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词典

更新时间:2022-10-27 10:34:20 阅读: 评论:0

内容简介

“母亲”是个象征,出自她“口”中的皆是存活于民间的谚语——俗而又俗,所含蕴意却实而又实:“水无鱼依然是水,鱼无水一日难活”,“财聚了,人散了,财散了,人聚了”,“尝遍百果可成仙,吃全杂粮不生病”。二月二,龙抬头,生分媳妇发了愁”……谚语句句实在,处处有根,饱孕沧桑,笑看人生。透过谚语,可以真切地感知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与品格。谚语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经典。

人活百岁的少,话留千年的多。所以古人云:有天下不如有说。

作者简介

《母亲词典》李建永,杂文家。笔名南牧马。1962年出生。山西山阴人。现居北京。供职新闻单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杂文随笔集《女人是水》、《撒娇的流派》、《白纸黑字》等。多篇作品入选《新华文摘》、《读者》及《中华杂文百年典藏》、《中国新文学大系·杂文卷》、《100年100人:20世纪中国杂文读本》等。

图书目录

惜福积福——《母亲词典》活页之一

大尽小尽,一月两顿

节令不饶人

惜福积福

亏是福,人人不;利是害,人人爱

梦是心中想

粗布衣裳家常饭,吃不俗,穿不烂

吹吹卯时风,一世不怕风

马高镫短——《母亲词典》活页之二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

自大一点臭

马高镫短

养马比君子

病走熟路

春到人间一卷之——《母亲词典》活页之三

春到人间一卷之

春风一到,九尽花开

从小无志,到老无奇

花开在春天,人学在少年

一艺不精,误了终身

好秀才不在裥衫

春捂秋冻

老健春寒秋后热

百节年为大——《母亲词典》活页之四

百节年为大

雨水动粪土

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

归家的路长,送亲的路短

好手不如合手

酒坏君子水坏路

眉豪不如耳豪耳豪不如老饕——《母亲词典》活页之五

正月十五雪打灯

惊蛰百虫动,走马快耕田

时来谁不来,时不来谁来

眼深智谋深

不认得字是假瞎子,不认得人是真瞎子

眉豪不如耳豪,耳豪不如老饕

江湖走老了胆子吓小了——《母亲词典》活页之六

春不分不暖,秋不分不凉

二月二,龙抬头,生分媳妇发了愁

江湖走老了,胆子吓小了

稀粥烂饭最养人

发梳千遍,其色自黯

家家都有八出戏——《母亲词典》活页之七

社前社后,种谷点豆

家家都有八出戏

一夜不宿,十夜不足

清明昨夜寒食节——《母亲词典》活页之八

清明昨夜寒食节

檐前水,滴滴照

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

高杨下柳

隔夜茶,恶如蛇

钱刀利手——《母亲词典》活页之九

三月三,红缨凉帽单布衫

钱刀利手

药对方,一口汤

小儿无诈病

花下韭莲下藕——《母亲词典》活页之十

谷雨种大田

放账如同贼劫走,讨债如同打劫归

借债还债,窟窿还在

闲成懒虫,忙成蛟龙

贼虽小人,智过君子

花下韭,莲下藕

立夏蛋酒——《母亲词典》活页之十

立了夏,大躺下

不看当初娘养我,但看今朝自养儿

大肚老婆背棺材

名利竭,是非绝

立夏蛋酒

立夏常吃鱼,立冬常吃梨

交友如立千秋业——《母亲词典》活页之十二

小满苦菜秀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交友如立千秋业

相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

人到万难须放胆

生姜解百毒

穿山甲,王不留,妇人吃了乳长流

亲遮眼——《母亲词典》活页之十三

做天难做四月天

四月八,皮袄皮裤不敢脱

打儿自疼

亲遮眼

褒贬是买主,喝彩是闲人

水流百步自干净

傍金是黄的傍玉是凉的——《母亲词典》活页之十四

夏走十里不黑,冬走十里不亮

靠墙墙会倒,靠娘娘会老,靠了大哥有大嫂

傍金是黄的,傍玉是凉的

男孩玩玩是好的,女孩玩玩是巧的

三寸长寿,四寸无忧

夜不寻饭

麦熟樱桃红——《母亲词典》活页之十五

麦熟樱桃红

女惑男,风落山

先是人情后是债

许死人,想死人

……

内容节选

〖人情·物理〗

◆ 千臭万臭,马屁不臭

谚云:“拍马有个架,先笑后说话。”清·陈皋谟《笑倒》有一则笑话《清客》:“清客惯奉承大老。忽大老放一屁,客曰‘那里响?’大老曰:‘是我放个屁。’客曰:‘不见得臭。’大老曰:‘好人的屁不臭,就不好了。’客以手且招且嗅曰:‘才来!才来!’”这位清客一通马屁拍来,含多少起承转合柔情蜜意,经几番闪展腾挪苦心煞费!老话常说:“顺情说好话,溜沟子不挨骂。”又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还说:“千臭万臭,马屁不臭。”岂止不臭,还吃香得很哪!明·冯梦龙《笑府》亦有一则笑话《颂屁》:“一士死见冥王,王忽撒一屁,士即拱揖进辞曰:‘伏维大王高耸尊臀,洪宣宝屁,依稀丝竹之音,仿佛麝兰之气。’王大喜,命牛头卒引去别殿,赐以御宴。至途中,士顾牛头卒谓曰:‘看汝两角弯弯,好似天边之月;双目炯炯,深如海外之星。’卒亦甚喜,扯士衣曰:‘大王御宴尚早,先在家下吃个酒头了去。’”瞧见了吧?只要精于马屁一术,不仅在人间吃香喝辣,到了地府也会一路通吃。这正是千百年来拍马屁者的原始动力所在。只是,人听甜言易入迷,马踏软地易失蹄;说人的不是尽人的忠,称人的英雄陷马的坑。所以俗话才说:“杀君马者道旁儿。”又说:“捧死人的不偿命。”还说:“奉承没好话,好话不奉承。”故《国语·晋语》云:“言之大甘,其中必苦。”《庄子·天地》亦云:“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

