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水最清,母爱最真
阿尼帕阿力马洪
这段感人的故事要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当时23岁的阿尼帕年轻漂亮,与丈夫阿比包养育着自己的2个孩子,加上因父母去世一起生活的3个妹妹,一家7口人过着虽清淡却很幸福的生活。
1963年,她们的哈萨克族邻居牙和甫夫妇相继去世,撇下了三个半大孩子。看着这三个没了爹娘的孩子,阿尼帕想把他们接到自己家里。在那个连续三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年代,家家都是节衣缩食,全家人的生活仅靠丈夫阿比包每月47元的工资,十几岁的孩子正是“半大小子吃穷老子”的年龄,这多一张嘴就是多一份生活的艰难呀。然而,生性善良的阿尼帕深知孩子失去父母的辛酸和孤单,没有利益的驱使,没有豪言壮语,只是一种人性最本能的选择:“总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这3个娃娃饿死……”一句再简朴不过却掷地有声的话语,让阿尼帕的一生与人间大爱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也注定了她一生的劳苦艰辛。
时隔14年后的1977年,阿尼帕又收养了王淑珍兄妹4个汉族孤儿。在回忆起被领回阿尼帕家第一天的情景时,已是中年的王淑珍每每总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那是特别寒冷的一个冬日,11岁的王淑珍兄妹四人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改嫁到了回族金学军家,不久,母亲又撒手人寰,兄妹几个便流浪街头。阿尼帕的妹妹在天寒地冬的医院门口发现了冻饿交加的小淑珍,便将她领回家。小淑珍一进家门,屋里正在玩耍的其他孩子全都捂着鼻子跑了出去,因为小淑珍身上衣服又破又脏,头上长满了头癣和癞疮,流着散着臭味的脓水,满脸污垢,整个人乍一看上去,没有一处是完整的。
看到小淑珍这个样子,阿尼帕那作为女人最原始的母性,最自然的舐犊之情油然而生,她心疼地一把把小淑珍揽在怀里,眼泪哗哗地流下来:“可怜的孩子呀,你原本该是在妈妈的怀里撒娇呀,为什么会成了这个样子呀,要是妈妈看到这样,会心疼的。”
阿尼帕烧了一锅热水,轻轻地将小淑珍浑身上下搓洗干净,换上暖和的衣服,给小淑珍做了一盘香喷喷的拌面。为了治好小淑珍头上的头癣和癞疮,阿尼帕从第二天开始,每天带小淑珍去医院上药。两个月后,小淑珍长出了浓密的黑发,复原了她那张清秀的脸。就这样,在阿尼帕这个没有丝毫血缘关系的维吾尔妈妈的一抱一洗一治疗后,改变了王淑珍一生的命运,让这个街头流浪没人疼的孤儿有了一个温暖的家,一份胜似亲生母亲的爱。
直到现在,人到中年的王淑珍依然留着过膝的长发,她说,是妈妈给了她这头青丝,她要用这长发见证和铭记这份无私博大的母爱。如今,王淑珍和女儿的户口还在阿尼帕妈妈的户口本上,结婚十几年了,丈夫的户口本上还是一个人,她真不想把自己的户口从这个大家庭中迁走,在妈妈这里能待多久就待多久。
命运不济,在王淑珍被收养的几个月后,她的继父又一病不起,看到几个衣不遮体的孩子蜷缩在一张破旧的毡子上,阿尼帕的心都快碎了,她默默地把王淑珍的哥哥和两个妹妹带回了家。1989年,王淑珍的继父金学军因病去逝,留下了金海、金花、金雪莲3个孩子,阿尼帕又义无反顾将这3个回族孤儿接到家里。
至此,阿尼帕共收养了10个孤儿,加上自己生育的9个孩子,一大家子20多口人,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要一天天地过日子,谈何容易。
那是阿尼帕家最困难的时期。没有新房,全家住在4间土平房里,十几个岁数差不多的孩子们睡在一张垫着麦草、铺着旧毡子的大炕上。穿的衣服,往往是老大穿完阿尼帕缝补之后老二、老三接着穿,直到穿破为止,阿尼帕最小的亲生女儿到了上初中时还没穿过一件新衣裳。住的、穿的都可以勉强过去,最让阿尼帕发愁的是孩子们一日三餐的吃饭问题。
