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萤苑烟寒,清代屈大均创作的一首词

更新时间:2022-10-29 02:37:37 阅读: 评论:0

创作背景

清顺治十七年(1660),词人游历扬州,追思南明往事。黯然赋此。扬州,地处长江北岸,扼守通向南京的门户。弘光年间,史可法为督师驻守扬州。清兵攻城,扬州军民奋勇抵抗,城破后,清兵屠城,惨杀群众数十万,造成了震惊全国的“扬州十日”事件,扬州成了一片废墟。《扬州慢》一词,为宋姜夔自度曲,姜词序云:“人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屈大均当有同说。本词声情激楚,怆怀故国,哀悼英雄,对弘光君臣的腐败无能也作出深刻的批判。

作者简介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初名邵龙,又名邵隆,号非池,字骚余,又字翁山、介子,号菜圃,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今广州市番禺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屈大均的前半生致力于反清运动,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成功之孙郑克爽降清,屈大均大失所望,即由南京携家眷归番禺,终不复出,著述讲学,移志于对广东文献、方物、掌故的收集和编纂。屈大均为言志,弃传统的“岭南”称谓而不用,采用“广东”作书名,著有《广东文集》《广东文选》《广东新语》等作品。其中,《广东新语》一书为屈大均的传世之作。

“岭南三大家”中首屈一指的屈大均,在诗学理论、诗歌创作等方面均进行了积极探索,并作出了独特贡献。在诗学理论方面,屈大均秉承儒家思想,提倡以诗言道,主张诗人要有高洁的人格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行;强调诗歌要以“丽”为美却不失其“则”,以比兴入诗,寻求诗歌诗画结合的艺术境界和中和朴素之美。在诗歌创作上,屈大均实践其诗学理论,创作出了一系列可圈可点的诗歌佳作,既具有忧国忧民的侠骨,又不失情真意切的柔情。

本文发布于:2022-10-29 02:37: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024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姜夔公园
下一篇:姜夔欲寄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