◆ 养马比君子

俗谚云:“良马比君子。”又说:“养马比君子。”既然将良马和君子相提并论,那么良马身上必然具备某些君子的品行。佛典《杂阿含经》有“良马八德”之说:“世尊告诸比丘:‘世间良马有八种德成就者,随人所欲,取道多少。何等为八?生于良马乡,是名良马第一之德;复次,体性温良,不惊恐人,是名良马第二之德;复次,良马不择饮食,是名良马第三之德;复次,良马厌恶不净,择地而卧,是名良马第四之德;复次,良马诸情态速为调马者现,马师调习,速舍其态,是名良马第五之德;复次,良马安于驾乘,不顾余马,随其轻重,能尽其力,是名良马第六之德;复次,良马常随正路,不随非道,是名良马第七之德;复次,良马若病,若老,勉力驾乘,不厌不倦,是名良马第八之德。’”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强调“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而马身上不仅兼具智、仁、勇,而且还有礼、义、忠等可贵的品格。

马之仁。俗谚云:“一马不走,十马等着。”又说:“一人有难百人愁,一马有病百马忧。”子虽曰“仁者不忧”,说的是仁者不为己忧;子又曰“仁者爱人”,爱人者必为他人排难分忧。“人为人愁,马为马忧”,人则为仁心,马者有仁行,是乃仁厚者也。

马之智。俗话说:“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齐桓公的两位大臣)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寸而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成语“老马识途”,讲的便是这则“马智可用”的故事。

马之勇。常言:“天上的龙,地下的马。”又说:“是马就有三分龙骨。”龙和马在中华传统文化里,具有特殊的意象性。古云,乾坤者,《易》之门户也。乾和坤是《易经》里最重要的两个卦:乾为天,天的取象为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为地,地的取象为马——“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龙是天上的马,马是地上的龙,故二者合称“龙马精神”。说到马的勇猛,人们首先就会想到“一马当先”以及“万马奔腾”。我的父亲曾经告诉我,在炮火隆隆的战场上,战马是最为勇猛的,它们是名副其实的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父亲所说的战马特指骟马(阉割了睾丸的公马)。这是因为,公马虽然骁勇善战,可是一到发情期,就会为寻找“另一半”而变成脱缰野马;而母马(俗称骒马)则只要听到枪炮一响,就会吓得腿软趴下。所以老话说:“骒马上不了阵。”这就是性别的差异,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马之礼。有一个骂人的词叫“衣冠禽兽”。其实,这句话最初是专门指代高官大员的。因为在古代的官服上,文官绣的是禽,武官绣的是兽,故名之为“衣冠禽兽”——不知后来竟为何演变成了骂人的毒话?也许是真有一些“衣冠”行同禽兽,甚而还不如禽兽吧。譬如唐·骆宾王《讨武瞾檄》所谓“陷吾君于聚麀”(麀,音友,母鹿,性淫),即指武则天本来是唐太宗后宫里的才人,后来又册封为太宗之子高宗的皇后。《礼记·曲礼上》:“夫惟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乱伦)。”可见有些“衣冠”还真的不如马儿呢,因为公马是决不与其母交配的。所以俗话常说:“马不欺母。”

马之忠义。谚云:“马能识主。”又云:“马有垂缰之义,狗有湿草之恩。”所谓“垂缰之义”,典出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三:“苻坚(东晋时期五胡十六国之一的前秦国的君主)为慕容冲所袭。坚驰騧马,堕而落涧,追兵几及,计无由出。马即踟蹰临涧,垂鞍与坚,坚不能及,马又跪而授焉。坚援之,得登岸而走庐江。”我们在今天的一些战争题材的电影里,仍能看到这样的镜头:一个战士负伤倒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一匹战马肃立身旁,垂着头,打着响鼻,用嘴拱着战士的手……这就叫“马不背主”,这就叫“马有垂缰之报”!

《论语·乡党》里有这样一段话:“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在“仁者爱人”的孔夫子心目中,只问伤人,不问伤马,似乎也没什么不妥之处;但对于颇通人性的马儿来说,却是“伤”得不轻。俗话说:“养马比君子,畜牲也是人。”又说:“山上石多金玉少,世上人稠君子稀。”既然人世间君子那么稀缺,何不从马的身上去学习怎样做人呢?

◆ 官满如花谢

俗话说:“十句谚语十句真。”透过民谚俗语来研究旧时代的官场,更能把官情世态看得明白通透。

第一句:“求官如鼠,得官如虎。”

俗话说:“未做官,说千般;做了官,都一般。”未做官时,那叫个义形于色发扬蹈厉说得(包括写的)堂而皇之漂亮之极啊!可是做了官呢?先是缩脖子,装孙子,夹着尾巴做小官;一旦官做大了,那可不得了了。俗话说:“官升脾气长,位高架子足。”又说:“官大福大势大,财粗腰粗气粗。”还说:“官大了,人胖了,大爷大娘全忘了。”总之一副“求官如鼠,得官如虎”的变色龙嘴脸。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钻营当官呢?有个朋友说过一句极其精彩的话:“当官的好处说——也——说——不——尽!”且不说“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仅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够人垂涎直下三千尺。明·张岱《夜航船·选举部·官制》:“凡品级官员封及其母妻者,正从一品,母妻封一品夫人;正从二品,母妻封夫人;正从三品,母妻封淑人;正从四品,母妻封恭人;正从五品,母妻封宜人;正从六品,母妻封安人;正从七品,母妻封孺人。”这也正好应了一句俗语:“嫁了官人当娘子,嫁了屠夫翻肠子。”

第二句:“官大一级,嘴大一尺。”

俗话说:“官大一等,理长一分。”又说:“官大一级,嘴大一尺。”还说:“官字两张口,没有也说有。”不仅嘴巴大,而且手也长。正所谓“文官三只手,武官四条腿”(文多一只手捞,武多两条腿逃),并且“贼是暗地里偷,狗是背地里咬,土匪是拦路抢,官爷是明着要”。官人不仅手长,而且手狠。老话常说:“民错了,官打哩;官错了,打民哩。”又说:“心不黑,官不红。”在这种“官大一品压死人”的专制环境中,各级大小官员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官经,叫做“瞒官莫逆官”——就是尽可以对上级领导瞒哄和欺骗,但千万不敢硬顶,即使有理也不行。在这种氛围里熏陶出来的芝麻小吏们,手段也十分了得,有的比长官更厉害。诚如俗话所说:“任你官清似水,怎奈他吏滑如油。”并说:“诸般杂症好医,唯有吏病难治。”

第三句:“官大自险,树大招风。”

俗话说:“位尊者忧深,禄重者责大。”又说:“官高必险,伴虎而眠。”还说:“官大自奸,水大自淹。”何哉?明·朱载堉有一首十分有名的《十不足》:“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没马骑。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下象棋。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那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发牌鬼来催。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人心如此,官心如此。没当官的想当官,当了小官想大官。然而官场是个金字塔,越往上位子越少,可是瞄着的人、进攻的人却越来越多。所以说:“官大自险,树大招风。”

