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第一章“吾家旧有簪缨”
——家世与时世
家世与家乡
时世与时政
第二章“以一赋而得三朝之眷顾”
——在新旧党争中升沉
元丰被眷
元祐被贬
绍述渐隆
清真寡欲
第三章 从风流才士到前度刘郎
——周邦彦词的分期与演变
十年太学时期
中年漂泊州县时期(一)
中年漂泊州县时期(二)
还京以后及晚年时期
第四章“前收苏秦,复为姜史”
——周邦彦词的特色与地位
顾曲名堂,最为知音
融化唐诗,浑然天成
下字用意,皆有法度
传奇人词,误成佳话
第五章“隔代犹唱清真词”
——周邦彦词的接受史略
在宋代的接受
在金元明的接受
在清代的接受(上)
在清代的接受(下)
周邦彦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书摘
神宗克勤克俭,励精图治,在王安石的协助下,一扫真宗、仁宗两朝长期形成的衰惫怠惰风气,创造了崭新的政治局面,朝廷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迅速得到了充实和提高。周邦彦为没有出现歌颂盛世的诗赋而遗憾,他决心要像前人一样,创作一篇无愧于时代的作品,“为国光华”。
周邦彦的《汴都赋》采用了传统的手法,如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所谓“遂主客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以主客问答的方式结构全篇。以衍流先生之口,铺叙了熙宁、元丰时期的政治事件,歌颂了神宗的前无古人的丰功伟绩,诸如修筑新城,导洛通汴,详定官制,等等,在赋中都有所反映。其他如熙宁六年(1073)根据王安石父子的建议,设置军器监,吕惠卿负责,使军队的武器装备质量大为提高。在《汴都赋》中也有对军队武器的描写:“割蛟革以连函,剫兕胳以为弭,剸鱼服以怀锷,百工备尽,霜凝电烁。故有强冲劲弩,云梯撞车,修铩延纵,铦戈兑殳,繁弱之弓,肃慎之矢,溪子之弩,夫差之甲,龟蛇之旒,鸟隼之旃,军事蚤正,用戒不虞。”又比如元丰六年(1083)五月二十六日,神宗在崇政殿召见米脂寨收降的42个西夏乐人,听其演奏。南宋王应麟认为,周邦彦在《汴都赋》中就对此有所记述:“宾旅巴渝之舞,傺侏狄鞮之倡,远人面内而进技,腧山海而梯航。故纳之庙者,周公所以广鲁;观之庭者,安帝喜其来王。”
这篇赋在写法上并未越出前人已有的轨范,铺张扬厉,气势宏壮,在富丽的描写中展现自己的才华,比如描写水,就罗列很多水字旁的字,描写水中生物,就铺排各种鱼名。汉赋之主题在发展中形成了两种传统,如班固在《两都赋序》中所言:“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也就是儒家诗学的美和刺。班固在这篇序文中开始就说:“赋者,古诗之流也。”揭示出赋与风雅典范之间血脉相连的承继关系。可是,赋中的讽谕具有先天不足的缺点,面对强大的王权,作赋的人只能自觉地将讽刺弱化。从枚乘、司马相如等人起,他们往往在铺彩搞文之余,以很少的讽谏内容收束全篇,曲终奏雅,被称为“劝百讽一”。另一种颂美的传统往往由于文过饰非华而不实,失去了体物写志的应有之义,被后人指责。扬雄就说:“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周邦彦的《汴都赋》属于“宣上德”的颂美一类。这并不意味着周邦彦人格卑下,谀佞奸猾,而是神宗本人克勤克俭,没有汉武帝那些荒淫的举动,赋中有云:“后宫则无非员无录之女,佞幸滑稽之臣,陋甘泉与楚宫,缪延寿与阿房,信无益于治道,徒竭民而怠荒。故今上林仙■不闻乎鸣跸,瓴■岁久而苔苍。”南宋史学家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也记录了史臣对神宗的评价:“禁中观书,或至夜分”,“遇休暇,犹间御殿决事,或日昃不暇食”,“每当用兵,或终夜不寝”。《宋史·神宗本纪》也称颂神宗“不治宫室,不事游幸,励精图治,将大有为”。这中间或有夸张之辞,但是在中国历史上,神宗算是一个很有抱负、勤于政事的皇帝了。
对于这篇赋的主题,南宋的叶逋认为:“《汴都》惟盛称熙、丰兴作,遂特被赏识。”又说:“自与虏通和,太行皆为禁山,坐失地利,故此赋感之。”所谓“盛称熙、丰兴作”,就是颂美神宗的“盛德大业”,即熙丰新政。叶逋的话明确地指出了周邦彦写作《汴都赋》的目的所在,也表明了周邦彦的政治倾向。叶逋注意到了此赋对国事的感慨,这也表明《汴都赋》超越了那些只是“丽以淫”的“辞人之赋”。汴京为四战之区,无险可守,《汴都赋》所言“前无湍激旋渊吕梁之绝流,后无太行石洞飞狐句望浚深之岩谷”,亦是直言其事。
这篇赋进御以后,神宗就在朝会结束后交给宰相。按照惯例,每当有文字降出,宰相必须朗诵一遍。当时,押班宰相不知是谁写的,但根据经验,知道赋中一定有很多难字,就传给了身边第二个人。第二个人也心知肚明,就这样传下去,到了尚书右丞李清臣手里。他是最后一个,没办法,就展开文稿,高声朗诵了一遍。退朝以后,其他人就问他怎么认识这么多冷僻古怪的字,李清臣就说:“乃以偏傍取之尔。”
对于这篇《汴都赋》,王国维在其《清真先生遗事》中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先生《汴都赋》变《二京》、《三都》之形貌,而得其意,无十年一纪之研炼,而有其工。壮采飞腾,奇文绮错。两刘博奥,乏此波澜;两苏汪洋,逊其典则。至今同时硕学,只读偏旁;异世通儒,或穷音释。然在先生犹为少作也。
王国维说当时享有盛名的刘敞、刘放兄弟以及苏轼、苏辙兄弟都写不出这样的文章,有些推许过当。但是李清臣只读偏旁和南宋时楼钥为其作音释时还有不少搞不清楚的地方这两件事,则属事实。
神宗对这篇赋非常满意,认为献赋的几百个太学生中,只有周邦彦最出色。于是,就下诏给宰相,把周邦彦召到政事堂,询以政事,从太学外舍生直接授予试太学正的官职。
P42-44
本文发布于:2022-10-29 01:34: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021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