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明朝文学家、思想家

更新时间:2022-10-26 00:03:16 阅读: 评论:0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三言二拍冯梦龙出生于明后期万历二年(1574年),出身名门世家,冯氏兄(冯梦桂)弟(冯梦熊)三人被称为“吴下三冯”,出生于南直隶苏州府吴县籍长洲(今江苏苏州)葑门一带。。其兄梦桂是画家,其弟梦雄是太学生,作品均已不传。除了写诗文,主要精力在于写历史小说和言情小说,他自己的诗集今也不存,但值得庆幸的是由他编纂的三十种著作得以传世,为中国文化宝库留下了一批不朽的珍宝。

他一生有涉及面如此广,数量如此多的著作,这除了和他本人的志趣和才华有关外,也和他一生的经历密不可分。

众多研究冯梦龙的书籍,在提到冯梦龙的里籍时,大多认为他家在苏州葑门一带,有的明确指出他住在葑门内或葑溪旁,属于葑溪冯氏。 

冯梦龙出身于理学名家,从小受到了很好的文化教育,而且酷嗜经学。他从小好读书,童年和青年时代与封建社会的许多读书人一样,把主要精力放在诵读经史以应科举上。他在青年时期高中秀才,但长期没有考中举人。

着力编书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冯梦龙向船夫搜集民歌。他在《山歌·卷五杂歌四句》记录了一首题为《乡下人》的山歌,并在“附注”中详细记述了当时采风的过程:“余犹记丙申年间(明万历二十四年)一乡人棹小船放歌而回,暮夜误触某节推舟,节推曰:‘汝能即事作歌,当释改。’乡人放声歌日:‘天昏日落黑湫,小船头砰子大船头,小人是乡下麦咀弗知世事了撞箇样无头祸,求箇青天爷爷千万没落了我箇头。’节推大喜,更以壶酒劳而遗之。”青年冯梦龙利用与都市下层人民接触的机会,广泛搜集民歌、民谣、谜语、民间故事等民间文学作品。又曾与好友董遐周同登吴山组织“诗社”,其兄冯若木估计亦是诗社成员。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前后,创作传奇《双雄记》,《双雄记》二卷三十六出,题“古吴龙子犹编,松陵沈伯明校”,刊《墨憨斋定本传奇》。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冯梦龙所辑《童痴一弄·挂枝儿》刊布成帙。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其友沈德符撰《野获编》初编二十卷序刊,内《时令小曲》条谓:“比年以来,又有《打枣竿》《挂枝儿》二曲,其腔调约略相似,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即指前书。 

万历丁三十五年(1607年),冯梦龙为董遐周出版的《广博物志》校订。《广博物志》系董遐周所编,有万历三十五年序。“卷二十三”前题“陇西董斯张编,吴趋冯梦龙订”,足可为证,冯梦龙在《太霞新奏·卷十》称:“遐周绝世聪明,其所著广博物志,静啸裔集,俱为文人珍诵。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这是他一生重大转折的时期。在这一年,冯梦龙与名妓侯慧卿分离,从此,“遂绝青楼之好”。所辑《童痴二弄·山歌》约在是年刊行。叙云:“若夫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其功与《挂枝儿》等,故录《挂枝词》而次及《山歌》。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冯梦龙辑成《童痴三弄·笑府》,时人评为“烦简笔削之间,各自有致”。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冯梦龙,赴麻城田公子约,“读书楚黄,与同社诸兄弟掩关卒业,益加详定”所辑之《麟经指月》;同时“授简小青衣,无问杯余茶罢,有暇辄疏所睹记”,编成《古今笑》三十六卷。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是年春朝,冯梦自刻《古今笑》行世。九月,泰昌改元,《麟经指月》刊行;长至前一日,增补《北宋三遂平妖传》成四十回,由天许斋梓行,同时刻有《古今小说》四十卷。 

天启初年(1621年),冯梦龙前因天许斋遭祝融之灾,其所增补的《三遂平妖传》版毁于火,乃重订旧序而由金阊嘉会堂刻之,改题《新平妖传》;《古今小说》则板归衍庆堂,重加校定,刊误补遗,改题《喻世明言》,作为“三言”之一。后《古今笑》经梅之熉校阅,由书林叶昆池能远居改版行世,易名《古今谭概》。 