第四句:“十山九无头,官至三品休。”

俗话说:“官到尚书吏到部,人到讨饭尽了头。”又说:“十山九无头,官至三品休。”三品是个多大的官?各个朝代不一样,大致在尚书和侍郎之间(折合成现代的职级,尚书相当于正部级,侍郎相当于副部级)。譬如,隋代的六部尚书都是正三品,侍郎则只有吏部侍郎是正四品,而户、礼、工、刑、兵五部侍郎都是从五品。唐代的六部尚书都是正三品,侍郎则只有吏部侍郎是正四品上,而户、礼、工、刑、兵五部侍郎都是正四品下,六部二十四司郎中都是从五品上。金代的六部尚书都是正三品,侍郎一律是正四品。明初沿用元制,到洪武十三年(1380年)撤销中书省并废除丞相职务,六部职权大大提高,成为直接向皇帝负责的中央最高一级行政机关,六部尚书都是正二品,而左右侍郎都是正三品。张岱《夜航船·选举部·官制》对明代的正从九品官列了一张明细表,谨录一、二、三品如后:“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宗人令,左右宗正,左右宗人,左右都督。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都督同知。正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尚书,都御史,都督佥事,正留守,都指挥使,袭封衍圣公。从二品:布政使,都指挥使同知。正三品:太子宾客,侍郎,副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太常寺卿,詹事,府尹,按察使,副留守,都指挥佥事,指挥使。从三品:光禄寺卿,太仆寺卿、行太仆寺卿,苑马寺卿,参政,都转运盐使,留守司指挥同知,宣慰使。”看一看,比一比,就知道三品官也不是谁都可以搞到的。俗话说:“望山跑死马,望鱼馋死人。”官场亦如是。倘一级一级不停地往上窜,哪里是个尽头!

第五句:“官场如唱戏,你来我就去。”

明·汤显祖《牡丹亭·虏谍》:“万里江山万里尘,一朝天子一朝臣。”俗话也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朝不用那朝的人。”官场里永远有兴替,有斗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你方唱罢我登临。俗话说:“官场如戏,官场无义。”又说:“官场如唱戏,你来我就去。”如果你来我去的“去”是履新高就,那自然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如若这个“去”是告别官场,告老还家,从此黄鹤一去不复返,那就会生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慨叹。所以俗话说:“官难离堂,儿难离娘。”又说:“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还有一些官人,在其人生最宝贵的黄金时段,是在“全心全意”地为他人设置障碍,制造困难;他们似乎觉得这样很有快感,很有成就感噢!然而,这种人一旦下台,威风不再,血债血还,晚景往往十分悲惨。因而他们更加贪权恋栈,非常恐惧看到下台落幕的那一天!

第六句:“官情薄如纸,心事乱如麻。”

官场中人,多是竿木随身,逢场作戏。俗谚云:“官情长,私情短。”官在位,情深深,热嗡嗡,闹哄哄;官下台,情何如?义何在?古得拜!即使你一手提拔的人,从前是公堂受爵,私室谢恩;而今你的尊臀刚离开位子三分钟,他便没了踪影。俗话说:“官在殷勤在,官丢奚落来。”又说:“官情薄如纸,心事乱如麻。”形成反差最大的是,“官娘子死了满街白,官人死了没人抬”,“将军狗死人吊孝,将军死后没人埋”。

第七句:“好好开花好好谢。”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吟唱的《葬花词》,头一句:“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末一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不知怎的,每读到这两句,我就会想到俗话所说的“官满如花谢”。记得前些年读《黄帝内经》,令我非常吃惊的是,“精神内伤”竟是官场失意所致。《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篇》:“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虽不中斜,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斜,皮焦筋屈,痿躄为挛,医不能严,不能动神,外为柔弱,乱至失常,并不能移,则医事不行。”清代大医家张志聪注:“封君败伤,故贵脱势,及欲侯王而不可得,此忧患缘于内,是以精神内伤。《灵枢经》曰忧恐忿怒伤气,是三者皆不能守而失其常矣。”因为丢官,竟至于“内伤”,竟至于“失常”,从而丢了性命。这个官字,可谓误尽苍生矣!其实,花开即有花谢日,上场必有下场时。既然是“官满如花谢”,那就要“好好开花好好谢”。不过,非上上智,无了了心。只有在风疾雨狂时,立得住才见脚跟;每处于花繁柳密处,放得下方显胸襟。孔子对没有位置,悠然而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孟子对失去位置,潇洒而道:“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 钱刀利手

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俗话也说:“谁都跟钱没有仇,谁也不嫌钱扎手。”既然古往今来,人人都想钱,人人都爱钱,那么钱究竟是个甚的玩意儿?它的身上到底有些什么魔力呢?

1.钱是周流转,不花不会攒

钱在远古时代不叫“钱”。但到底叫什么?上古又缺乏史料记载。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说到“货殖”之事,老实承认“神农以前,吾不知已”。班固在《汉书·食货志》里也说:“凡货、金钱、布帛之用,夏殷以前,其靡记云。”现代研究成果表明,先秦时期的钱,主要有刀、布、贝几种,如商代的“无文金属贝”和西周晚期的“空首布”等。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讲:“贝,海介虫也。居陆名猋,在水名蜬。象形。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然而据史料记载,周代已有“钱”这个名称。与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所编定的《国语·周语下》中,即有“景王二十一年(牧马按:即公元前523年),将铸大钱”之语。三国·吴·韦昭注:“景王,周灵王之子景王贵也。二十一年,鲁昭之十八年也。钱者,金币之名,所以贸买物、通财用者也。古曰泉,后转曰钱。”到秦灭六国,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全国一律使用外圆内方的“半两钱”。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 118年)开始铸行“五铢钱”,历代延铸这种方孔圆钱竟长达七八个世纪之久,直到隋朝灭亡之后才告终结。期间,新莽(王莽)政权铸行的钱币花样最为杂乱,计有“二刀”、“六泉”、“十布”以及“货泉”、“布泉”、“货布”共21种,品类繁多为历朝之最。

钱字最初也不读qián,而是读作jiǎn。《说文解字》:“钱,铫也,古田器。从金,戋声。”铫,在此处读作yáo,是一种锄地用的大锄,与钱无涉。据清儒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秦始废贝专用钱。变泉言钱者,周曰泉,秦曰钱,在周、秦为古今字。”段氏之说有一点可取,即“钱”乃“泉”之同音假借。

