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夫石,榕树网友著文章

更新时间:2022-10-29 01:52:21 阅读: 评论:0

名称来源

各地多有﹐均属民间传说﹐谓妇人伫立望夫日久化而为石。《初学记》卷五引南朝宋刘义《幽明录》: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

相关美文

渤海边的一个小山上有一座庙,庙后是一块大青石,石头上留着一个足印般的浅坑,坑里能存住新鲜的雨水,水映着天光云影,像一捧波涛浮动的海。

游人到山上来,是为了看庙,更是为了那块石头,迎面只见三个夺目的大字:望夫石。登上石顶,会觉得那深深陷进石头里的,确确实实是人的脚印。此时,你才能真切地体会到“万里长城筑怨”的意思。远处,群山临海壁立,随山脉的起伏蜿蜒着一线灰白,那就是万里长城。

看长城须在远处,虽然只是隐约可辨,却能看出它与山峦浑然一体而又超乎其上的气势。这种感觉会在每一个观望者的意识里曼延,让人豁然明白为什么长城象征着民族精神的根基。因此,人们也就很少提到孟姜女和她的故事,偶尔说起时,也不过是轻轻触动一丝哀婉的情怀,凄凉却不怨愤。

渤海湾的这一处,山海相依:山势浑厚沉重,滞积了一己雄威,海潮汪洋激荡,吞吐着八方神韵;两相对照,最能体现雄伟的胸襟抱负。在长城的起点老龙头,就有一方刻着“雄襟万里”的匾额,格外传神达意。历史上也确实有伟大的政治家不约而同地钟情于此:自从秦始皇建筑了雄绝千古,横亘万里的长城,古有曹孟德,今有毛泽东,都曾在这里抒发情怀,慨然命笔,留下了著名的篇章。

见过长城,就再也难以想象孟姜女能够将它哭倒。长城不倒,但是秦仅仅历经二世;望夫石何其渺小,却还是保留了下来,让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前来观看,登踏,抚摸,各人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和体会孟姜女千古不灭的哀怨。

当地的善良百姓为孟姜女修建了庙宇,又铺上一百零八级上山的石阶,让望夫石有个相对通俗的文化怀抱。姜女庙很独特:它以宗教形式塑造了一个迎合世俗伦理的贞节烈女的化身,但是这个忠贞女神却掩饰不住她的一腔怨愤——看到的人便多了一层感悟:姜女庙不是宗教的,也不是世俗的,而是情感的。姜女庙并没有太多的香火,人们知道这个千古怨妇真正象征着什么。

望夫石是那段遥远历史的见证,但绝不仅是见证,也绝不止于那一瞬之间。相对于长城,它更是一个观望的角度和一种存在的对应——只要长城还在,望夫石就不会消失。长城记录的是历史,封建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也一笔笔记在历史上了,但它们不过是人世间争权夺利的一幕幕表演。对于封建极权的政治和精神统治,老百姓无法超脱,但长城可以。长城的雄浑之气就是几千年来凝聚在一处的劳苦大众的情感和精神,他们生死由之然而世代相传,招唤着先辈的魂魄,背负着民族的未来。人们只要来看看望夫石,就能明白。

在不远处的大海里,有一高一矮两块礁石,据说是孟姜女的坟墓——高的是碑,矮的是坟。坟墓建在海里的恐怕绝无仅有,这也寄寓着一种精神的超脱吧。

文 / 榕树网友

本文发布于:2022-10-29 01:52: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022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望夫石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