天启四年(1624年),冯梦龙所编《警世通言》四十卷,由兼善堂梓行,此为“三言”之二。岁末,社友钱谦益作《新嘉驿壁和袁三小修题会稽女子诗》。“此诗一传,文人争和之。”冯梦龙各和三首,后收入《情史类略》。 

天启五年(1625年),春二月既望,冯梦龙为王骥德《曲律》作序,“题于葑溪之不改乐庵”。九月,所纂《春秋衡库》由叶昆池能远居梓行,楚黄友人李长庚为之序。 

天启六年(1626年),冯梦龙去浙江秀水(即今嘉兴),“坐蒋氏(蒋之翘,字楚椰)三径斋小楼近两月,辑成《智囊》二十七卷”,金坛张明弼、长洲沈去疑为之序。同年九月,又删辑成《太平广记钞》八十卷,李长庚复为之序。 

天启七年(1627年),冯梦龙编有散曲集《太霞新奏》;中秋,所著《醒世恒言》四十卷序刊,此为“三言”之三。 

崇祯元年(1628年),《情史类略》大体编就,但随刻随有“补遗”。 

崇祯二年(1629年),《情史类略》最终编定,内注有与“小说”《醒世恒言》同素材者,说明成书在其后。   

官宦生活

崇祯三年(1630年),冯梦龙成贡生。此后开始了官宦生活。先是入国子监为贡生(见《苏州府志选举》),接着以岁贡为丹徒(今镇江)训导。同年,与当时里居在家乡丹徒的阮大铖同登北固楼甘露寺。冯梦龙在丹徒训导任内,曾劝县令石景云为民落实升科不实之事。在丹徒任内,还编过《四书指月》。 

崇祯七年(1634年)冯梦龙从丹徒训导升任福建寿宁知县。六、七月间,冯梦龙赴任寿宁前,曾到常熟巡按公署向祁彪佳告别,祁彪佳《巡吴省录》说:“总镇许建衡来晤广文,冯梦龙亦以升令进谒”赴任途中“于松陵之舟中”,完成《智囊补》的修订工作。 

崇祯十一年(1638年),冯梦龙在寿宁知县的任期满,即回苏州。 

崇祯十七年(1644年)冬,祁彪佳辞官回山阴,冯梦龙送至松陵,并以“新作”《新列国志》惠赠,同时嘱咐沈白晋,要抓紧出版《词谱》的工作。   

奔走反清

顺治初年(1644年),著《中兴伟略》,记唐王朱聿键监国福州事。在天下动荡的局势中,在清兵南下时,冯梦龙除了对反清积极进行宣传,刊行《中兴伟略》诸书之外,还以七十高龄,亲自奔走反清大业。他是一位爱国者,在崇祯年间任寿宁知县时,曾上疏陈述国家衰败之因。   

清顺治二年(1645年)年春,冯梦龙从苏州至松陵(吴江)与沈自晋告别后,到浙江吴兴(苕溪),杭州(武林)天台(石梁,天姥间)一带进行反清复明活动,时间大概不短,当时正是“烽火须臾狂奔,未有宁跑”的时候。   

清顺治三年(1646年)春,冯梦龙忧愤而死,享年七十三岁。

写作经历

然而他的科举道路却十分坎坷屡试不中,后来在家中著书。因热恋一个叫邵慧卿的歌妓,对苏州的茶坊酒楼下层生活频繁接触这为他熟悉民间文学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他的《桂枝儿》《山歌》民歌集就是在那时创作的。

工作经历

直到崇祯三年(1630年),他五十七岁时,才补为贡生,次年破例授丹徒训导,七年(1634年)升任福建寿宁知县。四年以后回到家乡。

《情史》封面在天下动荡的局势中,在清兵南下时,他除了对反清积极进行宣传,刊行《中兴伟略》诸书之外,还以七十高龄,亲自奔走反清大业。冯梦龙是一位爱国者,在崇祯年间任寿宁知县时,曾上疏陈述国家衰败之因。清顺治三年(1646年)春忧愤而死,一说被清兵所杀。

在思想上,冯梦龙受李卓吾的影响,敢于冲破传统观念。他提出:“世俗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情史》卷一《总评》)强调真挚的情感,反对虚伪的礼教。

在文学上,他重视通俗文学所涵蕴的真挚情感与巨大教化作用。他认为通俗文学为“民间性情之响”,“天地间自然之文”,是真情的流露。在《叙山歌》中,他提出要“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的文学主张,表现了冲破礼教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特质。他重视通俗文学的教化作用,在《古今小说序》中,认为“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通俗小说可以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这些见解对鄙视通俗文学的论调是一个有力的打击。