阿尼帕几乎把所有时间、所有的心思、所有的爱心都用来照料这一大群孩子,为了给一家20多口人做饭,她辞去了在食品厂的工作。为了让孩子们吃上饱饭,阿尼帕几乎把所有的收入都换成可以吃的东西。她专门买了一口直径1.2米的铁锅和一个特大号的盘子,这个锅被孩子们称作“团圆锅”。做一锅饭一个人分不了一碗,锅就见底了;打一坑馕,十几个孩子围在馕坑边熟一个吃一个。他们哪里知道,阿尼帕夫妇从来都是只吃半饱就行了。
为了不让孩子们饿着,阿尼帕两口子想尽一切办法弄吃的。丈夫阿比包下了班就去打土块卖,哪怕每块只挣一分钱。他去帮别人宰牛宰羊,目的就是想得到一些牛羊杂碎,改善一家大小的生活;他曾到后山上捡骨头,是为了熬汤给孩子们喝;阿尼帕也经常在春天里去挖野菜,秋天出去捡麦子,拾土豆,用这些换面粉、玉米面给孩子们吃。
骏马要看它的眼睛
尼帕尼帕一家早年的全家福
从1963年收养吐尔达洪三兄弟到1994年10月金雪莲出嫁,维、哈、汉、回4个民族的孩子在这个家里生活、长大,成家、立业,整整32年的时间!
32年对每个人来讲,都是漫长的岁月,从20出头初为人母到年近六旬的老人,阿尼帕含辛茹苦地将这些不同民族的孩子抚养成人,在无限的爱心和有限的力量之间,阿尼帕夫妇从来没有动摇过,在他们的眼中,没有民族,没有亲疏,不论是亲生还是收养,都视为己出。
阿尼帕的亲生小女儿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说,她们兄妹几个当时特别恨妈妈,家里那么穷,干嘛还要再收养别人家的孩子呢?尤其是在每年过年时,别人家的孩子都有新衣服穿,而她们却没有;过六一儿童节时,别人家的孩子可以买好吃的带,而她们只能带家里自做的酸奶和半块馕。
尼帕有一年,小女儿已上初中了,阿尼帕买回来一条花裙子,从来没有穿过新衣服的小女儿以为是给她买的,阿尼帕却给了王淑珍穿,小女儿伤心极了,一天都没吃饭。如今,在当了母亲后的小女儿才体谅到了妈妈那时是多么的不容易。在阿尼帕的心里,每一个都是她的孩子。提起这些事的时候,阿尼帕老人只是一个劲的抹眼泪,这泪水是想起过去苦日子的辛酸,也是看到儿女懂事后的幸福!
王作林是让阿尼帕夫妇最操心的孩子,也是最孝敬两位老人的孩子。 1989年,初中毕业后的受社会上不良青年的影响,严打期间,被判了3年刑。听到这个消息,阿尼帕好几天都吃不下饭睡不成觉,不停地责怪自己对孩子关心不够。为了打消王作林顾虑,让他安心服刑,阿尼帕挤出生活零用钱,和丈夫阿比包一起买上衣物坐了400多公里的车去看望哥哥,还说服家里所有的兄弟姐妹不要歧视这个兄弟。
1992年,王作林刑满回家,阿尼帕和丈夫不顾有病的身体四处东跑西找,为他解决了城镇户口,并把他安排到水泥厂工作。王作林夫妇从水泥厂双双下岗,日子过得很艰难。阿尼帕又拿着钱、肉和面粉跑了几十公里送上门。回来后,老两口商量着在城里给找块地方卖羊杂碎。又东拼西凑了几千元钱,买回了一辆旧车,跑出租,王作林和妻子依托国道216线改道途经省道228线的机遇,在路边开起了旅社和饭馆,生意红红火火。
尼帕被阿尼帕收养的这10个不同民族的孤儿们既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这些孩子们在这个家里重新获得了温暖,10个孩子都让爸爸妈妈给自己起了维吾尔族名字。王淑珍叫哈比扎,是“保护”的意思;王作林叫“切布”,意思为大树分出来的枝桠;王淑英叫“热孜亚”,春天的意思;王淑花叫“阿依古丽”,意思是月亮花;金花叫“玛丽亚”,意思是对父母好的女儿;金海叫“热马赞”,意思是男孩要像太阳一样热情、有力量;金雪莲叫“索菲亚”,意思是清秀、鲜亮,在收养的孩子里数她最小,也最受疼爱。名字就说明了一切。每一个名字都表达了阿尼帕夫妇的一种爱意和希望,同时又包含着一种承诺。
