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论,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更新时间:2022-10-26 01:16:59 阅读: 评论:0

作品赏析

《范增论》属于史论,是一篇翻案文章。苏轼善于读书,能从书缝中看出问题。一般人读史,见项羽与范增君臣不能善始善终,常为之叹息,认为这是楚失败的原因之一。苏轼却相反,独恨范增不早离开,认为项羽早有杀增之心,还认为义帝之存亡,关乎楚之盛衰,也关乎范增之祸福。全篇并没有贬低范增,篇末还高度肯定范增是人杰,只是惋惜项羽和范增的关系早有裂痕,范增不明“去就之分”。

全文围绕“去就之分”这一中心论旨,逐层展开:首先,简叙历史史实,提出论点:“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其次,具体论证观点。文章反复分析了项羽杀掉宋义之后,势必要谋害义帝,而范增必然力谏,项羽肯定不从,最终必然疑忌范增等等情势,论证了范增应当在此时离开项羽的主张,批驳了那种认为陈平反间计离间项范二人的传统看法。然后,作者替范增设想,“合则留,不合则去”,“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仍然不失为大丈夫作为;批评范增不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最后,又从另一侧面论述:“增不去,项羽不亡”,“增亦人杰也哉”。作者对范增的谋略、才干表示了肯定,实际上批评了项羽的不知人、不善任。

该文学《公羊传》《谷梁传》解《春秋》经文的表现手法,设为问答,层层推论。如由义帝之立,范增为谋主,推断义帝之兴废关乎范增之祸福,又进而推断项羽弑义帝,范增必反对。由义帝之明推测项羽之杀宋义,义帝必不能堪,又推测义帝必杀项羽,项羽故必杀义帝。一环套一环,有很强的逻辑性。作者征引史料不多,才识、才气胜过才学;在语言表达上多用反诘句,多用感叹句。全文共有七个反诘句、六个感叹句,冷静的理性思考与热烈深切的赞叹、惋惜相结合,使文章笔调变幻无端,抑扬顿挫之至。

创作背景

楚汉战争时,项羽摆下鸿门宴,请刘邦赴宴,范增力劝他席间杀死刘邦,项羽不听。后来刘邦的谋士陈平施反间计,离间项羽与谋臣范增的关系,使得范增离开项羽。苏轼年轻时为准备科举应试,他以自己独特的见解就此事写了这篇习作。

作品评价

南宋·吕祖谦:“这一篇要看抑扬处。‘吾尝论’一段前平平说来,忽换起放开说,见得语新意相属。见一起一伏处。渐次引入,难一段之曲折,若无‘陈涉之得民’一段,便接‘羽杀卿子冠军’一段去,则文字直了,无曲折,‘且义帝之立’一段,亦直了。惟有此二段,然后见曲折处。大凡作汉唐君臣文字,前面若说他好,后面须说他些子不好处。此论前说增不足道,后却说他好,乃是放他一线地。”(《古文关键》卷二)

南宋·谢枋得:“此是东坡海外文字,一句一字增减不得,句句有法,字字尽心。后生只熟读暗记此一篇,义理融明,音律谐和,下笔作论,必惊世绝俗。此论最好处在方羽杀卿子冠军时,增与羽比肩事义帝一段,当与《晁错论》并观。”(《文章轨范》卷三)

明·茅坤:“增之罪案,一一刺骨。”(《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百三十)

清·沈德潜:“去于弑义帝时是正论,此又翻进一层。用笔步步刺入,如短兵相接,所谓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下若云此陈平之间所以入也,便是庸笔,读此可悟微微之别。”(姚鼐《古文辞类纂》卷四)

清·林云铭:“范增之去,当在鸿门不杀沛公之时,此论亦正乃髯苏独翻成案,言当在杀宋义时。余按《史记》,楚军救赵时,增为末将,乃怀王所命,所谓与羽比肩而事义帝是也。若因羽杀宋义而去之,将置君命于何处乎?不如待其弑帝而去,名犹近正,但其行文曲折反复无不入妙,煞是难得。末用数语叫转,更得抑扬三昧。”(《古文析义》卷十三)

清·吴楚材、吴调侯:“前半多从实处发议,后半多从虚处设想。只就增去不能早处,层层驳入,段段回环。变幻无端,不可测识。”(《古文观止》卷十)

清·爱新觉罗·弘历:“君臣主义非可伪为。楚怀王之立,羽与增臣分定矣。项羽矫杀卿子冠军,所为有无君之心,而后动于杀。增不以此时去,及弑义帝江南,而增犹为羽谋如故,则增之死久矣!奚待疽发背哉!轼曰:‘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亦人杰也哉。’夫虎狼之威,汉高未必之畏,汉高畏虎狼,虎狼亦俊杰耶?”(《唐宋文醇》卷四十三)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南宋理学方炽时,加赠谥号文忠,复追赠太师。在王安石变法期间,苏轼虽赞同政治应该改革,但反对操之过急的政策及王安石任用的后任吕惠卿,因此招来新党爪牙李定横加陷害;后来又因苏轼反对“尽废新法”,受到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斥退,终生当不了宰相。由于苏轼在新旧党争中两边不讨好导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云戏称为“一肚皮不合时宜”。在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书;绍圣年间因新党的章惇为相,又加贬谪至儋州(海南岛)。

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苏轼遇赦北归时病卒于常州(今苏州),时年65岁。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苏轼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在散文、诗、词、赋均有成就,且善书法和绘画,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编有《苏文忠公全集》。

本文发布于:2022-10-26 01:16: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770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论范增
标签:范增论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