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距离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
就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
美国学者霍尔研究发现,46厘米至61厘米属私人空间,女友可以安然地呆在男友的私人空间内。若其他女人处在这一空间内,她就会显得不高兴,甚至会大发雷霆。同样,男友也可以自由自在地呆在女友的私人空间内。
若其他男人进入这空间时间稍长,他肯定会吃醋。私人空间可以延长到76厘米至122厘米,若讨论个人问题是恰当不过的了。你若是与情人约会,可千万不能超过46厘米,否则对方觉得你疏远了他(她),对他或她没有热情,可能引起情人间的误解。到办公室找领导办事,最佳的空间距离为122厘米至213厘米。小于该距离,领导会误认为你强人所难;大于这个距离,领导会误认为你不真心实意想办事。领导人的办公桌较为宽大,就告诉了你这一空间信息。
交际中空间距离可以分以下四种:
交际距离亲密距离在0.5 米以内,多用于情侣或夫妻间,也可以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或知心朋友间。两位成年男子间一般不采用此距离。又叫私人距离。
社交距离一般在0.5 米到1.5 米之间,表现为伸手可以握到对方的手,但不易接触到对方的身体,这一距离对讨论个人问题是很合适的。绝对不要把对方逼到墙边,否则他会觉得你把他囚禁起来,因而觉得有压迫感。记得给别人留点转身的空间,这意味着他能自由转身走开。
礼仪距离大约在1.5 米到3 米之间,属于礼节上较正式的交往关系。该距离主要适用于向交往对象表示特有的敬重,或用于举行会议、仪式等。
公共距离指大于3 米的空间距离,一般适用于演讲者与听众。又称大众距离或者“有距离的距离“。主要适用于与自己不相识的人共处。
这四种交际由于性质与形式不同,必须在一定的空间距离中展开。多数情况下这种空间距离是有规有序的,不能人为打破,否则交际就会出现障碍,甚至中断。举一个例子说,如果一个人在公共场所突然接近一个相互不认识的人,除了你使用公众用语还能与对方简单搭讪一下以外,超出这个范围以外的问话都会招致对方的怀疑甚至反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绪呢?因为这种交际的性质确定了既不能近距离交际,更不能深入交际,一旦破坏了这种格局,交际就会出现问题,或者根本就不能交际。相反,如果彼此之间是友人或者是情人,而你却用公共交际的形式去进行,即便你使用非常客套的语言,也会让对方产生狐疑与不安,徒生不必要的矛盾。因此,交际必须有空间距离。
交际距离若你想从非亲密朋友那里获得某种信息,有效的空间距离为213厘米至366厘米。小于这一空间给人以盛气凌人的印象;大于这一空间会使别人觉得你没礼貌,你也就不可能获得真实的信息。这个空间距离也是与普通朋友交谈的适当距离,过小他人就认为你俩在密谋不可告人的勾当;过大你们都会觉得话不投机半句多。366厘米以上的距离,是演讲者与听众或两人不愉快谈话的有效空间。
有趣的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要处理不同的人际空间。若与美国人交谈,必须保持在60厘米左右的空间距离上,这是他们认为最有分寸最友好的空间;若与一名阿拉伯人谈话,就要小于这个距离,否则就会出现你往后退他往前追的滑稽场面。因为,前者生活在非接触性文化环境中,而后者则生活在接触性文化环境中。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离他喜欢的人比离他讨厌的人更近些,要好的人比一般熟人靠得更近些。同样亲密关系情况下,性格内向的人比性格外向的人保持较远些的距离;异性谈话比同性相距远一点,两个女人谈话总比两个男人谈话挨得更近些。
合理运用你和他人的空间,会使你取得意想不到的交际效果。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这依赖于具体情境、交谈双方的关系、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征、心境等。
社会地位不同,交往的自我空间距离也有差异。一般说来,有权力有地位的人对于个人空间的需求相应会大一些。此外,人们对自我空间需要也会随具体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人们无法考虑自我空间。若在较为空旷的公共场合,人们的空间距离就会扩大,如公园休息亭和较空的餐馆,别人毫无理由挨着自己坐下,就会引起怀疑和不自然的感觉。
我们了解了交往中人们所需的自我空间及适当的交往距离,就能有意识地选择与人交往的最佳距离,而且,通过空间距离的信息,还可以很好地了解一个人的实际社会地位、性格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交际必须有空间距离,那么,如何调适交际的空间距离呢?