钱的古称为刀、布、泉,“刀取其利,布取其广”,“行之曰布,藏之曰泉”,即取其广布、流通、储存、周转之意。英语称银行为Bank,这个单词的本义是河岸,即专供货币停泊的码头。日本人把它翻译为“银行”——“行”读行走的行(xínɡ),是“钱在走”的意思。我国的“银行”是从日语(汉字)直接“拿来”的。由于我们习惯将所有的行业都归入“五行八作”、“三百六十行”,所以就把“银行”的“行”读作hánɡ。既然钱之本义如泉,就应该让它像泉水一样流动起来。俗话也正是这么说的:“钱是用的,水是流的。”又说:“钱是精怪,花了轻快。”还说:“钱是周流转,不花不会攒。”

2.有钱男子汉,无钱汉子难

谚云:“山珍海味少不了盐,花言巧语少不了钱。”又云:“最臭是穷,最香是银。”有钱和没钱,有钱的人和没钱的人,有如天地悬隔。有钱的称大少二少,没钱的叫大狗二猫。有钱屁香,无钱话臭。有了钱又精又灵,没有钱又痴又聋。有了钱,王八有钱龟大哥;没有钱,一分钱逼倒个英雄汉。有钱之人,“有了圆里方,万事好商量”;没钱之人,“床头黄金尽,壮士无颜色”。所以老话说:“钱是硬头货,谁没谁难过。”又说:“有钱男子汉,无钱汉子难。”还说:“钱是人的胆,不会说话也会喊!”唐代大文豪韩愈在《送穷文》中讲过,一个“穷”字,能把人糟践得“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清代无名氏《邓通叹钱》有一节韵味深长的“咏叹调”:“〔耍孩儿〕无钱呵,思量泪打腮边转,愁恨情怀怨什么天!光阴世事多更换:有钱呵,红缨白马人称羡;无钱呵,罄手空拳骨肉嫌,衣衫褴褛人轻贱。有钱呵,胡言乱语全有理;无钱呵,说出立国机关总枉然。到如今参透了人心面,有钱的人前说好,无钱的怎敢当先!”

3.人行千遭,不如钱行一遭

钱在前头,人在后头,路子自然好走。有了钱,万事圆。缺了钱,哪门不到哪门黑。俗话说:“钱财通性命。”又说:“钱是命,命是钱,钱跟命,两相连。”所以呀,钱袋一空心沉重!在我国的古典小说里,说到美男,一定是宋玉、潘安;说到有钱,必然是陶朱、猗顿。这陶朱就是春秋时期大名鼎鼎的谋士范蠡。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称霸之后,弃官逃到齐国,更名鸱夷子皮,父子治产,大发其财。此时齐国的国君又聘他为相。范蠡喟然叹曰:“治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于是便归还相印,散尽钱财,悄悄来到陶这个地方,自谓“陶朱公”。然而没过几年,再次“致赀累巨万”。这人呀,越有钱越知道钱有用。陶朱公的二儿子因杀人被囚在楚国。朱公打发小儿子拉一牛车黄金去营救老二。可是大儿子不——家里放着老大,却让小三儿去营救老二,我这老大还活个什么劲儿!闹着要自杀。朱公不得已,给楚国的熟人庄生写了一封信,叮嘱大儿子把书信和黄金交给庄生,其他不用多管。大儿子照章行事,庄生亦“收人钱财,替人消灾”,说动楚王大赦天下。一听说楚王要大赦天下,大儿子睡不着了——既然是大赦,还送什么钱呢?便去庄生家把黄金要回来。庄生又去见过楚王。楚王赶在大赦前一天,把朱公的二儿子给砍了。老大拉着一车黄金和老二的尸首回到家,全家人大放悲声,只有朱公笑道:老夫早就知道会是这么个结果——老大从小跟我吃苦打拼,深知金子来之不易,舍不得出手送人,自然也就打不开“后门儿”;而小三儿自幼锦衣玉食,根本不把金子当回事儿,所以当初才派他去救人。有道是,舍不得娃娃套不住狼,舍不得贞操当不了娘。天下之巨富大贵如陶朱公,送不出一车金子,也会送了儿子的小命;况常人乎?俗话说:“有钱路路通。”又说:“人行千遭,不如钱行一遭。”还说:“少年子弟江湖老,没有银子怎么跑?”

4.驴作乱是料作乱,人作乱是钱作乱

没钱的时候,“灯没油来捻子干,人没钱来鬼一般”;可是一旦有了钱,“人有钱了筋奓起,马有膘了鬃奓起”(牧马按:奓,读zhà,张开),于是乎便虚美起来了,咋呼起来了,闹腾起来了,争斗起来了。穷人是有争心没争力,想斗斗不起来;而富人则是争心争力都齐备,斗啥都斗得起,而且也能斗得起来。历史上“最斗”的,大概要数西晋大富翁石崇与王恺的争豪斗富。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汰侈》记载:“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这王恺亦非等闲之辈,乃晋武帝司马炎的亲舅舅。王恺摆阔,用饴糖拌饭洗锅;石崇不服,便用蜡烛当柴烧饭。王恺制作了四十里长的紫色丝绸为面、绿色薄绫为里的步障显摆,石崇便制作了五十里长的锦缎步障与之斗豪。王恺斗不过石崇,索性不玩了;石崇干脆自己斗着玩。他每次请客燕集,都让美人来劝酒,哪个贵客不饮,他就把劝酒的美人杀掉。一次光为大将军王敦拒饮,就一连杀了三个美人。这哪里叫“斗”?简直是在造孽!《尚书·太甲中》讲过:“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终于有一天,石崇最喜欢的美妓绿珠,被晋惠帝佞臣孙秀一眼看中,孙秀索要,石崇不与,孙便矫诏收崇,石即末日临头。所以俗话说:“人有钱生事,马有料争食。”又说:“驴作乱是料作乱,人作乱是钱作乱。”还说:“凡人败德坏名,钱财占了八分。”

