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8月,位于辉县县城南郊的琉璃阁以北,当地农民在掘地时得铜鼎一件,县政府呈报当时的河南省政府,省府令河南博物馆(今河南博物院)前往发掘,于9月4日动工,至11月5日峻事。在发第一坑之后,又在其北三四米处,发现第二坑文物存在,于10月26日开始第二次发掘,经过15日完事,于11月16日运交省博物馆。此两坑文物为两座墓葬,发掘者将其命名为甲墓、乙墓,共出土铜、玉、石、陶器等1000余件,三翼镞便是出土于其中的甲墓东北隅。
这件战国时期的三翼镞,前锋尖锐,截面呈三角形,有后锋,有三翼,且分别外张,翼后三分之二为镂空状,翼尾有波浪形细支撑与关相连。这种三翼镞的设计形式,使箭在飞行中接受的空气阻力比较均匀,使箭的稳定性更好;而三翼之间形成的夹角具有与双翼镞叶面上的血槽同样的功能,使三翼镞杀伤力与穿透力兼顾的特征更加明显。
另一方面,青铜镞必需附在箭杆上才能远射,杆的基部扣弦处被称作“括”,括上占全杆五分之一处设有“羽”,羽则是用来防止箭大飞行时的摆动,镟、杆、羽齐合后,就形成了一支完全意义上的“箭”。
总体来看,除了礼仪用镞之外,三翼镞和三棱镞形制的大体取向是简约化。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不断从中提取精锐部分,舍弃各种不合理因素。从体形较大、两翼较宽,并有长而锋利的倒刺,到最后形体变细长,不再过多地注重宽翼和倒刺,而更注重射程及穿透力。这同样也反映了战国时代,战争的规模、剧烈程度与频繁程度以及防护措施的发展,在兼顾镞的杀伤力的同时,都对镞的远程攻击力与穿透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发布于:2022-10-26 04:11: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778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