情友交际
这里指的情友,包括:夫妻、情人、至亲、好友。情友交际属于亲密型交际,其空间距离可在15厘米—100厘米以内。 夫妻、情人、至亲交际,正常情况下,其距离在15厘米—45厘米为宜,使之很容易接触到对方身体,必要时可缩短为零距离,以显示出亲昵感,有利于表达心声、交流情感、彼此爱抚。如果相互距离过大,就说明彼此情感上已出现鸿沟;并且如要修补这种裂痕,也需要近距离沟通,不然身体的距离就会产生心理上的距离。亲密交际的范围是有限的,人们对这种交际的距离也控制得相当严,决不允许一般人随便进入,如有擅自进入者,就会遭到拥有者的坚决抵抗。故此,作为交际者,要分清对象,掌握分寸,不要随意破界交际,否则就会招惹是非。 友人交际,正常情况下其距离在45厘米—100厘米以内,以双方可以握到对方手为宜,但不容易接触到对方身体。特殊情况下,友人交际的距离也可以小于45厘米,如:双方见面或告别时握手、拥抱等,亦属这种距离。但友人交际毕竟不是情人或亲人交际,应适当保持一定的空间感,只是这种距离不宜过大,这样才有利于交际,也有利于回避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的尴尬与不悦。
同事交际
交际者与同级之间、下级之间的交际,属于伙伴型交际。这种交际,其距离应保持在100厘米—150厘米左右。 同事之间的交际,多数是工作上的交往,既有工作计划的安排布置,也有工作问题的研究探讨,因此这种交际的空间距离应该远近适度,除非在大会上作报告应该保持必要的空间距离(一般在300厘米)以外,如果是小团体甚至是个别交往,其距离就不应该太远,那样就缺乏亲和感,但也不应该太近,那样容易造成“拉小团体”之嫌;更不能以交头接耳的方式进行,这样就容易把很严肃的工作变成“克格勃”式的工作。尤其与异性同事交往,其空间距离更应该保持适度,否则就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如果与同事进行思想沟通,其距离可适当近些,一般以80厘米到100厘米为宜,以便交流顺畅,不被空间距离所阻隔。如果这种沟通距离太开,就会使沟通者加大音量,容易激怒情绪,须知,人的内心话与知心话常常需要和风细雨式的谈话才能诱发,情绪亢奋时激发的不是知心话,而是与理智相左的“气话”。同事之间的空间距离还体现一定的空间权,在一定的工作领域中有所表现。例如:人与人之间的办公场地、生产工作场地,是有一定界定和区别的,如果随意地无故地进入就会招致不满;如果无故占有,就会遭到反对,如:你将一件与其无关的东西放置在对方的工作场地,对方自然就会不快,甚至对方还会以同样的方式“以牙还牙”,由此造成不该有的矛盾。对此,管理者在进行同事交际时,应尽量不使用权力或某种不当理由占领对方必要的距离空间,这是对对方尊重的一种表现,如果不拘小节,随意“侵犯”,不但实现不了初衷的交际,反而会带来负面效应。
业务交际
交际者因业务关系与相关人员进行的交往,如:业务接洽、产品推销、合作谈判等,属于合作型交际。这种交际,其距离比较灵活,近可到100厘米左右,远可至300厘米以上,根据具体的交往程度与熟悉程度而定。 业务交际,通常情况下在初期不宜距离太近,一般在200厘米到300厘米为佳。如果一开始就靠得太近,有“套近乎”之嫌,容易造成对方怀疑而产生反感。而保持适当距离进行简明扼要、有理有节的交往,让人在心里上有回旋余地、在举止上有动弹空间,这样的交际,容易给对方留下好感。如果距离太近,有咄咄逼人之感,就难以留下好印象,交际也难获得应有收获。 但随着交际程度的加深,交际双方的空间距离应适当缩短,可保持在100厘米左右,也就是双方能达到握手的距离。这时的距离缩短,不但表示彼此认识在加深,且在误差上正在缩小。这时,交际者就应抓紧时间趁热打铁,促使事情朝着理想方向发展,最后实现握手言和、顺利成交。这之中,交际者要主动掌握事态进展,利用空间距离的长短,趁势而进,切不可原地不动、保持原样,这样就很难突破双方在认知上的障碍、实现“零接点”。在北京举行的第五轮“朝核六方会谈”中,当会谈进入到僵持阶段时,中方代表特地安排了一起气氛融洽、形式别致的晚宴,让朝美特使进行零距离接触,此举不但化解了会议之中因双方各持己见所造成的紧张局势,而且增进了相互的包容与理解,最终达成了具有指导意义的《主席声明》,以实际行动迈出了推动朝核问题从“承诺”到“行动”的第一步。企业之间的业务交际也如此,交际者只要善于把握事态,反客为主,变被动为主动,转换交际形式,拉近交际距离,那么,交际就会收到理想效果。
公共交际
每个人都离不开公共交际,当我们走上大街、乘上公共汽车、步入公共场所等,都势必与人打照面,甚至发生短暂交往,这时就需要我们以公共交际应对。公共交际不同于其他交际,它要求有足够的空间感,这是因为每个人都要有一定的公共距离需求,除非在公共汽车、火车、飞机、轮船或电影院、戏院造成客观近距离的形式以外,一般情况下,公共交际距离多在300厘米以外;如果发生语言交往,也不应该低于200厘米。公共交际十分忌讳近距离接触,那样会让对方顿生疑窦,甚至会反目为仇。 多数情况下,公共交际都表现一种礼节,如:人们在公共场所擦肩而过,对视一眼即过,必要时最多礼节性地点下头,或者微笑一下,而这时的目光一定不能贪婪、面带凶相,甚至还无事生非地与之打招呼,那样的举动会招来白眼或者讨个没趣儿。试想,倘若一个男士在公共汽车里目不转睛地看着一位年轻姑娘,最后得到的结果很可能是“精神病”这句甩在男士身后的咒骂。面对对方的礼节,正确的态度是以礼还礼,切不可得寸进尺。因为公共关系距离适度的远是美好的,而一旦走近反而会破坏美感,就像欣赏一幅油画一样,远看赏心悦目,近看则色块蔟拥,不知所云。不需要走近的,走近了反而适得其反。就像有一位教授,每次路过必经路边一户人家门口时,常见一位少女向他点头微笑,久而久之,引起了教授好感。于是,一次教授购买了一束鲜花准备送给那位女士,殊不知当教授靠近少女正准备送花时,少女却瞠目结舌,一脸恐惧感。教授十分尴尬,最后悻悻离去。从此,教授再也看不见少女那美丽的微笑了。美好的东西一旦没有了空间距离,其性质也将发生变化,自此,美好也就不复存在了。
本文发布于:2022-10-28 03:25: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950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