5.两个钱的不和一个钱的说话

常言:“钱没两个不响。”又说:“财大者气粗。”的确,人的财之大小,决定着气儿的粗细;并且这种“大小”和“粗细”的比例及换算,也量化得十分具体而明细。《管子·侈靡》谈到实力的对比时讲道:“钧同则争,倍则说(悦),十则服从,万则化。”《史记·货殖列传》专门讲到财力的对比:“凡编户之民,富相什则卑下之,伯(佰)则畏惮之,千则役,万则仆,物之理也。”也就是说,在财富是你十倍的人面前,你的心里即有些发颤;在财富是你百倍的人面前,你就有点害怕人家了;在财富是你千倍的人面前,你就贱不唧唧地想给人家跑腿儿;在财富是你万倍的人面前,那就彻底玩完了——叫你鬼推磨你就得鬼推磨,叫你磨推鬼你就得磨推鬼!俗话说:“财压奴婢,艺压当行。”哪个长工短工不比财东力气大,还不得仰人鼻息,任人驱策,屁颠儿屁颠儿看人家的眼色行事吗?所以老话说:“家有千贯,人值万贯;身无一文,人不值半文。”在汉·刘向辑录的《战国策·秦策一》里有一篇《苏秦始将连横说秦章》,绘声绘色地描摹叙述了策士苏秦由“极穷”转变到“极达”的全过程。“极穷”之时,“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而“极达”之时,“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位尊多金,一语中的!古话说得好:“仁义尽从贫处断,世情偏看有钱家。”又说:“无情最是黄金物,变尽天下儿女心。”红尘中,人世上,货有价,人有等,狗咬挎篮的,人敬有钱的。所以呀,“两个钱的不和一个钱的说话”,也不算什么稀罕事儿。

6.除了割头难,就数出钱难

生意人挣的是好人钱,受的是赖人气,做买卖的千家万家,发了财的一家两家,赚几个铜子儿颇不易。其他行当更是挣钱如捉贼,花钱如流水,一文钱都能攥出水来!所以俗话说:“瞎子见钱眼也开,和尚见钱经也卖。”南朝·梁·殷云《小说》卷六:“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赀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这个故事的“文眼”全在“十万贯”上,否则一文不名,即使让他骑着凤凰飞到大洋洲,也兴味索然得很。人就是看着钱亲。俗话说:“黑眼珠见不得白银子。”又说:“财色动人心,儿女痛人心。”还说:“钱聚如兄,钱散如奔。”晋·鲁褒《钱神论》云:“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折,难折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并说:“钱之所佑,吉无不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怨仇非钱不解,令问非钱不发。洛中朱衣,当途之士,爱我家兄,皆无已已。执我之手,抱我始终。不计优劣,不论年纪,宾客辐辏,门常如市……故曰,‘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仕无中人,不如归田’——虽有中人,而无家兄,不异无翼而欲飞,无足而欲行!”您还别说,这个钱字创造得还真是传神:繁体“钱”字,拆开便是个“金戈戈”,这“戈戈”胜似那“哥哥”,故世人悉尊之为“兄”——万众山呼“我亲爱的孔方兄呀”!《圣经·马太福音》记述了一个人与耶稣的对话:那人问,仁慈的老师,怎样做我才能进入天国?耶稣说,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窃,不可欺诈,不可作假证,不可不孝父母。那人说,这些我都已经做到。耶稣又说,你还得舍出你的财富,然后随我传福音于四方。那人听了这话,神色黯然,垂头丧气地走开了。因为他是个有钱人。耶稣于是对众门徒说,让有钱人进入天国,难于骆驼穿过针眼!正因为世人对钱财过分贪恋,难以割舍,所以俗话才说:“说着钱,便无缘。”又说:“除了割头难,就数出钱难。”还说:“若要亲眷断,借个铜钱试试看!”

7.财聚了,人散了;财散了,人聚了

俗话说:“财重六亲轻。”“六亲”者谁?父母、兄弟、妻子。那些“守财奴”与“财迷精”,把钱看得比磨盘大,把人看得比磨眼小,本与末、重与轻正好打了个颠倒。《礼记·大学》云:“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这就是俗谚“财聚了,人散了;财散了,人聚了”的最早出处。汉·刘向《说苑·谈丛》亦云:“天道布顺,人事取予,多藏不用,是谓怨府。故物不可聚也。”因而老话常说:“钱多心事重,财去身安乐。”唐代宰相张说在《钱本草》一文中,更是把钱诙谐地比喻成一味中草药:“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寒,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礼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召神灵,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积”与“散”看似一对矛盾,但钱从本质上讲,是为“花”而发明的,“积”是它的暂时性,“散”才是它的根本性。所以俗话说:“钱是活财,花光再来。”又说:“钱是奴才,使了还来。”

8.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其实,钱本身并无好坏之分,爱财也并不是什么恶习。《史记·货殖列传》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问题的症结在于,这钱,是如何来的?又是怎样花的?俗话说:“不义之财汤泼雪,筋骨之财刀刮铁。”又说:“偷来的钱有腿儿,挣来的钱有根儿。”还说:“偷来的财易尽,买来的官易坏,篡来的皇帝多妄为。”世上铜臭,都是人臭。那个富可敌国的石崇家里的钱,来路即有些不正。据《世说新语·汰侈》注引王隐《晋书》:“石崇为荆州刺史,劫夺杀人,以致巨富。”又据唐·虞世南《北堂书抄》七十二引《晋中兴书》:“石崇为荆州刺史,数劫商贾。”唐·房玄龄等撰《晋书》石崇本传亦载:“在荆州,劫远使商客,致富不赀。”后石崇被孙秀所害,其财产珍宝皆被掠夺。石崇临刑前“乃叹曰:‘奴辈利吾家财。’收者答曰:‘知财致害,何不早散之?’崇不能答。”正是:东藏金,西藏银,藏到头来等于零。这倒恰好应了“刀剑得者刀剑失”、“孽钱归孽路”、“欺人财物诳人钱,荣华富贵不多年”的老话。《淮南子·说林训》:“未尝稼穑粟满仓,未尝桑蚕丝满囊。得之不以道,用之必横。”所以俗话说:“宁可一日没钱使,不可一日坏行止。”又说:“宁肯无钱使,不可无廉耻。”并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何为取财用财之道?张说《钱本草》讲得好:“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与合宜谓之义,无求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己谓之智,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礼,则弱智伤神。切须忌之。”俗谚亦云:“钱刀利手。”讲的就是钱的两面性。一方面,有钱即如利刃在握,操刀必割,所向披靡,无坚不拔;另一方面,财聚成怨府,钱多割人手,正所谓“家资多大祸多大”。谓予不信,请看红尘滚滚世上人,因钱而死的比因病而死的还要多乎哉矣!

