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辛亥百年纪念,北京电视台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强强联手,打造百年辛亥史诗。为了寻找独家的历史资料,《辛亥》摄制组走访了国内顶级历史学者、查阅了万余张历史图片、几千分钟的影像素材,并从美国国会图书馆、法国阿尔贝•肯恩博物馆等海外渠道获取了百年前珍贵的视频资料,用古老影像的本身力量展现壮阔的历史画卷。在辛亥百年之际,《辛亥》也将带观众回到摄影术的原点,还原“火胶棉湿版摄影术”这一百年前古老的摄影工艺,邀您共同触摸100年前的中国。
剧中模拟亲历者口述的手法还原了大量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将以独特的话语方式带领观众重回历史现场。口述的内容来自书信、日记、回忆录、新闻报道、时评等,均为一手历史证言。
演员名 | 角色名 |
张志忠 | |
严燕生 | |
张万坤 | |
邹建 | |
覃赞耀 | |
韩继明 | |
杨硕 | |
李洪涛 | 国报人 |
国报人 | |
民国评论家 | |
民国演义小说家 | |
民国外交家 | |
濮存昕 | 民国外交家 |
莫理循 | 《 |
唐群英 | 美国驻华公使茵恩施革命党人 |
张国淦 | 北洋政府官员 |
张申府 | 早期中共党员 |
何遂 | 革命党人 |
冯耿光 | 清朝官员 |
丁志诚 | 清朝官员 |
职位名 | 姓名 |
总顾问 | 郑欣淼、 |
学术顾问 | |
出品人 | 王晓东 |
总监制 | 赵多佳、朱江 |
总撰稿 | 祝勇 |
撰稿 | 吴群、张泉 |
主编 | 陈悦、王宇、王成强 |
总制片人 | 艾冬云 |
制片人 | 刘民、姚大禹 |
总编导 | 袁子勇、吴群 |
新意:以当时普通人的视角去讲述
纪录片《辛亥》《辛亥》由北京电视台打造,旨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目前正在北京卫视、公共·新闻频道播出。在日前召开的专家研讨会上,就观众最热议的形式问题,总导演袁子勇告诉记者,“我最早看过一部叫《南京》的纪录片,受到启发。不同的是,《南京》中有亲历事件的幸存者,但《辛亥》没有。如何去表现,就想到了演员角色扮演;此外,在策划筹拍《辛亥》之初,也考虑到观众不太接受灌输的方式,团队主创们有意尝试区别于模式化的表现手法。”用生活在那个年代的边缘人、普通人的视角去讲述当时的大事件无疑能让观众有更多共鸣。总撰稿祝勇的创作体会是,“很多纪录片中,像孙中山、袁世凯、隆裕太后等都是历史中的政治符号,观众都是抱着猎取历史知识的目的去看,和他们在情感上是没有呼应的。《辛亥》着重在细节和人性化的视角去表现。”
至于邀请濮存昕、李洪涛、丁志诚等北京人艺演员出演,是否是从收视率的角度考虑呢?袁子勇坦言,有这方面的原因,但不是全部因素,“如果单从收视出发,去请那些一线的影视大腕效果要更好,在拍摄期间我们也的确请过,但试过之后发现那不是片子想要的感觉。最后决定全部起用北京人艺的演员,一是他们台词的功底扎实,二则他们的风格很统一,也正是我们想要的。片中历史讲述人的定位都是那个时代的观察者,像报人、时评人等,他们是游离在时代边缘的人,后人对他们并不熟知,所以不会去挑剔演员像不像本人。”
争议:既避免资料堆砌又要真实性高
播出之后对于如此创新,引发一些质疑实属正常。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的王开玺老师指出,“怎么样在片子一开始就让观众知道角色扮演是虚构的,而他们讲述的东西都是真实的?这个问题似乎没有解决得太好,刚开始看时会有些混淆。”不过王老师对该片的新颖形式也是称赞有加,“以文学家的眼光去看历史,请演员扮演‘当时人’,以他们的视角去讲历史,从而避免了死板的资料堆砌;但又不同于只要求情节好看的电视剧,纪录片对真实性要求很高,《辛亥》对历史事件的解读是生动的、有深度的。中国的历史事件有一种是文学家的,有一种是史学家的,比如《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观众真正感兴趣的又往往是文学家的。《辛亥》比较准确地把握到了两种视角的平衡点。”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雷颐认为,“《辛亥》改变了以往纪录片惯用的宣讲模式,它或许能让受众的欣赏习惯开始逐步改变。”
《辛亥》新颖形式是凸显的,但若没有大量的、丰富史料的支撑,无外乎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据主创介绍,他们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称得上是掘地三尺,“筹备期的工作有一年之久,基本是掘地三尺,有大量从美国国会图书馆、法国阿尔贝·肯恩博物馆等找到的珍贵文字和影像史料,甚至包含在国内首度曝光的,像1918年,中国在‘一战’胜利时在太和殿前的庆祝场面,之前都没见过。”
本文发布于:2022-10-28 13:21: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981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