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编辑工作几十年,以严谨细致勤奋的工作作风和优质、高效的工作成绩著称。10余年来由他校点、辑补、撰述和责编出版的古籍和有关古籍的图书有38种,由他校阅和责编的翻译书籍以及他自己所译图书有14种。其中最突出的贡献是整理出版了两部巨大的湖南地方古籍:《郭嵩焘日记》和《船山全书》”,这是世人对杨坚的印象,也是杨坚所留存在世的最宝贵遗产。一辈子,两套书,谈及杨坚时,有人如此感叹。
2010年3月16日14时30分,杨坚逝世于湘雅二医院,享年87岁。在此之前,杨坚沉浸于书海几十年如一日,一心埋头编书,说他呕心沥血肝脑涂地毫不为过。由杨坚主编的《船山全书》与《郭嵩焘日记》以及他编译的《希腊罗马神话》,都被奉为湖南出版图书中的范本。其中的《船山全书》,更是被任继愈赞为“可以传世之作”。
“惟觉老年喘嗽,出气不赢,馀无大碍,可请放心。”
晚年的杨坚仍未放弃他的工作,大力揽下《船山全书》的再版修订工作,丝毫没有怨言。当时,他以年近九旬的高龄仍然坚持每天到岳麓书社四楼的办公室上班,直至最后卧病在床,有心无力才罢休,这些被杨坚自嘲为“没法像你(指钟叔河)那样,拿得起,放得下”。
杨坚先生编辑的《船山全书》《船山全书》再版修订工作进行时,杨坚的身体状况已经不佳。在给老友钟叔河的信里,他这样写道:“我周一至五上班,为《船山全书》再版重读改正错误。惟觉老年喘嗽,出气不赢,馀无大碍,可请放心。”据钟叔河透露,彼时的杨坚已经87岁高龄,又身患癌症,但他离开办公室时还会依“规矩”请假,虽然早就没有谁要求他这样做了……岳麓书社年轻的编辑刘文对杨坚也印象深刻,他回忆:“自修订工作启动以来,杨先生不顾耄耋之年每天坚持到办公室伏案工作。他家离出版社一公里左右,我不知道他摇摇晃晃地要走多久。”
坐得住,极认真,一个个字的细读
杨坚毫无疑问是一个极具敬业精神的学者。钟叔河便对此赞叹有加,“杨坚的工作责任心强,现在的很多责任编辑可能不看稿,直接扔给领导或校对,或者让作者自己看,但杨坚绝对不会,他那是一个个字的细读。杨坚是个很发奋的人,他坐得住,极认真,现在那种人已经很少了。”晚年时的杨坚在这一点上也让人望尘莫及,刘文透露:“曾和杨先生聊起《船山全书》的修订,他非常担心再版重排会增加新的错误,再三强调校样他都要过目。后来我们考虑到修订改动的量相对不大,便决定将原书逐页扫描,不再重新排录,只在扫描下的图片上修改,以避免出现新错。”
杨坚同时也爱书如命,惜书如命。由他编译的《希腊罗马神话》出版后,与其相熟的朋友同事都收到了老人的赠书。每本书的扉页里都有一张题了字的小纸片,杨坚还不忘解释:“此盖示赠者之谦怀,对受赠者之尊重,又为对图书之爱护也。受者若不欲保存其书,即可自由处理,而书中并无痕迹。”
每次,他总是站起来迎接你
在杨坚身上,年轻人总能感受到老一辈知识分子的谦逊与教养。在出版界里名头响亮的杨坚,生活里并不是不苟言笑、自恃高人一等的“书呆子”,反而却是礼貌而周到,让人如沐春风。
《杨坚编辑文存》这样的杨坚让刘文等后辈们心服口服,成为他的“铁杆粉丝”。刘文回忆:“我毕业后到岳麓书社上班,才第一次见到了传说中的杨先生。他早已过了80岁,极瘦,真正是弱不禁风了。但双眉上扬,两眼深邃有神。手中经常提把老式长伞,估计是拐杖雨具两用吧。见到我们新来的小同事,亲切地问我们名字、毕业于哪里。当他知道我来自武大哲学学院时,眼里闪过一丝兴奋。我猜是因为那里有他的一位故人,资深教授、著名哲学史家、研究船山哲学的专家——萧萐父先生。在我的印象里杨先生每次提到萧先生都言必称‘萧老师’,还说萧先生是很优秀的学者。”让刘文印象深刻的细节还有很多,例如,“杨先生的办公室有三张桌子,放了很多书稿,地上则是名副其实的‘故纸堆’,而且还不止一堆。虽然书稿很多,但整个房间一点都不显杂乱。每次进去他总是站起来迎接你,而且一定要你坐下来。”
1995
杨坚获第四届中国韬奋出版奖,整理出版了两部巨大的湖南地方古籍:《郭嵩焘日记》和《船山全书》 。
《杨坚编辑文存》记录了中国出版界这样一个求真务实、敬业自律、淡泊名利、矢志不渝地献身于出版事业、学术事业的典型形象。
本文发布于:2022-10-26 15:53: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821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