◆ 家家都有八出戏

俗话说:“一家一台戏,提起就来气。”又说:“一个家里八个天,家家有经念不完。”还说:“家家都有八出戏。”所为何来?一家人每天三顿在一个锅里搅稠稀,勺子和锅碗难免磕碰,别的不说,光是“吃啥”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常言道:“家有十五口,七嘴八舌头;你要烙烙饼,他要喝稀粥。”有的也说:“家有十五口,七嘴八舌头;你要吃猪肉,他要喝烧酒。”这不就凑成“一台戏”了嘛!再说,家是温情的场所,不是讲理的地方。所以老话常讲:“说不清的是夫妻,算不清的是兄弟。”又说:“清官难断家务闲事。”然而,家事再“日怪”,也得号号脉。

1.天下爷娘爱好的,向小的

父母与子女的矛盾,不在于看见哪个亲不亲(这不是问题),而在于看见谁更“偏心”。俗话说:“十根指头有长有短,一树果子有甜有酸。”又说:“花有个红的不红的,人有个能的不能的。”还说:“天下爷娘爱好的,向小的。”做父母的大多是偏向小的,疼爱好的,喜欢红的,待见能的。父母一旦有了这种倾向性,就会产生“偏心眼”,就会让不红、不能、“多余”的儿女心生嗔恨。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云:“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其实父母偏谁向谁,也未必真能帮得上谁。老话常说:“一牛生九子,并排十张犁;老牛回头看,谁也替不下谁。”不过儿女们“争竞”的、“嗔怪”的就是一份“父母的心”。好在“好花落叶不落根,亲人恼面不恼心”,随着儿女们年齿渐长——尤其是他们自己也做了父母,就会慢慢理解“父母也是凡人”,就会渐渐体味到父母的深恩。是啊!亘古及今,上往下亲,父爱如山,母爱似海,亲的是儿,热的是女,手心手背都是肉,牵肠挂肚一辈子!所以俗话说:“天下无不是之父母,世上最疼爱者儿女。”又说:“爷娘想儿流水长,儿想爷娘筷子长。”还说:“父母死了一阵风,儿女死了摘掉心!”

2.小时是兄弟,长大各乡里

手足兄弟,至亲至密。然而,当兄弟长大以后,各自成家,分门立户,感情就不那么“密”了;加上有的兄弟分家,为三瓜俩枣争吵打骂,撕破面皮,刀割水洗,行同路人。俗话说:“弟兄分家转仇人,仇人为财结弟兄。”又说:“兄弟不贤良,隔门高打墙。”还说:“兄弟不和家业败,夫妻不和孩子歹。”兄弟之间的矛盾,就在于越是亲人,越生怨恨。唐·赵蕤《长短经·恩生怨》:“凡怨者,不怨于所疏,必怨于亲密。故知:怨也者,亲之也;恩也者,怨之所生也,不可不察。”兄弟们需要明白一个道理,兄弟虽亲,但兄是兄,弟是弟,不能搞成“你的也是我的,我的也是我的”之类浑搅“一锅粥”。老话常说,“亲兄弟,明算账”,“弟兄生来是两家人”,“小时是兄弟,长大各乡里”。这是实话实说,也是实情实理。我国传统文化讲“孝悌”,“孝”是父子恩义,“悌”是兄弟情谊——讲的是“兄则友,弟则恭”。当然,兄弟们自己闹腾归闹腾,对外还是合力同心的,正所谓“手掌朝里,拳头朝外”、“打虎亲弟兄,上阵父子兵”、“一家人臭嘴不臭心”。《国语·周语中》:“古人有言曰:‘兄弟谗阋,侮人百里。’周文公之诗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若是则阋乃内侮,而虽阋不败亲也。”这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至亲打不散,骨肉割不断。”

3.宾妯娌,赛姊妹

俗话说:“宾妯娌,赛姊妹。”“宾”在这里当“比”讲。清·俞樾《诸子平议·贾子一》:“‘宾’与‘比’亦一声之转,‘宾’得通‘比’。”故而“宾妯娌,赛姊妹”的“宾”和“赛”,都是“比”的意思。但凡比较、竞争、嫉妒,皆由近处开始。古谚云:“炎凉之态,富贵甚于贫贱;嫉妒之心,骨肉甚于外人。”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譬如姐妹们节假日一齐回娘家,你的“礼”重啦,我的“礼”轻啦,你争先啦,我拖后啦,眉高眼低,有喜有泣,总会生出点不爽不快来。不过,“兄弟亲骨肉,姐妹连肝胆”,争归争,竞归竞,争来竞去不就想争个先嘛!有道是,“同胞合母看娘面,千朵桃花一树生”。亲姐妹争高比低,终究挣不脱一个亲字。可是妯娌就不同了,来路不同心不同,因而妯娌之间往往意见多,矛盾深。俗话说:“兄弟易和,妯娌难处。”也说:“媳妇好当,妯娌难搭。”又说:“弟兄不和是妯娌的过,亲家不和女儿的过。”还说:“妯娌不同心,五鼠闹东京!”所以说,在一个家里,妯娌之间的团结至关重要。老话说得好:“兄弟和,顺气丸;妯娌和,家不乱。”

4.婆婆嘴碎,媳妇耳背

婆媳关系,有如天敌。其“敌意”有二:一是彼此都认为对方是“外人”。俗话说:“女儿嫁出门,总是自家人;媳妇抬进门,还是外头人。”又说:“荞麦不是耧耩的,媳妇不是婆养的。”(耩,读jiǎnɡ,动词,用耧播种曰耩)婆婆媳妇都明白,谁养的谁疼,不养的不亲。二是彼此都在“争夺”儿子(或丈夫)的感情,并由此而排演出了千奇百怪的“戏文”。俗话说:“媳妇是个锣,到处说婆婆;婆婆是个鼓,逢人道媳妇。”又说:“媳妇常说婆婆有,婆婆老嫌媳妇丑。”还说:“婆婆嘴碎,媳妇耳背。”在婆婆看来,从来都是“喊婆婆的多,疼婆婆的少”;在媳妇看来,压根儿就是“婆婆打破缸,做错也无妨;媳妇打破盆,惊来一家人”。其实,尽管婆婆和媳妇都是外娶的,但彼此却是一家人;况且,“三十年大路踩成河,三十年媳妇熬成婆”,媳妇总有做婆的那一天。俗话说:“双扇门,一合合,娶过媳妇搭婆婆。”又说:“媳妇贤良婆有德,婆婆有德媳妇贤。”还说:“婆爱媳,媳敬婆,亲亲热热合家和;婆骂媳,媳恨婆,吵吵闹闹家不和。”据老辈人传言,婆媳搞好关系的最大“秘诀”是:“媳妇要记住婆婆爱吃的,婆婆要记住媳妇爱穿的。”

