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战新论

更新时间:2022-10-26 08:23:09 阅读: 评论:0

内容简介

《持久战新论:新常态下的中国增长战略》讨论未来五至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战略问题。基本结论是:战略上坚持持久战!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延续增长奇迹,实现翻番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为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一种战略,持久战既要解决“怎么看”的问题,更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一方面,持久战不是指中国经济长期不好甚至一直走下坡路,而是一种与崩溃论和反转论有本质区别的认识,即:短期内,由于存在债务病、利润病、泡沫病等严重经济污染而面临严峻挑战;长期看,中国是一个革新型发展中大国,具有较强后发优势和体制可改革性,经济前景向好。

另一方面,持久战不是等、熬、忍,而是一套推动从短期严峻向长期向好转化的战略战术安排,即:要依靠有效政府和有为干部;要坚持阶段论、歼灭战和速决战;要以实质性调整并辅之以必要的调控来治理经济污染;要积极防御金融危机;要发挥政治家在维持体制可改革性中的核心作用;要推动创新导向型改革;要充分利用全球化的力量。

序言

李 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中国正处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推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迫切需要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长期性的政策研究和理论研究。赵昌文和朱鸿鸣博士的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尝试。

林毅夫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我们迫切需要扎根于中国实践的经济学理论研究,总结中国经济发展转型成败的经验,来认识当前的问题,给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赵昌文博士和朱鸿鸣博士这本书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我也希望能与学界同仁一起共同推动。

专家推荐

杨伟民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上要坚持持久战,战术上要打好歼灭战。赵昌文和朱鸿鸣博士的新著《持久战新论》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这一问题系统而深入的论述。

德怀特·珀肯斯 哈佛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

中国当前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维持经济增长和避免中等收入陷阱面临不少新挑战,需要新的可持续增长战略。两位直接参与中国经济改革和政策研究的经济学者的新著《持久战新论:新常态下的中国增长战略》,对中国如何迈向高收入经济体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

彼得·诺兰 剑桥大学中国发展讲席教授

中国国内正在经历一个长期且复杂的经济转型期。在全球政治经济体系中,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也同样正在经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变迁过程。本书为我们理解这一持久且相互关联的过程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洞见。

章节目录

序一 李伟

序二 林毅夫

导言

第一章 后发优势、体制可改革性与政治—经济生态

关于持久战的一个分析框架

经济增长的秘密

后发优势

体制可改革性

“后发优势—体制可改革性”框架

政治—经济生态

反转、长期停滞还是持久战

第二章 崩溃论、反转论与持久战

经济崩溃论

经济反转论

驳经济崩溃论

驳经济反转论

持久战

第三章 阶段论、歼灭战、速决战

阶段论

阶段论的历史经验

持久战的阶段划分

对阶段论的忧虑:六大认识误区

歼灭战

速决战

第四章 调整与调控

两类分析框架

改革、调整与调控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四次典型调整

清理僵尸企业与去产能

调整中的调控

第五章 从消极防御到积极防御

金融周期

消极防御与积极防御

去杠杆

整顿金融秩序

提升监管能力

高筑墙、广积粮、稳释放

第六章 政治家与体制可改革性

对改革前景的忧虑

中国体制可改革性的演变脉络

改革的有利条件

营造良好的政治—经济生态

避免社会过度分化

实施合理的改革策略

第七章 企业家与创新导向型改革

创新视角下的经济结构

重塑创新导向型报酬结构

增强企业的纵向流动性

建立市场友好型的国有经济

第八章 有效政府与有为干部

范围与强度

中央与地方

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第九章 全球化与持久战

全球化

“修昔底德陷阱”与新型大国关系

长期停滞、再制造业化及全球经济政策协调

全球化的不满及全球治理改革

以务实的态度看待国际舆论

全球包容性增长与南南合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书评

刘培林 从《持久战新论》看中国增长之谜,财新网,2016年12月23日

高善文 中国增长:战略上要打持久战,新浪财经,2017年2月13日

本文发布于:2022-10-26 08:23: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792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持久战新论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