冯梦龙全集

个人作品

冯梦龙勤于著作,作品总数超过五十种。他六十一岁被任命为福建寿宁县的知县,在任四年,颇有政绩,曾编过当地的方志《寿宁待志》。到明末天下大乱,清兵入关,冯梦龙十分关心国家大事,从南下避兵祸的难民中收集材料,写成了《甲申纪事》、《中兴伟略》两部保存了珍贵历史资料的书。同时,冯梦龙也是通俗文学的全才,在民歌、戏曲、小说都有撰作,如下所述:

著作作品

书名类型
喻世明言短篇小说
醒世恒言短篇小说
警世通言短篇小说
长篇历史演义
两汉志传长篇历史演义
东周列国志长篇历史演义
有夏至传长篇历史演义
盘古至唐虞传长篇历史演义
童痴一弄·挂枝儿民歌类
童痴二弄·山歌民歌类
民歌类
智囊笔记小品类
古今谈概笔记小品类
情史笔记小品类
笑府笔记小品类
燕居笔笔记小品类
双雄记类戏曲类:撰作的传奇
万事足戏曲类:撰作的传奇
酒家佣改订的则有
三会亲风流梦改订的则有
精忠旗改订的则有
新灌园改订的则有
梦磊记改订的则有
双丸记改订的则有
女丈夫改订的则有
洒雪堂改订的则有
杀狗记改订的则有
量江记改订的则有
西楼楚江情改订的则有
三报恩改订的则有
宛转歌(已失传)散曲、诗集、曲谱类
七乐斋稿(已失传)散曲、诗集、曲谱类
太霞新奏散曲、诗集、曲谱类
墨憨斋传奇定本散曲、诗集、曲谱类
最娱情散曲、诗集、曲谱类
王阳明出生靖难录时事类
甲申纪事时事类
中兴实录时事类
中兴伟略时事类
春秋定旨参新应举类
四书指月应举类
春秋别本大全应举类
麟经指月应举类
春秋衡库应举类
寿宁待志其他
折梅笺其他
楚辞句解评林其他
牌经其他
马吊脚其他

《冯梦龙集》卷一经学编(包括属于史部的《纲鉴统一》发凡,因文体相同),反映了冯氏的学识经历;

第二史志编,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

卷三至卷六,分别阐述了冯梦龙对小说、笔记、民歌和戏曲等民间俗文学的见解和主张;

卷七遗诗编大都是即兴之作,表达了他对农民疾苦和妇女遭遇的同情,也有对一些人事的感言;

卷八逸事编是有关他生与、创作的遗闻轶事,是编者搜辑的,内中亦包括他的一些佚文。

另外,卷前辑存有志方志记载、函牍文档、时文题咏等有关冯梦龙生平的原始资料;卷末附录冯梦龙的著述书目和冯梦龙的家庭材料,都是有所用而选录的。每则诗文后都有按语,一是注明出处,二起解题作用,三为介绍交游人物,也算是笺注吧。

