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大隋王朝的开国皇帝,在他二十五年的皇帝生涯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他成功地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建立了一个多民族融合的辽阔帝国;他开创了先进的选官制度,给了平民百姓一个上升的通道;他发展经济,让国家拥有了几十年吃用不尽的粮食储备。凡此种种,都把杨坚这位皇帝装点得格外耀眼。面对这样一个伟大的君主,人们不禁会好奇,杨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不同寻常的经历?为什么在他身上会出现那么多奇迹?
要说杨坚,首先从他的爸爸杨忠说起,杨忠在而立之年完成了一次重要的身份确立,成为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之一。八柱国十二大将军是西魏政府军事系统的最高统帅,也是国家的最高官职,掌握国家的军政大权。这二十个家族地位至关重要,北周、隋、唐三代皇帝的祖先都出身于此。那么这么一个重要的改变,会给杨坚带来什么呢?杨坚出生时,他的父亲杨忠已经完成了重要的身份改变,成为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之一。照常来说,杨坚应该是一个典型的官二代、二世祖的形象,但他却出乎人们的意料,完全没有人们想象的二世祖的任何特点。这就让人不解了,杨坚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性格呢?
杨坚,大隋王朝的缔造者,和历史上很多开国皇帝一样,有着传奇的经历。其中,第一个传奇就是,他虽然出身关陇贵族,却是一个生在寺院,由尼姑抚养大的孩子。这段奇特的经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它给杨坚后来的人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要讲隋朝,当然得从它的缔造者杨坚说起。杨坚是何许人啊?
可能有人会说,杨坚是弘农杨氏后裔啊!《隋书》、《新唐书》都这么记载的,那可是名门望族。这个家族有个大名鼎鼎的祖先叫杨震,是东汉人,号称“关西孔子”,是个大儒。这样说来,杨家不仅是名门望族,而且还是文化精英。
是不是呢?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个所谓弘农杨氏后裔,恐怕是假的。为什么呢?举两个证据。
第一,杨坚的父亲叫杨忠,而杨震的曾祖父也叫杨忠。这就有问题了。要知道,中国人跟外国人不一样。外国人要是敬重自己的祖宗,会让小孩也起跟祖宗一样的名字,以示纪念。所以,在英国皇室,就有从亨利一世到亨利四世,甚至还有从爱德华一世到爱德华八世;而中国人则不同,中国人在取名的时候讲究不犯祖先的名讳,特别是在杨坚生活的时代,还是世族社会,更讲究这一点。
当时有学问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能背大量的家谱,可以和别人说一天的话,决不冒犯别人任何祖先的名讳。比如说别人的爸爸叫李进,那你当着人家儿子的面决不能说出“进”字,这样一来,“进门”就得改成“入门”。连别人祖先的名讳都要避讳,更何况是自己的祖宗。试想,如果杨坚真的出身弘农杨氏的话,怎么自己倒冒犯自己祖先的名讳了呢?
第二个证据。杨坚的妈妈名叫吕苦桃,是山东人。山东吕氏本来就默默无闻,再看苦桃这两个字,更是和小花、小草一样,是劳动妇女才有的名字。
事实上,吕苦桃家庭也确实寒微。后来杨坚不是当皇帝了吗?到山东去寻找舅舅一家,把舅舅接到京城。杨坚看到舅舅就想起去世的母亲,潸然泪下。没想到,舅舅却一点悲伤的表现都没有,反而当着好多大臣的面说了一句:“种末定不可偷,大似苦桃姐。”什么意思呢?我们家的种谁也偷不去,你看皇帝跟我苦桃姐长得多像啊!话说得很粗鲁,显然没有多深的文化修养,典型的贫下中农。
我们也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是门阀世族社会,婚姻最讲究门第,如果杨坚他们家出身于弘农杨氏的话,他是打死也不会跟这样小门小户的女子结婚的。所以说,所谓弘农杨氏,纯粹是自抬身价。
那么杨坚如果不是弘农杨氏后裔,他到底是谁的后裔啊?
其实,从现有的史料来看,他的远祖是谁,从哪儿发祥的,已经搞不清楚了。根据《周书》等史料的记载,他比较靠谱的,有真正的名字和事迹记载的第一代祖先不是大儒杨震,而是个投靠了鲜卑族政权的汉人,叫杨铉;杨氏一族,也不住在弘农,而是居住在一个叫武川镇的军镇里。
武川镇在哪里?它就在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北的土城梁村,南面紧紧依靠着大青山,扼守草原进入内地的门户。
我们知道,北魏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政权,公元439年一举统一了中原。但是,北魏也有敌人。在它的北面有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叫柔然,不时侵扰北魏。当时,北魏的首都还在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紧挨着草原。为了保障首都的安全,北魏就在沿边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北部、内蒙古南部建立了六个军镇,合称六镇,武川镇就是其中之一。
因为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所以,六镇将士大部分是鲜卑贵族,还有一部分是汉人豪强,他们出将入相,政治前景光明。可是,后来发生了一件大事,永远改变了六镇的命运,改变了北魏的命运,当然,也改变了杨坚家族的命运。
本文发布于:2022-10-26 15:51: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821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