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词二首(其一),唐代诗人崔国辅的诗作

更新时间:2022-10-27 21:02:48 阅读: 评论:0

作品赏析

这首诗很像戏剧的独白。它能使人想象到比诗句本身更多的情景:女主人公大约刚刚翻检过衣箱,发现一件敝旧的罗衣,牵惹起对往事的回忆,不禁黯然神伤,开始了诗中所写的感叹。

第一句中的“罗衣裳”,既暗示了主人公宫女的身份,又寓有她青春岁月的一段经历。封建宫廷的宫女因歌舞博得君王一晌欢心,常获赐衣物。第二句说衣裳是“秦王在时”所作,这意味着“秦王”已故,又可见衣物非新。唐诗中常以“汉宫”泛指宫廷,这里的“秦王”也是泛指帝王。后两句紧承前两句之意作感慨。第三句说罗衣曾伴随过宫女青春时光,几多歌舞;第四句语意陡然一转,说眼前秋凉,罗衣再不能穿,久被冷落。两句对比鲜明,构成唱叹语调。“不堪”二字,语意沉痛。表面看来是叹“衣不如新”,但对于宫中舞女,一件春衣算不了什么。可见诗中对罗衣的悼惜,句句是宫女的自伤。“春”“秋”不止指季候,又分明暗示年华的变换。“为舞春风多”包含着宫女对青春岁月的回忆。“秋来不堪著”,则暗示其后来的凄凉。“为”字下得十分巧妙,意谓:正因为有昨日宠召的频繁,久而生厌,才有今朝的冷遇。“为”字便写出宫女如此遭遇的必然性。

这首诗句句惜衣,而旨在惜人,运用的是比兴手法。衣和人之间是“隐喻”关系。这是此诗的艺术特点。罗衣与人,本是不相同的两种事物,此诗的作者却抓住罗衣“秋来不堪著”,与宫女见弃这种好景不长、朝不保夕的遭遇的类似之处,构成确切的比喻。以物喻人,揭示了封建制度下宫女丧失了作人权利这一极不合理的现象,这就触及到问题的本质。

创作背景

清人刘大櫆说此诗是“刺先朝旧臣见弃”。唐人作宫怨诗,固然以直接反映宫女的不幸这一社会现实为多。但有时诗人也借写宫怨以寄托讽刺,或感叹个人身世。崔国辅系开元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天宝间被贬,此诗很有可能就是为寄托讽刺之意而作。

作品评价

元代杨士弘《批点唐音》:作怨辞者多矣。未有如此篇者。

明代高棅《批点唐诗正声》:读此细末,一唱三叹,即令临气洒泣者,未必有此怨。

明代陆时雍《唐诗镜》:语意古。

明代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怨在此句,不须终篇(“秦王”句下)。钟云:“春风”、“秋来”,下字有意,感深(末二句下)。

明代唐汝询《唐诗解》:此为旧宫人之词,疑崔有所寄托也。

清代刘邦彦《唐诗归折衷》:吴敬夫云:无限盛衰新故之感,从一罗衣上说来,便蕴藉,便委婉。

清代黄生《唐诗摘钞》:是乐府,不是绝句。绝句宜婉,乐府宜直,须分别观之。

清代李鍈《诗法易简录》:不言其人之失宠,而但言罗衣之不堪着,且推其不堪着之故于“为舞春风多”,转若承恩颇久,合当弃置者。诗可以怨,此种足以当之。

清代张文荪《唐贤清雅集》:此意甚矜贵,徒作先荣后捽解便浅。

清代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寓感慨之意。

清代赵彦传《唐绝诗钞注略》:此代旧宫人写怨也,红颜零落,悲戚欲绝,只就舞衣说,含蓄不尽。

清代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此为旧宫人之辞,以“春”、“秋”替“今”、“昔”字,自负自怜,却有意,极深妙。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此宫怨词,但以旧日舞衣不堪再着为言,而怨情自见。“春”、“秋”二字表今昔盛衰。“春风多”三字中包含旧情无限。

作者简介

崔国辅

崔国辅,唐代诗人。吴郡(今苏州)人,一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历官山阴尉、许昌令、集贤院直学士、礼部员外郎等职。天宝十一载(752),因受王鉷案牵连被贬为竟陵司马。与陆鸿渐交往,品茶评水,一时传为佳话。事迹散见《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一五、《唐才子传》卷二。国辅诗以五绝著称,深得南朝乐府民歌遗意。殷璠《河岳英灵集》云:“国辅诗婉娈清楚,深宜讽味。乐府数章,古人不及也。”原集至宋代已佚。

本文发布于:2022-10-27 21:02: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929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