家族成员

兄弟哥哥冯梦桂画家
弟弟冯梦熊诗人
情人侯慧卿、冯爱生、白小樊
子孙儿子冯焴字赞明
孙子冯端虚
侄曾孙字方寅,号勉曾

主要成就

三言二拍冯梦龙作为戏曲家,主要活动是更定传奇,修订词谱以及在戏曲创作和表演上提出主张。至于冯梦龙创作的传奇作品,传世的只有《双雄记》和《万事足》两种,虽能守曲律,时出俊语,宜于演出,但所写之事,缺少现实意义。冯梦龙之所以重视更定和修谱工作,在于他看到当时传奇之作,“人翻窠臼,家画葫芦,传奇不奇,散套成套”(《曲律序》)的现象严重。为了纠正这种弊端,使之振兴,于是主张修订词谱,制订曲律,以期“悬完谱以俟当代之真才”(同前)。同时提出“词学三法”,强调调、韵、词三者不应偏废。在冯梦龙看来,一部优秀剧作,应该情真意新,韵严调协,词藻明白,文采斐然,案头场上,两擅其美。冯梦龙正是在这种主张驱使之下,从事传奇更定工作的。冯梦龙更定的作品达数十种之多,现可考者有17种,其中颇有不少名作,如汤显祖的《牡丹亭》《邯郸梦》,袁晋的《西楼记》,李玉的《一捧雪》《人兽关》和《永团圆》《占花魁》,以及《精忠旗》等。在更定过程中,冯梦龙强调关目的真实自然,合乎情理,突出中心,反对枝蔓。更定的《精忠旗》,便是以慷慨大节为主脑,突出岳飞忠君爱国和将士人民对他的爱戴。他还注重人物性格的多侧面刻画,使之生动鲜明。以更好地发挥“传奇之衮钺”的作用。在他更定的《酒家》中,就曾给各种人物以不同的个性特征,“虽妇人女子,胸中好丑,亦自了了”(《酒家序》)。对于音律,见原作落调失韵处,冯梦龙也总是按谱加以修改,以便于演唱。他要更定汤显祖《牡丹亭》的原因,便是认为这部具有无限才情的杰作,只是“案头之书,非当场之谱”(《风流梦小引》),冯梦龙更定的《牡丹亭》,与汤显祖原著的意趣,虽有所差异,但也的确使之便于用昆腔演唱。

《春香闹学》《游园惊梦》《拾画叫画》等著名昆曲剧目,便有采用定本的地方。冯梦龙更定传奇的工作,对于纠正创作脱离舞台的案头化偏向,繁荣明末戏曲,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戏曲表演艺术方面,也有不少精湛之论。他在《双雄记序》中提出,“歌者”必须识别调的宫商,音的清浊,不能“弄声随意”、“唇舌齿喉之无辨”。在更定传奇的眉评中,也时时“提示”演员,何处是“精神结穴”处,戏要做足;何曲演时不宜删略。要求演员应认真领会角色的思想感情,气质风度,以及其所处的艺术环境,演出神情和个性来。这表明冯梦龙在有意地探讨表演艺术的规律,并从理论上作了一些总结。

散曲集《宛转歌》和诗集《七乐斋稿》,均已失传。从残存的数十首作品中可以看出,其散曲多“极摹别恨”之作。他的诗以通俗平易见长,虽不成诗家,但亦有可观之作。如在知县任上写的《催科》,其中便有“带青□早稻,垂白鬻孤孙”之句。正如钟惺所评:“下句更惨。二语出催科吏之口中,亦无可奈何之极矣。”(《明诗归》卷七)

此外,还曾参与校对精刻《水浒全传》,评纂《古今谭概》《太平广记钞》《智囊》《情史》《太霞新奏》等,并有笑话集、政论文等十余种传世,还撰有研究《春秋》的著作《麟经指月》。

明代文学是以小说、戏曲和民间歌曲的繁荣为特色的。小说、戏曲方面,颇有一些大作家,但在小说、戏曲、民间歌曲三方面都作出了杰出贡献的,明代唯冯梦龙一人而已。

三言

《喻世明言》封面“三言”各40篇,共120篇,约三分之一是宋元话本,三分之二是明代拟话本。“三言”中较多地涉及到市民阶层的经济活动,“三言”语言不若话本生动,矛盾冲突也淡化了。

冯梦龙在小说、戏曲、文艺理论上都做出了杰出贡献,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冯梦龙在小说、戏曲、文艺理论上都作出了杰出贡献,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冯梦龙诗集今已不存,而由他编纂的三十种著作得以传世,为中国文化宝库留下了一批不朽的珍宝。其中流传最广且影响最大的是“三言”,即《喻世明言》(初名《全像古今小说》)、《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 

冯梦龙编选的“三言”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成就,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宝库。这三部小说集相继辑成并刊刻于明代天启年间。“三言”中每个短篇小说集各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其中明代拟话本约有七、八十篇。“三言”的内容很复杂,其中较多地涉及到市民阶层的经济活动,表现了小生产者之间的友谊;也有一些宣扬封建伦理纲常、神仙道化的作品;其中表现恋爱婚姻的占很大比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其中最优秀的一篇,也是明代拟话本的代表作。总之,明代拟话本较多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感情意识和道德观念,具有市民文学色彩。它表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艺术上,“三言”比宋元话本有了很大进步。它与宋元话本一样,具有情节曲折的特点,但它的篇幅加长了,主题思想更集中,人情世态的描绘更丰富,内心刻画上也更细腻。但是,“三言”艺术上也有不少缺点。小说中的矛盾冲突一般不如话本的直接尖锐,语言上文言成分增多了,虽然比较洗炼、流畅,但没有话本的鲜明、生动。 