2003年,大龄孕妇江阿古丽生小孩了要提前住院,家里贫困,为了节约开支,阿尼帕让她住在家里,还给她筹集了1000元钱。到临盆生产,江阿古丽大出血,要剖腹产手术。当晚,阿尼帕带上所有的儿女到医院里验血,随时需要就献血。出院后,阿尼帕又把江阿古丽接到家里照顾了一个月。
也是这一年的5月,乌拉斯汗怀孕时在青河县医院检查胎儿脑积水,必须要“引产”,否则这孩子就会死在肚子里。乌拉斯汗家很贫困,她又不会汉语,阿尼帕妈妈帮助送到阿勒泰地区医院,顺利做了手术。
阿尼帕家里,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很多牧区的哈萨克同胞有事都到家里聚合,交流信息,商量生产情况、牧业转场等事宜,阿尼帕妈妈从不嫌弃,总是热情帮助他们,还拿出最好的东西招待他们,给他们免费提供吃住,大家说,阿尼帕妈妈家成了牧民的“牧业办”了。
阿尼帕的丈夫阿比包是一名乡村干部,一家人生活基本就靠丈夫的工资,所以用起钱来阿尼帕是能省则省,但是,当有人需要帮助,总是倾其所有,不计回报。2008年5月,汶川地震的消息传来,阿尼帕和丈夫捐出了1000元,阿尼帕妈妈每天在家里看电视,看着失去父母的地震孤儿她总是泪水盈盈,她说,一看到这些可怜的孩子,我的心就软了,如果再给我10个孤儿,我也愿意抚养,只要我有口吃的,就有他们的。
实际上,阿尼帕就像是幼儿园园长。阿尼帕的侄女热孜万古丽是青河县希望小学的老师,她说:“我就是喝姨妈的奶长大的。”阿尼帕的小妹妹哈丽卡姆说:“大姐阿尼帕和姐夫结婚后不久,我的父母相继去世,我们6个姐妹全在姐姐家住,当时姐姐22岁,最小的我才5岁。姐姐和姐夫实际上承担的就是父母的角色,把我们全部抚养成人。”
很多人说,阿尼帕是最具有美好品格的人。他儿子阿奔1996年不幸去世,撇下了怀孕的妻子、残疾的亲家母和一个精神失常的小叔子。很多人说直接将儿媳妇接回来,别的就不要管了。看着媳妇这么破败的家,阿尼帕妈妈一阵心酸,为了不让老人伤心,就一直没提让媳妇回来的事,平时只要媳妇家有事,她立即打发家人去帮忙。
在青河林场工作的张爱国不能忘记,他出生时,妈妈就没有奶,是好心的阿尼帕妈妈省出自己喝的牛奶送给他家,张爱国深情地说,不是阿尼帕妈妈,我早就饿死了。
切克斯是青河阿尕什敖包乡的贫困户,他的手有严重的残疾,生活自理能力差,从1984年以来,他家里的面粉常年都是阿尼帕妈妈来供应的。
短评
阿尼帕,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胸怀。有一种感动,叫人潸然泪下;有一种胸怀,让人肃然起敬。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维吾尔族老人阿尼帕含辛茹苦39年抚养4个民族10名孤儿的事迹,已传遍天山南北,响彻中华大地。她以人性中最为博大的母亲胸怀,演绎了一段超越民族界限的人间真情;她以人性中最为美丽的母性光辉,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民族团结之歌。
在阿尼帕身上,闪烁着中华民族大爱无疆、血脉相连、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阿尼帕与她的一家人,是“祖国大家庭、和谐一家人”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天山青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的民族情结。她昭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族人民只有相互交流,互帮互助,友好相处,才能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本文发布于:2022-10-26 04:58: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780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