5.两姑之间难为妇

俗话说:“小姑多,舌头多;大姑多,婆婆多。”又说:“两姑之间难为妇。”的确,夹在大姑子和小姑子中间的媳妇,是颇受“夹板气”的。尤其是小姑子,一般都有两个“荣誉称号”:一是妈的贴身“小棉袄”,因而娇宠跋扈,眼尖嘴快,铁心帮妈斗嫂子;二是捅炉扒火的“小火炷”,专司挑拨离间,搬弄是非,总能在妈嫂之间捅出火苗来。所以俗话说:“妯娌多了是非多,小姑多了麻烦多。”又说:“拔了萝卜田地宽,嫁了小姑嫂心宽。”还说:“小姑贤,嫂不奸。”

6.不是丈母娘看见女婿亲,是闺女连着娘的心

虽说是“女婿半个儿,有事他就来”,但女婿在丈人家向来没有什么好声口。俗话说:“女婿外甥是狗,吃了往家走。”又说:“女婿汉,真扯淡,全凭闺女两头窜。”还说:“女婿花了丈人的钱,毛驴吃了傍道的田。”更有甚者排比着数说道:“女儿哭爷娘真情真意,儿子哭爷娘惊天动地,媳妇哭婆婆虚情假意,女婿哭丈人老骆驼打屁。”好在丈母娘看见女婿亲,普天下的丈母娘都是女婿的“肉铫子”。(铫,此处读作diào,音如吊。“肉铫子”指炖肉、盛肉的小铁锅)老话说:“丈母见了女婿子,喜得转了腿肚子。”又说:“丈母见郎,搁奶放糖。”还说:“丈母看女婿,越看越中意;丈人看女婿,越看越来气。”丈母娘为啥看见女婿亲?就因为她老人家是过来人,深知“当一日闺女作一日官,做一日媳妇坐一日监”,也清楚自家女儿做人家的小媳妇,“起得晚了得罪了婆婆,起得早了得罪了丈夫”,更明白“女儿活到九十九,还盼娘家做救手”,她是在为自己的女儿做盘算啊!所以俗话说:“不是丈母娘看见女婿亲,是闺女连着娘的心。”又说:“岳母都见女婿亲,就怕女婿没良心。”

7.夫妻闹别扭,牙齿咬舌头

做丈夫的每每感叹:“一生儿女债,半世老婆奴。”做老婆的常常唠叨:“男人是天,儿女是地,风箱里的老鼠受的是两头气。”然而,“半世儿女,一世夫妻”,“父母是娘家,哥嫂是邻家”,自个儿的日子还得自个儿过。尽管说儿女情长,夫妻恩厚,但是过光景、度日月哪有个不磕碰的?老话常说:“江河不曲水不流,夫妻不吵不到头。”又说:“夫妻舌头一样长,口角纠纷不离房。”还说:“夫妻闹别扭,牙齿咬舌头。”夫妻口角,不是为了婆家的人,便是为了娘家的事——其实婆家与娘家,都是自己的家。本来嘛,夫妻是“福齐”,夫妻如一体,夫妻没有隔夜的火。小夫妻吵架不过是磨牙逗嘴,老两口拌嘴更有趣——“人老脾气怪,越吵越恩爱”!所以老话说,“夫妻吵架常事,旁人劝架多事”。夫妻间小打小闹不伤情,床头吵架床尾和,小吵如小别,小别胜新婚。夫妻相处的关键是,“同心莫猜疑,猜疑两分离”。俗话说:“夫妻同心,酸汤泡饭也是福。”又说:“夫妻和合鱼帮水,兄弟和合水帮鱼。”还说:“千好万好,不如夫妻白头到老。”

8.和平享厚福

一个家庭能够长久地平安兴盛,必须恪守二字真经:“和”与“顺”。《礼记·礼运》:“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是谓大顺。”《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也,万物育也。”倘若一个家庭里的成员总是争吵打骂“窝里横”,那就永远也不可能平安兴盛。老话常说:“一人一条心,穷断骨头筋。”又说:“一日动干戈,十年不太平。”反之,如果一个家庭里的成员人人都懂得“家之肥,乃大顺”,“礼之用,和为贵”,那么这个家庭怎么可能不和美、不兴盛呢?俗话说得好:“人亲骨肉香,家和水也甜。”又说:“和平享厚福。”还说:“一家和睦值千金,四季平安百事兴。”

◆ 王侯将相,管不住儿孙浪荡

1.俗话说:“赚下金,攒下银,不如留下好后人。”又说:“妻不贤,子不孝,打不死,卖不掉。”尤其是有权有势却没有好儿孙,那是最伤心不过的。《战国策·赵策四》记述了左师公触詟与赵太后的一段对话:“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触詟提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难道领导者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并自我作答:没有功劳却占据高位,而且还占有各种珍贵的财宝和丰厚的资源,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没有好处的。

2.古云:“膏粱难正。”(牧马按:六朝以膏粱为富贵之美称。凡三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仆者曰华腴)《国语·晋语》:“夫膏粱之性难正也,故使惇惠者教之,使文敏者道之,使果敢者谂之,使镇靖者修之。”唐·吴兢《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贞观十年,太宗谓房玄龄曰:‘朕历观前代拨乱创业之主,生长人间,皆识达情伪,罕至于败亡。逮乎继世守文之君,生而富贵,不知疾苦,动至夷灭。朕少小以来,经营多难,备知天下之事,犹恐有所不逮;至于荆王诸弟,生自深宫,识不及远,安能念此哉?朕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绩之辛苦。诸弟何能学朕乎?选良佐以为藩弼,庶其习近善人,得免于愆过尔。’”然而,就像吃饭、喝水、读书、恋爱必须亲自去做,忧患磨难亦需要亲自历练;不然的话,良佐辅弼毕竟只是“辅助性工具”,诚如老话所说“诸葛有智,阿斗有权”,而阿斗终久还是扶不起来的。宋·张载《西铭》有言:“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所以俗话常说:“娇养不如历艰。”所以孔夫子才强调:“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

3.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富贵者与贫穷者对子弟的要求与评判亦截然不同。俗谚云:“富人养骄子,穷儿当牛使。”又说:“富人的崽子不赌钱,就是好子弟;穷人的娃子不挣钱,就是赖子弟。”《国语·鲁语上》云:“苦成氏(即郤氏)有三亡:少德而多宠,位下而欲上政,无大功而欲大禄,皆怨府也。”《战国策·赵策三》亦云:“夫贵不与富期而富至,富不与粱肉期而粱肉至,粱肉不与骄奢期而骄奢至,骄奢不与死亡期而死亡至。累世以前,坐此者多矣!”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故俗话常说:“三公后,出死狗。”又说:“王侯将相,管不住儿孙浪荡。”并说:“无药可延卿相寿,有钱难买子孙贤。”