“三言”所收录的作品,有宋元旧篇,也有明代新作和冯梦龙拟作。无论是宋元旧篇,还是明代新作,都程度不等地经过冯梦龙增删和润饰。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市井之民的生活。“三言”即表现了资本主义萌牙时期的新思想,又存留有消极、腐朽、庸俗的旧意识。这种进步和落后交织在一起的现象,正是新兴市民文学的基本特征。在艺术表现方面,“三言”中的那些优秀作品,既重视故事完整,情节曲折和细节丰富,又调动了多种表现手段,刻画人物性格。正如《今古奇观序》中所称:“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可谓钦异拔新,洞心駴目。”这标志着中国短篇白话小说的民族风格和特点已经形成。“三言”是一个时代的文学,它的刊行,不仅使许多宋元旧篇免于湮没,而且推动了短篇白话小说的发展和繁荣,影响深远。 

智囊

《智囊》《古今谈概》《情史》三部书,可谓冯梦龙在“三言”之外的又一个“三部曲”系列的小说类书。《智囊》之旨在“益智”、《古今谈概》之旨在“疗腐”、《情史》之旨在“情教”,均表达了冯梦龙对世事的关心。而《智囊》是其中最具社会政治特色和实用价值的故事集。

他想由此总结“古今成败得失”的原因,其用意不可谓不深远。

内容

《警世通言》封面《智囊》初编于明天启六年(1625),这年冯梦龙已届天命之年,还正在各地以做馆塾先生过活,兼为书商编书以解无米之炊。此时也是奸党魏忠贤在朝中掌权,提督特务机关东厂,大兴冤狱,正红得发紫之际,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冯梦龙编纂这部政治色彩极浓,并且许多篇章直斥阉党掌权之弊的类书,不能不令人对冯氏大智大勇的胆识表示敬佩。以后此书又经冯梦龙增补,重刊时改名《智囊补》,其他刊本也称《智囊全集》《增智囊补》《增广智囊补》等,内容上均同《智囊补》。全书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历代智慧故事1238则,依内容分为十部二十八卷。《上智》《明智》《察智》所收历代政治故事表达了冯氏的政治见解和明察勤政的为官态度;《胆智》《术智》《捷智》编选的是各种治理政务手段的故事;《语智》收辩才善言的故事;《兵智》集各种出奇制胜的军事谋略;《闺智》专辑历代女子的智慧故事;《杂智》收各种黠狡小技以至于种种骗术。冯梦龙在《杂智部总叙》中说:“正智无取于狡,而正智反为狡者困;大智无取于小,而大智或反为小者欺。破其狡,则正者胜矣;识其小,则大者又胜矣。况狡而归之于正,未始非正,小而充之于大,未始不大乎?”点明了这些杂智故事的认识价值。全书既有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大谋略,也有士卒、漂妇、仆奴、僧道、农夫、画工等小人物日常生活中的奇机智。这些故事汇成了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海洋。书中涉及的典籍几乎涵盖了明代以前的全部正史和大量的笔记、野史,使这部关于智慧和计谋的类书还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校勘价值。书中的一千多则故事,多数信而有征,查而有据,真实生动,对我们今天学习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是十分有益的。应当特别提及的是书中专辑《闺智》一部,记叙了许多有才智、有勇谋、有远见卓识的妇女,这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使此书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人民性。

书中各部类之前的总叙、分叙,各篇之后的评语,文中的夹批,均由冯梦龙撰写。这些地方是冯氏政治态度、人生见解、爱憎之情的最集中、最直接的表达,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是研究冯氏思想的第一手材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此书“间系以评语,佻薄殊甚。”这一站在封建正统道德一边的评价是不公平的。不过书中确实有一些迷信观念,对少数民族、农民起义有一些诬蔑之词,这些落后的东西今天并不难识别,这里就不再赘言了。

版本

《智囊》的刻本很多,我们这次校译所用的底本名《增广智囊补》,题为冯梦龙重辑,张明粥、沈几、张我城同阅。虽然是清初的印本,但和其他清刻本相比,此本不避“夷”、“虏”等字,如卷三《薛简肃》中的“虏酋”,他本改作“胡人”或“汗”;同卷《高拱》中的“夷民”、“夷俗”、“夷人”,他本改作“其民”、“民俗”、“民人”,证明此本可能是明末的原刻本或离原刻本很近的翻刻本。

