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指数即通常说指的BMI,是判断体重是否健康的简便指标,其计算公式为按千克计算的体重除以按米计算的身高的平方(kg/m2)。
例如一个成年女性,身高1.56米,体重50千克,BMI=50÷1.56÷1.56=20.5。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体重指数的划分主要是根据西方正常人群的BMI值分布与心血管等慢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系来考虑的。
表1WHO对成人BMI的划分
分类 | BMI(千克/平方米) | 健康风险 |
低体重(营养不足) | u003c18.50 | 增加 |
正常范围 | 18.5~24.9 | 在平均范围 |
超重: | ≥25.0 | |
肥胖前状态 | 25.0~29.9 | 增加 |
一级肥胖 | 30.0~34.9 | |
二级肥胖 | 35.0~39.9 | |
三级肥胖 | ≥40.0 |
表2亚洲成年人不同体重指数和腰围水平时的相关疾病危险性
分类 | BMI(千克/平方米) | 相关疾病危险性 | |
腰围(厘米):男u003c90,女u003c80 | 腰围(厘米):男≥90,女≥80 | ||
正常范围 | 18.5~22.9 | 平均水平 | 增加 |
超重 | ≥23.0 | ||
肥胖前期 | 23.0~24.9 | 增加 | 中度增加 |
一级肥胖 | 25.0~29.9 | 中度增加 | 严重增加 |
二级肥胖 | ≥30.0 | 严重增加 | 非常严重增加 |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中提出对中国成人判断超重和肥胖程度的界限值,及结合腰围来判断相关疾病的危险度,其建议如下:
表3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体重指数和腰围界限值与相关疾病危险的关系
分类 | 体重指数(千克/平方米) | 腰围(厘米) | ||
男:u003c85女:u003c80 | 男:85~95女:80~90 | 男:≥95女:≥90 | ||
体重过低 | u003c18.5 | … | … | … |
体重正常 | 18.5~23.9 | … | 增加 | 高 |
超重 | 24.0~27.9 | 增加 | 高 | 极高 |
肥胖 | ≥28 | 高 | 极高 | 极高 |
《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超重和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中提出对中国学龄儿童少年判断超重和肥胖的界限值,见表4.
表4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分类标准(kg/m)
年龄(岁) | 超重 | 肥胖 | ||
男性 | 女性 | 男性 | 女性 | |
7~ | 17.4 | 17.2 | 19.2 | 18.9 |
8~ | 18.1 | 18.1 | 20.3 | 19.9 |
9~ | 18.9 | 19.0 | 21.4 | 21.0 |
10~ | 19.6 | 20.0 | 22.5 | 22.1 |
11~ | 20.3 | 21.1 | 23.6 | 23.3 |
12~ | 21.0 | 21.9 | 24.7 | 24.5 |
13~ | 21.9 | 22.6 | 25.7 | 25.6 |
14~ | 22.6 | 23.0 | 26.4 | 26.3 |
15~ | 23.1 | 23.4 | 26.9 | 26.9 |
16~ | 23.5 | 23.7 | 27.4 | 27.4 |
17~ | 23.8 | 23.8 | 27.8 | 27.7 |
18~ | 24.0 | 24.0 | 28.0 | 28.0 |
肥胖症患者更易发生高血压、高血脂和葡萄糖代谢异常;肥胖是影响冠心病发病和死亡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防治超重和肥胖症的目的不仅在于控制体重本身,更重要的是肥胖与许多慢性病有关,控制肥胖症是减少慢性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一个关键因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与肥胖相关疾病的相对危险度见下表4。
表4肥胖者发生肥胖相关疾病或症状的相对危险度
危险性显著增高(相对危险度大于3) | 危险性中等增高(相对危险度2~3) | 危险性稍增高(相对危险度1~2) |
冠心病 | 女性绝经后 | |
胆囊疾病 | 男性 | |
骨关节病 | 生殖激素异常 | |
胰岛素抵抗 |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 | |
气喘 | 脂肪肝 | 生育功能受损 |
睡眠中阻塞性呼吸暂停 | 背下部疼痛 | |
麻醉并发症 |
体重过低影响未成年人身体和智力发育,影响成年人体力,还与免疫力低下、月经不调或闭经、骨质疏松、贫血、抑郁等病症有关,最终影响寿命。
