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对联
对联,通常叫对子,也称楹联(或楹贴)。她是我们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一种独特的、与书法糅合法揉合在一起的竖排的综合文学艺术。《文心雕龙・声律》中云同声相应谓之韵,异音相从谓之和。《文心雕龙・丽辞》中又云心生文辞,远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凡是有人群生活的地方,都能见到她的倩影。大到在我国举办的国际工商体育盛会,具有国家意义的高考、中考、春晚,小到个别家的完男嫁女,婚丧寿挽、修房开店随处可见。新年有了她,会使春光满园;结婚时有了她,会使你喜气盈门;游览时有了她,倍感江山多娇;悼亡时有了她,会令你悲中生慰。对联利用汉语的特殊性能来造句、修辞、状景、叙事,抒情寓意。她以精炼的语言、精巧的构思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既意深含蓄,有诗情画意,又对偶工整,平仄交替,铿锵上口。她是祖国文苑中别具特色、清香四溢的一朵奇花。她以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格调高雅,用途广泛,一直为人民大众所钟爱,可以说深浅皆成趣,雅谷均可赏。
一对联的源流和发展
对联,我国所特有的单音个体方块汉字是其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丰富多彩的时代生活是其发展的客观条件。汉字外形的整齐和内在的节奏,构成了联语形式上的对称美和抑扬律。
关于对联的起源,说法有二。一是据清末谭嗣同《石菊影庐笔记・学篇》中语,说对联起源于南朝梁代。那时的一位文学家刘孝绰(481-539年)罢官不出,题句门上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仰。其三妹题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谭以为,此虽称诗,而出于门上,语皆骄俑,为对联之始。若如此说,则上四句为最早的两副对联。
二是比较规范的说法,起源于桃符说。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何谓桃符。据《淮南子》一书说,这桃符是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做的,在桃木板上写神荼郁垒(读音仲舒、郁律)二神之名,悬挂在大门两旁,或者还画上这两个神像,左神荼右郁垒。他们两弟兄是专门监察鬼的行动的人,也就是民俗中称的门神《荆楚岁时记》中载贴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桃符其旁百鬼畏之。
到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桃符有了新的发展。宋张唐英著《蜀木寿机》中称,孟和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宋史・蜀世家》也有同类记载。有人说,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自孟和题桃符后,文人学士使群起效仿,把题春联视为雅事,于是题春联的风气使逐渐流传。从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和王安石的诗句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可见春联桃符之间的关系。又据陈云瞻《替云楼杂话》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今南京)除夕,传旨公仰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据说朱元璋曾为大臣陶安撰书,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一联。
后来人们把春联用粉红笔写出,分别贴在相对的两根柱子上,就成了楹联。清纪晓岚诗有者,柱也之说。关于对联的起源、制作故事,佳话、墨占,分门别类渐有论述。还有专为进行语言、文字、思维训练的属对用的课联(就是大家常说的对对子),如清人张恩岩辑邵陵东方育双亭著的《声律启蒙・笠翁对韵附》就是当时少儿的启蒙读物。
综上所述,对联至少应始于宋代以前,据记载宋朝已流行正式意义上的对联,如吴叔经、苏轼等人的寿联、挽联、灯联等,盛行于明清无疑。还有人将对联的发展脉络概括为产生于唐,成熟于宋,盛行于明清,普及于现代和当代。
历代人们对对联的钟爱,促成了对联的逐渐推广,普遍作为名胜古迹,寺庙廊院,店堂书房等不可缺少的裴饰品。从皇帝的宫殿到监狱的牢门,从富户的斤堂到穷家的茅舍,从贺婚庆寿到吊丧悯死,以致庙宇亭楠,名胜古迹,三教九流,七十二行无处不见长短不一,情趣各异的对联。正如前人所说,联语虽文字小品,而于短言片语中或取诸身或取诸物,庆谐杂安,劝惩寓焉;欲表其钦慕颂祷之忧,则有庆;欲写其凄凉啡恻之思,则有挽;它如神祠怀古,昔先贤哲奕奕如生,名胜纪游,高山大川历历如绘,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开编相对,忧在目前;骄俑之绪余,随时随事出其新,投援笔立就,自臻妙境。对联不仅提供了历史、地理、宗教、文学、书法、篆刻等方面的丰富知识,而且发掘名人典故,旅游胜地的精神内含足以使你耳目一新,经久难忘。梁幸巨赞叹曰天幸稠叠,不啻云烂星陈。