《醒世恒言》封面冯子曰:人有智犹地有水,地无水为焦土,人无智为行尸。智用于人,犹水行于地,地势坳则水满之,人事坳则智满之。周览古今成败得失之林,蔑不由此。何以明之?昔者梁、纣愚而汤、武智;六国愚而秦智;楚愚而汉智;隋愚而唐智;宋愚而元智;元愚而圣祖智。举大则细可见,斯《智囊》所为述也。或难之曰:智莫大于舜,而困于顽嚣;亦莫大于孔,而厄于陈蔡;西邻之子,六艺娴习,怀璞不售,鹑衣彀食,东邻之子,纥字未识,坐享素封,仆从盈百,又安在乎愚失而智得?冯子笑曰:子不见夫凿井者乎?冬裸而夏裘,绳以入,畚以出,其平地获泉者,智也,菲夫土究而石见,则变也。有种世衡者,屑石出泉,润及万家。是故愚人见石,智者见泉,变能穷智,智复不穷于变。使智非舜、孔,方且灰于廪、泥于井、俘于陈若蔡,何暇琴于床而弦于野?子且未知圣人之智之妙用,而又何以窥吾囊?或又曰:舜、孔之事则诚然矣。然而“智囊”者,固大夫错所以膏焚于汉市也,子何取焉?冯子曰:不不!错不死于智,死于愚,方其坐而谈兵,人主动色,迨七国事起,乃欲使天子将而已居守,一为不智,谗兴身灭。虽然,错愚于卫身,而智于筹国,故身死数千年,人犹痛之,列于名臣。(左车右免)斗宵之流,卫身偏智,筹国偏愚,以此较彼,谁妍谁媸?且“智囊”之名,子知其一,未知二也。前乎错,有樗里子焉;后乎错,有鲁匡、支谦、杜预、桓范、王俭焉;其在皇明,杨文襄公并擅此号。数君子者,迹不一轨,亦多有成功竖勋、身荣道泰。子舍其利而惩其害,是犹睹一人之溺,而废舟揖之用,夫亦愈不智矣!或又曰:子之述《智囊》,将令人学智也。智由性生乎,由纸上乎?冯子曰:吾向者固言之:智犹水,然藏于地中者,性;凿而出之者,学。井涧之用,与江河参。吾忧夫人性之锢于土石,而以纸上言为之畚锸,庶于应世有廖尔。或又曰:仆闻“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子之品智,神奸巨猾,或登上乘,鸡鸣狗盗,亦备奇闻,囊且秽矣,何以训世?冯子曰:吾品智非品人也。不唯其人唯其事,不唯其事唯其智,虽好猾盗贼,谁非吾药笼中硝、戟?吾一以为蛛网而推之可渔,一以为蚕茧而推之可室。譬之谷王,众水同归,岂其择流而受!或无以难,遂书其语于篇首。东吴之畸人也。

智囊自叙、智囊补自叙

忆丙寅岁,余坐蒋氏三径斋小楼近两月,辑成《智囊》二十七卷。以请教于海内之明哲,往往滥蒙嘉许,而嗜痴者遂冀余有续刻。余菰芦中老儒尔,目未睹西山之秘籍,耳未闻海外之僻事,安所得匹此者而续之?顾数年以来,闻见所触,苟邻于智,未尝不存诸胸臆,以此补前辑所未备,庶几其可。虽然,岳忠武有言:“运用之妙,在乎一心。”善用之,鸣吠之长可以逃死;不善用之,则马服之书无以救败。故以羊悟马,前刻已庆其繁;执方疗疾,再补尚虞其寡。第余更有说焉。唐太宗喜右军笔意,命书家分临兰亭本,各因其质,勿泥形模,而民间片纸只字,乃至搜括无遗。佛法上乘,不立文字,四十二章,后增添至五千四十八卷而犹未已。故致用虽贵乎神明,往迹何妨乎多识?兹补或亦海内明哲之所不弃,不止塞嗜痂者之请而已也。书成,值余将赴闽中,而社友德仲氏以送余,故同至松陵。德仲先行余《指月》《衡库》诸书,盖嗜痂之尤者,因述是语为叙而之。

