山崖)

句解

(1)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我到达那里后,非常高兴,才相信耳朵听到的比不上眼睛看的

(2)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

壁上的石头的颜色和形态,有很多类似某种什么东西的形状

3、上文直接抒发了作者亲临“此境”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可用文中的哪两个字来概括?

“欣然”

4、文中说西陵峡“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三峡》中也有类似描述,请写出相应的句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5、根据“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写出一个你所联想到的古诗名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三峡》中也有类似描述,请写出相应的句子。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赏析

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矣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这样美丽的山水景色,千古以来无人欣赏,今天作者来到这里,喜爱之极,流连忘返。如果山水像人一样有感情有知觉的话,自己的美这样被人喜爱、被人肯定,一定会象遇到知己一样高兴。上文直接抒发了作者亲临“此境”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可用文中的哪两个字来概括?“欣”“惊”

本文发布于:2022-10-29 06:43: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036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不其侯国
下一篇:忆别
标签:宜都记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