二对联的意义和作用
诗言志,画寄情。对联同其他文艺形式如诗、词、曲等一样,有其鲜明的社会意义和特定的作用。它之所以风行于世,为人们所喜爱,那是因为它有用,才得到人们的提倡和重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是它与政治斗争联系密切。人们把它作为抒愤、言志,讽世刺时的工具。如邓拓在《燕山夜话》中引述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明末万历,天启年间,东林党人首领顾宪成书于东林书院大门上的对联,联语表达了东林党人虽以在野之身乡居讲学,但耳所闻、心所思,未尝不是风雨声,天下事,表达了他们关心时政,疾恶除奸的政治抱负。邓拓引用此联无非是告诉人们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关心政治,就是在今天,仍然是教育、激励学生或年轻人的好对联。没料到此联竞成了四人帮迫害邓拓的罪状之一,成了一件沉冤十年之久的新文字狱。
提到文字狱,人们自然会想到清朝一书生,在看书时,随口说的明月有情常照我,清风无事乱翻书一联却遭牢狱之灾。
北京历史博物馆内,至今陈列着一副贴在大门上的对联,这是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苏区人民题的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此联反映了革命人民要改天换地的斗争精神,起了鼓舞人心的作用。
一九二六年三・一八惨案以后,当时的追悼会上有一副全国学生联合会送的挽联英魂不必含冤,试听举国悲歌,荣哀矣似;祸首休要得意,且看他时算账,胜负何如?此联饱含强烈的斗争精神,似号角鼓舞人民大众化哀思为力量,寓胜利于失败的斗志。
小说《红岩》中有一副挽联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魂,死不还家。这副对联是祭文是擞文,是流芳千古的革命教材,是可歌可泣的英雄诗篇。
国民党统治时期成都人刘师亮写过一副对联民国万税,天下太贫。作者用对联来揭露、讽刺旧社会的黑暗政治,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愤慨。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的革命尚未成功,仍须努力是激励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规箴之言。有其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二是它有教育和认识作用。你看只讲门当户对,哪管感情冰凌水;但图花容月貌,任凭心灵豆腐渣。这是对当今一部分人择婚标准的绝妙画像,令人惊醒,令人深思。
1939年革命老人徐特立曾手书一联,鼓励青年店员王汉庆,有其典型意义,其联语是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有些对联常令人们称道、引用,有鼓励学习,催人上进的作用。如毛泽东手书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自有律是为妇辑皆知的精典语言,曾成为不少人的座右铭或书斋联。
还有些联语语言通俗,虽浅显如话,却耐人寻味,意义深远。如郭沫若集毛泽东的词联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寄托了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且对仗工整,可谓别出心裁。互帮互学,集思有益;群策群力,众志成城。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学问学问,必须既学又问;知了知了,不可一知便了。这些联语通俗易懂,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指导作用。有人书自勉联道发上等愿,字下等袖;往高处立,向宽处行短短两句表明了生活目的、人生志趣、处世原则,很富哲理。
……
中国文化出版社是一家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出版机构,主要出版文化、艺术、教育、卫生、经济管理类图书和书画、摄影作品集以及各类学术专著。该社前身是1936年成立于上海的中华文化书局,1938年迁入香港,1955年更名为香港文化出版社,1982年定名为中国文化出版社。在多年的发展中,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出版了上万种图书,业务范围遍及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中国文化出版社已成为一家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多元化文化出版机构。业务包括图书编辑出版、书刊代理发行、文化学术交流等。附属机构包括作家委员会、《水墨味》杂志社、《艺术典藏》编辑部、《中华翰墨》编辑部等。总社地址:中国・香港九龙弥敦道208-212号四海大厦。
本文发布于:2022-10-27 06:41: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872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