吴门冯梦龙题于松陵之舟中

“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作者为明代冯梦龙。又和“二拍(《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合称“三言二拍”。(《喻世明言》初刻时名为《全像古今小说》,后来为了和三言之意,改名为《喻世明言》

冯梦龙的思想非常复杂,充满了矛盾。如果要全面研究冯梦龙思想的来源,至少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以孔子为代表的正统的儒家思想;第二,明中叶以降东南沿海一带市民阶层的思想观念;第三,明代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潮。就冯梦龙与明代哲学思潮的关系而言,对冯梦龙思想影响最大的是李卓吾和王阳明。

《活见鬼》纳入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寓意人生中的鬼其实都是幻影,只有冷静,才能克服这些“鬼”。

轶事典故

为才所误

冯梦龙写了一本介绍打牌技巧的《叶子新斗谱》,一时间当地年轻人趋之若鹜。由于一些人沉溺其中,以致债台高筑,让家长们十分恼火,认定是冯梦龙败坏地方风气。他们愤怒地攻击、声讨冯梦龙,还到官府去告他。冯梦龙苦思冥想该如何摆脱不利处境,终于想到了与他有师生之分的熊廷弼。于是冯梦龙不远千里,去了熊廷弼赋闲后的居住地江夏,上门恳请老师施以援手。熊廷弼却不动声色,只管招待冯梦龙喝茶、吃饭,闲聊间只字不提怎样为他解决纠纷。虽然摸不着头脑,冯梦龙也不敢问,乖乖接受款待。端上来的饭菜异常粗劣,米饭是用没脱尽壳的糙米做的,烩的豆腐糊了,咸鱼又苦又咸。冯梦龙咬牙勉强吃了几口,就放下筷子,声称自己吃饱了。熊廷弼不动声色,只管津津有味地吃饭。饭吃完了,他仍然没有给冯梦龙明确的答复,只是托冯梦龙回去时给他的一个朋友带封信,然后就端出送客的架势。最奇怪的是,临别时他送给冯梦龙的礼物,居然是一个沉甸甸的大冬瓜。

冯梦龙糊里糊涂地告辞出来,走到半路,实在抱不动那个冬瓜了,就偷偷把它撂在了路边。他垂头丧气地上了船,认为自己这回是白跑一趟了。不料到了熊廷弼那位朋友家,递交了书信,那人却对冯梦龙热情款待,尊敬有加,还送他白银。等冯梦龙回到家里,才知道熊廷弼已经给当地县官写了信,为自己说情,所以县官很快就撤销了对他的诉讼。原来熊廷弼从一开始就很同情冯梦龙,但他感到冯梦龙不谙世事,没把心思用到正途,觉得应该让他经受些教训,所以摆出粗茶淡饭,还故意送个大冬瓜来整他,等挫其锐气后,再帮忙解围。可见,即使在爱惜他才华的恩师眼中,冯梦龙也是个为才所误的形象。 

爱情故事

冯梦龙年轻时,曾有过一段“逍遥艳冶场,游戏烟花里”的生活。仅在他著作中留下姓名的青楼女子便有10多人:侯慧卿、冯爱生、白小樊……他一生中的最爱便是苏州名妓侯慧卿。两人性情相投,知心合意,盼望着能够厮守终生。可是冯梦龙家境贫困,根本没有能力为恋人赎身。在无望的守候中,侯慧卿最终被一个商人买去。冯梦龙对于未来幸福生活的期盼从此化为泡影,他写下许多凄凉的诗句,表达了与爱人诀别的痛楚与绝望。在一首诗的序里,冯梦龙这样写道:“年年有端二(农历五月初二),端二无慧卿。去年今日,我们痛苦分别,从今往后连这样悲伤的分别的日子也不可再得!”

曾有记载说冯梦龙失去挚爱后写下了《怨离诗》三十首,总名《郁陶集》。这本集子今已失传,但《怨离诗》保存下来一首:“诗狂酒癖总休论,病里时时昼掩门。最是一生凄绝处,鸳鸯冢家欲招魂。”从中可以看出,冯梦龙失恋后曾大病一场,闭门谢客,一心创作情诗。从此之后他再也不去青楼。 

清官廉吏

除了文学方面的高深造诣,冯梦龙还是位令人敬仰的清官廉吏。明崇祯七年(1634年),已经六十岁的冯梦龙在花甲之年被选派至福建寿宁担任县令。当时的寿宁位置偏远、交通闭塞、经济贫困、文化落后。到任寿宁县令后,他尽最大努力减轻民众负担,解决百姓温饱问题,防止百姓因走投无路而铤而走险,减少案件的发生和简化案件的审理程序,以实现无讼的目的。

