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在自然界中生物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
隔离机制如果发生在受精之前,就称为受精前隔离,包括地理隔离、生态隔离、季节隔离等;隔离机制如果发生在受精之后,就称为受精后隔离,如杂种不活、杂种不育等。
物种之间的隔离一般并不是由单个隔离机制造成的,往往是数种不同机制的组合作用。
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造成生殖隔离。隔离的作用在于阻止不同群体间的基因交流,促使各个隔离种群较强的遗传稳定性,从而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各自沿着与环境相适应的方向发展。其结果是,隔离的种群不断积累,分歧增大,并逐步形成不同的物种。因此,隔离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尤其对物种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地理隔离使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发生改变,形成生殖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英文]:isolation
[解释]:医学上的隔离可分为传染病隔离和保护性隔离两种。传染病隔离是将处于传染病期的传染病病人、可疑病人安置在指定的地点,暂时避免与周围人群接触,便于治疗和护理。通过隔离,可以最大限度地缩小污染范围,减少传染病传播的机会。如传染病流行时的疫区、传染病院等。保护性隔离是指将免疫功能极度低下的易感染者置于基本无菌的环境中,使其免受感染,如器官移植病区等。
1、严密隔离
2、呼吸道隔离
3、消化道隔离
4、接触隔离
5、昆虫隔离
6、保护性隔离
7、血液、体液隔离
为避免传染病病人传染他人,而将病人与其他人隔开的措施。一般根据各种疾病传染性的大小和传播途径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隔离措施。
对于传染性极强的烈性传染病如霍乱、鼠疫、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非典)等,采取严格隔离;对于经空气中飞沫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炎.、肺结核等,采取呼吸道隔离;对于消化道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伤寒、甲型病毒肝炎等采取消化道隔离或床边隔离;对于接触传播的疾病如皮肤炭疽、破伤风、气性坏疽等采取接触隔离;对于昆虫传播的疾病如疟疾、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等,采取虫媒隔离等等。
隔离时间的长短应根据该种传染病的最长传染期而定。原则上是以病人没有传染性不能再传染他人为度。除传染病病人外,接触传染病病人的接触者也应隔离观察,称为留验。留验期间如接触者发病则应立即隔离、治疗。若接触者未发病,观察期满即可解除隔离。观察期应按该种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计算。
检疫法术语,指将染疫人收留在指定的处所,限制其活动并进行治疗,直到消除传染病传播的危险。
本文发布于:2022-10-26 16:47: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824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