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永州游西岩作

更新时间:2022-10-26 06:24:28 阅读: 评论:0

作品原文

路过永州游西岩作①

洞泉泠泠似清磬②,

危倚石栏恰可听③。

一滴终须归大海,

几人到此悟平生④。

注释译文

①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一带。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所写《永州八记》中,曾对当地山水风光作过生动描述。1918年11月初,作者曾与人相约共游零陵城西的西岩,即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之西山。

②泠泠:形容泉水流淌之声。陆机《招隐诗》:“山溜河泠泠,飞泉漱呜玉。”清磬:清脆悦耳的磬声。磬,古代石制的打击乐器。

③危倚:高高地倚靠着。

④悟平生:领悟人生的真谛。此句意思是说,个人的涓滴力量只有像泉水汇入江海那样汇入伟大的革命事业,才会显出其意义。

创作背景

1918年夏,护法军因在湖南战场连连失利被迫退守永州一线,7月,新近出任湖南督军兼省长的谭延闿来到永州,他一上往即与吴佩孚搭上关系,暗中往来不断。10月初,直系军阀江苏督军李纯派其谋士白坚武来到湖南活动。为了解白坚武此行意图和谭延闯的态度,林伯渠曾于11月4日与两人相约共游零陵城西西山朝阳洞,并因此留下了这首风格清新蕴含深刻哲理的小诗。

作品鉴赏

该诗从写景人手。因体裁篇幅所限,诗人并没有像一般的纪游登览诗那样去详尽具体地描述登临的过程与西岩的全景全貌,而是以提神摄魂之法,突出地表现了西岩之清幽与朝阳洞泉水的泠泠神韵。两句虽均是写景造境,但写来却各具特点,前者突出的是洞泉之声,是自然之光的闪烁,但同时也不失诗人主体形象的存在,“似清磬”本身就包含着一个常有主观感情色彩的判断;后者突出的则是人对自然美景的知觉与接受,这里诗人本身的形象渐渐放大,占据了诗句画面的主要部分。“恰可听”则再次将人与自然结合,强调了两者之间的亲近、相通与相投,从而为下文诗人从自然之物中汲取真理,并因之发出新警透辟的议论作了铺垫。至此,一个置身山水、独倚危栏的凝神专注的哲人与诗人形象出现了。

后两句由写景造境转入议论。第三句为全诗警策所在,“一滴终须归大海”——涓滴泉水最终会汇合万千江河溪流投入广博浩瀚的大海怀抱,个体生命只有汇入伟大的革命事业才能得到升华,才能显示出其意义。这一句是直接议论,“终须”二字出语决断有力,不容置疑,但它们在诗中却丝毫不给人以勉强牵扯或枯燥乏味之感,因为这一哲理阐发是从上文中山水——诗人想象中自然流出的,议论本身也是通过具体形象完成的,得理趣之妙而无理障之迹,这是真正的诗化的议论。

第四句笔锋一转,以反诘作结:世上又能从这洞泉涓滴中领悟出人生的真谛的人还是少数。南宋朱熹有诗云:“世路无如人欲险,几死到此误平生。”此处林伯渠将朱诗下句信手拈来,略加改换,变叙述语气为反问语气,余韵绵长,诗味更浓,意蕴更深。它表面看似是对上句“一滴终须归大海”的补充和强调,实际却是对同行谭延闿、白坚武两人的劝喻与讥讽。谭延闿为谋一己私利,为获得湖南省长宝座,不惜与北洋军阀暗中勾搭,背叛护法,可谓官迷心窍;白坚武以当代纵横家自命,充当直系军阀的谋士与密使来湖南运动谭延闿,自诩能使吴佩孚与谭延闯“万山千曲穴中空”,阻挠护法,可谓利令智昏。诗人在这里讽刺他们又怎么能从这眼前景象中领悟出“一滴终须归大海”的人生真谛。

这首诗构思精妙,语言清新,意境幽远,尤其善于通过捕捉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来表达深刻的人生社会哲理,虽只短短四句,却写得摇曳多姿,兼具绘景、写人、议论、讽喻,包含诗情、画意、哲理,事微而意著,辞约而义丰。

作者简介

林伯渠(1886年3月20日-1960年5月29日),原名林祖涵,字邃园,号伯渠,中国湖南省安福(今临澧)人,早年加入同盟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长征等革命活动,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二届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之一,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和吴玉章并称为中共五老。

林伯渠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成就很高的杰出诗人。在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曾留下大量诗作,其内容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在20世纪的中国旧休诗诗坛上堪称重要一家。

本文发布于:2022-10-26 06:24: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784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