◆ 人不要脸鬼都怕

据《礼记·祭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孔颖达疏:“鬼,归也。”《列子·天瑞》:“鬼,归也,归其真宅。”《尸子》:“古者谓死人为归人。”《韩诗外传》则讲得更具体:“人死为鬼。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地,血归于水,脉归于泽,声归于雷,动作归于风,眼归于日月,骨归于木,筋归于山,齿归于石,膏归于露,毛归于草,呼吁之气复归于人。”整个儿一个回归大自然。《说文》对“鬼”的解释是:“鬼,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鬼,阴气贼害。从厶。凡鬼之属皆从鬼。”由此看来,“鬼”有两大特征:一是“人所归为鬼”。也就是说,“鬼”是人的“回归”,“人吃土一辈,土吃人一回”,最终回归自然,还原自然。二是“鬼,阴气贼害。从厶”。厶与私同。《说文》讲:“厶,奸衺也。韩非曰:‘仓颉作字,自营为厶。’”奸衺大致与奸邪同(牧马按:古时奸与奸亦有不同。《说文》:“奸,私也。从三女。”又说:“奸,犯淫也。从女从干。”),心不公为奸,衣不正为衺,所以至今说自私自利之徒,犹谓“自私鬼”也。这大概就是人们怕“鬼”的原因所在吧——自私而奸邪,“贼害”于人间。

不过,在现实世界里,有一种人比“鬼”更可怕,甚而连“鬼”都得怕他。据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记述:“疡医殷赞庵,自深州病家归,主人遣杨姓仆送之。杨素暴戾,众名之曰横(去声)虎,沿途寻衅,无一日不与人竞也。一日,昏夜至一村,旅舍皆满,乃投一寺。僧曰:‘惟佛殿后空屋三楹。然有物为祟,不敢欺也。’杨怒曰:‘何物敢祟杨横虎!正欲寻之耳。’促僧扫榻,共赞庵寝。赞庵心怯,近壁眠;横虎卧于外,明烛以待。人定后,果有声呜呜自外入,乃一丽妇也。渐逼近榻,杨突起拥抱之,即与接唇狎戏。妇忽现缢鬼形,恶状可畏。赞庵战栗,齿相击。杨徐笑曰:‘汝貌虽可憎,下体当不异人,且一行乐耳。’左手揽其背,右手遽褪其裤,将按置榻上。鬼大号逃去,杨追呼之,竟不返矣。遂安寝至晓。临行,语寺僧曰:‘此屋大有佳处,吾某日还,当再宿,勿留他客也。’赞庵尝以语沧州王友三曰:‘世乃有逼奸缢鬼者,横虎之名,定非虚得。’”恶仆杨横虎是一个典型的暴戾恣睢下流无耻的家伙,他居然“逼奸缢鬼”,并使“鬼大号逃去”。噫!这倒正好应了那句老话:“人不要脸鬼都怕!”

俗话说,“神鬼怕恶人”。人之怕“鬼”,是因为“鬼”的“自私而奸邪,‘贼害’于人间”;而“鬼”怕不要脸的人,则是因为他比“鬼”更加自私、奸邪、“贼害”于“鬼间”——况人间乎!人没脸皮,天下无敌。俗话说:“山上就数老虎厉害,地下就数不要脸的厉害。”如何区分人的脸之要否?有分教:若不识何等为要脸者,但看每事肯吃亏、肯容让的便是;若不识何等为不要脸者,但看每事好占便宜、好无理取闹的便是。正所谓“一日不识羞,三餐吃饱饭”,“面皮厚厚,吃个够够”。据《孟子·公孙丑上》讲:“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是会脸红的动物,而羞耻心又是人的所有品德之源泉。老托尔斯泰说过:“道德法则是简单明了的,其实人人都懂。如果有谁假装不懂,那是在自欺欺人。”可见,羞耻之心,人皆有之;为何羞耻,人亦知之。人一旦“知耻”——即有了羞耻之心,一切事情也就好办多了。故孔子曰:“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孟子亦云:“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 三人同行,必有一智

1.《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少解读《论语》者,认为这是孔夫子谦虚的表现。其实,关谦虚何?夫子的“择善而从,不善而改”,不过是表明要学习他人身上好的东西,将不好的作为自己的参照系而已。三人同行有我师,是从正反两方面师事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对于孔子来说,从“三人”身上学到的,很可能是教训多于经验。读反面教材,将他人之教训转化为自己的经验,是最好的学习。

2.《易经·损卦》:“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象》曰:“一人行,三则疑也。”清儒李士鉁解道:“以一求一则为两,两则有唱和之欢;以一求二则为三,三则有争夺之患。”俗话说:“两个人处成情人,三个人处成仇人。”又说:“俩人是把儿,三人是杈儿。”如果三人之中,两强联手,欺凌一弱,即会导致“三人出门小的苦”之惨状。如果三人当中,两劣勾结,排挤一优,则又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之恶状。从古及今,此二种情形,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3.《尚书·洪范》:“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此乃“少数服从多数”之游戏规则。然而这个“少数”和“多数”的关系,必须是真实的。《韩非子·内储说上》:“晏子聘鲁,哀公问曰:‘语曰:“莫三人而迷。”今寡人与一国虑之,鲁不免于乱,何也?’晏子曰:‘古之所谓“莫三人而迷”者,一人失之,二人得之,三人足以为众矣,故曰“莫三人而迷”。今鲁国之群臣以千百数,一言于季氏之私。人数非不众,所言者一人也,安得三哉?’”像这类打着“多数人”的旗号,而窃行“少数人”之私者,怎么可能不出乱子呢?

4.《庄子·天地》:“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适者犹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则劳而不至,惑者胜也。”《集韵·德韵》讲:“惑,通作或。”惑也者,或者也。惑乱之人心眼儿活,或者这样,或者那样。俗话说:“一个人俩心眼儿不算多。”因而每每会出现“三人六主张”之局面。倘三人同行,一人迷路,两人清醒,最终还是可以抵达目的地的。然而,倘两人迷路,一人清醒,跟着俩糊涂蛋南辕北辙走下去,必然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5.《五灯会元·杨歧方会禅师》:“三人同行,必有一智。”这与“兵上三千出韩信”一样,是从概率上讲的。三人同行,关键是要同心同德,通力合作;否则,同床异梦,各怀鬼胎,“三人误大事,六耳不通谋”,有多少智慧都会在内斗中消耗殆尽。只有三人同行,戮力同心,才可能“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俗话说得好:“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三人计妥当。”又说:“一个巧皮匠,没张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彼此有商量;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更何况三人同行,尚有一智乎!

本文发布于:2022-10-27 10:34: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888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母亲词典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