超重和肥胖症是能量的摄入超过能量消耗以致体内脂肪过多蓄积的结果。因此,避免由膳食摄入过多的能量、加强体力活动以增加能量消耗,控制能量平衡是保持健康体重的基本条件。
科学研究发现,不同个体对能量摄入、食物的生热作用和体重调节反应不同,受遗传特点(如生理、代谢)和生活方式(如社会、行为、文化、膳食、活动量和心理因素)影响。尽管存在遗传因素影响,肥胖的发生发展也是环境因素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肥胖症是一种多因子引起的复杂疾病,不能简单地用单一因素来解释肥胖的病因。
A、遗传因素
多项研究表明单纯性肥胖具有遗传倾向,肥胖者的基因可能存在多种变化或缺陷。一些对双胞胎、领养子女家庭和家系的调查发现,肥胖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双亲均为肥胖者,子女中有70%−80%的人表现为肥胖,双亲之一(特别是母亲)为肥胖者,子女中有40%的人较胖。人群的种族、性别不同和年龄差别对致肥胖因子的易感性不同。一些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对肥胖形成的作用约占20%−40%,还有些研究认为遗传因素的作用更大。众所周知,遗传变异是非常缓慢的过程,但是在20世纪后期,肥胖却已成为全球最受关注的疾病之一,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肥胖症发生率的快速增长主要不是遗传基因发生显著变化的结果,而主要是生活环境转变所致。因此,改变环境和生活方式应该是预防肥胖的关键;它不仅是可能的,也证明是有效的。
B、进食过量
工业发达国家的肥胖症患病率远远高于不发达国家,其原因之一是发达国家人群的能量和脂肪摄入(尤其是饱和脂肪的摄入量)大大高于不发达国家。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食物供应丰富,人们对食物能量的基本需求满足以后,膳食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高蛋白质、高脂肪食物的消费量大增,能量的总摄入往往超过能量消耗。进食行为也是影响肥胖症发生的重要因素。不吃早餐常常导致其午餐和晚餐时摄入的食物较多,而且一日的食物总量增加。晚上吃得过多而运动相对较少,会使多余的能量在体内转化为脂肪而储存起来。胖人的进食速度一般较快;而慢慢进食时,传入大脑摄食中枢的信号可使大脑做出相应调节,较早出现饱足感而减少进食。此外,进食行为不良,如经常性的暴饮暴食、夜间加餐、好吃零食,尤其是感到生活乏味或在看电视时进食过多零食,是许多人发生肥胖的原因。由于食物来源比较丰富,在家庭中的备餐量往往超出实际需要量较多,为了避免浪费而将多余的食物吃下,也可能是造成进食过量的原因之一。
C、体力活动过少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日渐完善,职业性体力劳动和家务劳动量减轻,人们处于静态生活的时间增加。大多数肥胖者相对不爱活动;坐着看电视是许多人业余时间的主要休闲消遣方式,成为发生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某些人因肢体伤残或患某些疾病而使体力活动减少;某些运动员在停止经常性锻炼后未能及时相应地减少其能量摄入,都可能导致多余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
D、社会因素
全球肥胖症患病率的普遍上升与社会环境因素的改变有关。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对生活方式和进食模式有很大影响。在中国,随着家庭成员减少、经济收入增加和购买力提高,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及贮藏技术有改善,可选择的食物品种更为丰富。随着妇女更广泛地进入各行各业,在家为家人备餐的机会日益减少;加上家庭收入增加,在外就餐和购买现成的加工食品及快餐食品的情况增多,其中不少食品的脂肪含量过多。特别是经常上饭店参加‘宴会’和‘聚餐’者,常常进食过量。在遇到烦恼、愤怒等不顺心事时,有人往往以进食消愁。此外,经常性的吃肉过多(尤其是猪肉含较多脂肪和蛋白质)容易导致消化器官(肠道、肝脏)和肾脏负担过重和脂肪在体内蓄积,也不利于健康。另一方面,各种机械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进步、轿车的普及和生活中各种省力的设计使职业活动、出行和家务劳动中的体力输出越来越少,城市道路和建筑的设计也更多地从方便汽车行驶和省力角度出发。在体育锻炼还不能更广泛地在大众中普及的情况下,人们业余休闲时间更习惯于看电视、玩牌、打游戏、上网等静态的方式消磨,也为肥胖的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文发布于:2022-10-27 17:00: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914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