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建筑,依《考工记》等文献推测的建筑

更新时间:2022-10-27 18:18:47 阅读: 评论:0

城市建筑

《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城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宫殿位于王城中央最重要的位置,将太庙和社稷挟于左右,说明西周时君权已凌驾于族权、神权之上,中国宫殿的总体格局已大体初定。

《三礼图》中描绘的王城规划

宫殿建筑

已发掘的西周大型夯土建筑基址有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的凤雏和扶风县的召陈、云塘、齐镇等地,保存都比较完整。在今岐山与扶风两县北部交界处的周原系古公亶父从豳迁至岐下而建的西周早期都邑。武王灭商后,将周原分封给周、召二公作采邑。在贺家村北,包括董家、凤雏村、朱家在内有一座周城遗址,云塘村亦有四方周城一座。

凤雏建筑基址

岐山宫殿甲组遗址有2组:甲组建筑基址坐落在一长方形的夯土台基上,坐北朝南,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为前后两进,东西对称的封闭式院落。该院落沿中轴线自南向北布置了广场、照壁、门道及其左右的塾、前院、向南敞开的堂、南北向的中廊和分为数间的室(又称寝)。中廊左右各有一个小院,室的左右各设后门。三列房屋的东、西各有南北的分间厢房,其南端突出塾外,在堂的前后,东西厢和室的向内一面有只廊可以走通,整体平面呈“日”字形。此处建筑的墙用黄土夯筑而成,一般厚0.58~0.75米。墙表与屋内地面均抹有以细砂、白灰、黄土混合而成的“三合土”。墙皮厚0.1厘米,表面坚硬,光滑平整。从基址上的堆积物推测,屋顶结构可能是采用立柱和横梁组成的框架,在横梁上承檩列椽,然后覆盖以芦苇把,再抹上几层草秸泥,厚7~8厘米,形成屋面,屋脊及天沟用瓦覆盖。此外这组建筑还附有设排水设施。乙组基址位于甲组西侧,坐北朝南,墙内发现有柱础石,建造结构与甲组宫殿相同。

岐山宫殿是中国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已有相当成熟的布局水平。堂是构图主体,最大,进深达6米,堂前院落也最大,其他房屋进深一般只达到它的一半或稍多,院落也小,室内和院落一般都有合宜的平面关系和比例。室内外空间通过只廊作为过渡联系起来。各空间和体量有较成熟的大小、虚实、开敞与封闭及方位的对比关系。这种四合院式的建筑形式,规整对称,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具有统率全局的作用,使全体具有明显的有机整体性,体现一种庄重严谨的性格。院落又给人以安定平和的感受;这种把不大的木结构建筑单体组合成大小不同的群体的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群体构图方式,得到长久的继承。

召陈建筑基址

召陈遗址F5复原图已发掘出15座,布局不按中轴对称,总体规划不甚严谨。其中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是3号、5号和8号。3号基址也是一座夯土高台建筑,台基高出当时地面0.7米左右,东西长22米,南北宽14米。东西有7排柱础,南北纵列5~6个柱础。2号房基的东边和南边保存有用小河卵石铺成的散水,宽0.6米。遗址出土大量的瓦,种类分为板瓦、筒瓦和瓦当3种。板瓦和筒瓦又分为大、中、小三型。板瓦的正面饰细绳纹,筒瓦的正面饰三角纹和回纹。有些板瓦和筒瓦正面和背面带有固定位置的瓦钉或瓦环1~2个。瓦当均呈半圆形,分素面和花纹两种,花纹一般为菊花纹和回纹。

对这两处建筑基址的年代和性质在认识上还不完全一致。一种意见认为它应始建于周初,毁于犬戎战火,是周人的宗庙或宫殿建筑。另一种意见认为都属于西周中晚期,很可能是当时贵族的住宅。

发掘考古实例

散水该建筑基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齐镇村和云塘村之间,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由东西两组建筑组成,其间相距50米左右。东面的一组主殿建筑基址长24米,宽18.8米;西边的主殿略小,但保存完整,由门房、偏殿、主殿组成,周围有围墙,发掘面积约7000平方米。在已发掘的约2000平方米建筑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残片以及玉戈、铜爵、铜尊等器物。考古工作者还在主殿的周围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活动面(指人长期踩踏形成的痕迹)和大量的筒瓦、板瓦。令人疑惑的是这些刻有各种花纹的陶瓦在主殿基址上却未曾发现。此外,在建筑遗址上还发现了大量的红烧土和一些硫化物,考古人员据此推测该建筑可能毁于大火。据史料记载,西周时期这里曾发生过两次战乱,但这组建筑是否因此而毁尚有待研究。

本文发布于:2022-10-27 18:18: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919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连江文庙
标签:西周建筑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