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6月17日9时22分发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备份航天员为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航天员聂海胜参加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刘伯明参加过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汤洪波是首次飞行。今天上午,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火箭将加注推进剂。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任务有以下主要目的:在轨验证航天员长期驻留、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出舱活动、舱外操作、在轨维修等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关键技术,首次检验东风着陆场的航天员搜索救援能力;开展多领域的空间应用及试(实)验;综合评估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和性能,进一步考核各系统间的匹配性和协调性,为后续任务积累经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人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备份航天员为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三名航天员中,特级航天员聂海胜参加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特级航天员刘伯明参加过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二级航天员汤洪波是首次飞行。
季启明宣布,经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将瞄准北京时间6月17日9时22分发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火箭16日上午进行推进剂加注。
一、请简要介绍一下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的整体规划。作为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本次任务有何特点和意义?
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将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之后,空间站将进入到应用与发展阶段。
神舟十二号任务作为中国空间站建造的首次载人飞行,承上启下,十分关键,任务实施期间恰逢党的百年华诞,工程全线注重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特别是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航天事业建设发展的辉煌历程中汲取经验力量、提振信心斗志,正在以高昂的精神状态,紧张投入到任务各项准备中。
二、距离上一次载人飞行已有近五年时间,请问此次神舟十二号飞行中,航天员的主要任务有哪些?他们为此都做了哪些准备?
根据任务安排,神舟十二号飞行中,航天员乘组将在轨完成四个方面的主要工作:一是要开展核心舱组合体的日常管理。包括天和核心舱在轨测试、再生生保系统验证、机械臂测试与操作训练,以及物资与废弃物管理等。二是要开展出舱活动及舱外作业。包括舱外服在轨转移、组装、测试,进行两次出舱活动,开展舱外工具箱的组装、全景摄像机抬升和扩展泵组的安装等工作。三是要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进行空间应用任务实验设备的组装和测试,按程序开展空间应用、航天医学领域等实(试)验,以及有关科普教育活动。四是要进行航天员自身的健康管理。按计划开展日常的生活照料、身体锻炼,定期监测、维持与评估自身健康状态。
三、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组合体目前状态如何?组合体为首批入驻航天员乘组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哪些保障条件?
天和核心舱及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入轨后,已按计划完成了9类42项测试,主要包括平台基本功能、交会对接、航天员驻留、机械臂爬行与在轨辨识、出舱功能以及科学实验柜等测试内容。截至今天,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组合体已在轨运行17天,目前状态良好,平台设备工作正常。组合体已调整到高度约390公里的近圆对接轨道,建立起交会对接姿态和载人环境。经分析确认,组合体满足与神舟十二号交会对接以及航天员进驻的条件。
四、请介绍一下中国载人航天国际合作的有关情况。未来,中国是否会邀请其他国家参加空间站上的科学研究、技术试验等工作?是否会有其他国家航天员与中国航天员一起在中国空间站执行任务?
外层空间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探索宇宙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中国载人航天始终按照“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愿意与世界上所有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的国家和地区一道,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工程自立项实施以来,在航天器技术、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员选拔训练等领域,与俄罗斯、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家的航天机构,以及联合国外空司、欧空局等国际航天组织,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五、进入到空间站阶段,载人航天的发射和返回任务将保持高密度、常态化,外界对于运载火箭末级残骸和寿命末期的载人航天器再入大气层比较关注,请问你们对此作了哪些安排?
中国政府一贯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愿与有关各方一道,为促进和平利用外空、维护外空安全做出共同努力,愿意同各国就人造航天器残骸、空间碎片问题开展更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确保外空活动的长期可持续性。
运载火箭末级经过轨道高度的自然衰减最终再入大气层销毁,是目前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各型火箭末级均已采用了钝化技术处理,不会在轨道上发生爆炸而产生空间碎片,末级绝大部分组件将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对航空活动及地面造成危害的概率极低。前期,长征五号B遥二火箭和长征七号遥三火箭发射后,我们密切关注火箭末级再入情况,组织进行了严密监测,在载人航天工程官方网站定期对外发布火箭末级残骸的轨道参数,及时发布了长征五号B遥二火箭和长征七号遥三火箭末级残骸的再入时间和落点预告,履行了相关国际义务。
天舟货运飞船在完成预定任务后,将受控离轨再入大气层销毁,极少量残骸陨落南太平洋海域,神舟载人飞船的推进舱与轨道舱在再入大气层时也将烧蚀销毁,不会对地面造成危害。
六、中国建设自己的空间站目的是什么?与早期国外空间站和目前国际空间站相比,中国空间站自身有哪些特点和亮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载人航天是人类航天活动中系统最为复杂、难度最大、要求最严的系统工程。早在1992年,中国政府就制定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建成空间站是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在突破载人天地往返、空间出舱活动、交会对接、推进剂在轨补加等一系列载人航天关键技术的基础上,经过十年的攻关研制,空间站已进入到在轨组装建造阶段。
可以说,建设和运营空间站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近地轨道建造和运营空间站,可以长期开展有人参与的、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能够极大地促进空间科学、生命科学等空间技术发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技术创新。中国空间站的建造运营将为人类开展深空探索储备技术、积累经验,是中国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外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积极贡献。
中国空间站建设起步相对较晚,但也有后发优势。在论证、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我们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独立自主、以人为本、兼容并蓄、持续发展,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总体看,中国空间站功能齐全、技术先进、规模适度,在可靠性安全性、舒适宜居性、综合效能、兼容拓展以及信息、能源、动力技术和运营费效比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空间应用方面,有望取得若干具有重大价值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成果。
本文发布于:2022-10-27 12:01: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894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