在寿宁为官期间,他还消除匪祸虎患,抵御倭寇,禁溺女婴,崇文兴教,充分展现了他爱民、务实、清廉的形象。 

巧对对联

褚人获 《坚瓠壬集》卷四载:冯犹龙(梦龙)先生偶与诸少年会饮,少年自持英俊,傲气凌人,犹龙觉之。掷色,每人请量,俱云不饮。犹龙饮大觥曰:“取全色。”连饮数觥曰:“全色难得,改五子一色。”又饮数觥曰:“诸兄俱不饮,学生已醉,请用饭。”而别。诸少年衔恨,策曰:做就险令二联。俟某作东,犹龙居第三位,出以难之,令要花名、人名、回文。曰:“十姐妹,十姐妹,二八佳人多姐妹,多姐妹,十姐妹。”过盆曰:“佛见笑,佛见笑,二八佳人开口笑,开口笑,佛见笑。”过犹龙,犹龙曰:“月月红,月月红,二八佳人经水通,经水通,月月红。”诸少年为自毙,俱三大觥,收令亦无。犹龙曰:“学生代收之。”曰:“并头莲,并头莲,二八佳人共枕眠,共枕眠,并头莲。”诸少年佩服。

一群纨绔少年掷骰子赌酒行酒令,和冯梦龙较量,无论在技巧的熟练或者酒量的高低以及对于酒令的文化内涵上,均不能和冯大相公相匹敌。准备好了难度很大的酒令想让冯梦龙挨罚,没想到才思敏捷的冯梦龙很快接上,还代为拟作收令,反让群少们受罚。

创作特点

主张

综合冯梦龙的小说创作,他的文学主张主要有下面三点。

第一,冯梦龙在文学上主张“情真”。他重感情,认为情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东西,甚至提出要设立一种“情教”,用它取代其它的宗教。他曾自负的说“子犹诸曲,绝无文采,然有一字过人,曰真”。(《有怀》评),又在《叙山歌》中说山歌“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落实到小说中,他在《警世通言序》中说小说要做到“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在他的有关小说的眉批里,常可看到“叙别致凄婉如真”,“话得真切动人”,“口气逼真”,“真真”等。情真、事真、理真是冯梦龙在各种文学形式中反复提到的,是他追求的总目标,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第二,他虽然不反对文言小说,他的《情史》便收集了很多文言作品,但他更强调文学作品的通俗性,作品通俗易懂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在《古今小说序》中就:

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试令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再欲捉刀,再欲下拜,再欲决脰,再欲捐金;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虽小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噫,不通俗而能之乎?

又在《醒世恒言序》说:“尚理或病于艰深,修词或伤于藻绘,则不足以触里耳,而振恒心”。这里,“文心”指的是文人典雅的作品,“里耳”是闾巷平民的感受,只有通俗的作品,才能得到闾里小民的欣赏。

第三,冯梦龙主张文学有教化作用,而且主张把社会教化的内容和通俗易懂的形式结合起来。他在《警世通言序》中举了里巷小儿听《三国》故事受小说人物影响的例子:

里中儿代庖而创其指,不呼痛,或怪之。曰:“吾顷从玄妙观听《三国志》来,关云长刮骨疗毒,且谈笑自若,我何痛为?”

这个例子生动的说明通俗小说的巨大影响力,确不是被奉为经典的《孝经》、《论语》这类书所能达至的。所以冯梦龙希望借着这些通俗作品去达到教化的目的。“三言”就是他的实践,他解释“三言”的命名:

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者,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醒世恒言序》)

明白的昭示这套书的目的是“导愚”、“适俗”和“习之不厌,传之可久”。

朔源

冯梦龙思想受明代哲学家李卓吾和王阳明影响很大。

据明人许自昌《樗斋漫录》记载:冯梦龙“酷嗜李氏之学,奉为蓍蔡”。并与袁无涯一起增补、整理、刊行李卓吾评点的《水浒传》。在冯梦龙所编纂、评改的《情史》、《智囊》、《古今谭概》、《太平广记钞》等著作中,大量引述了李贽的言论,且大多作了肯定的评价。李贽最为惊世骇俗的思想莫过于对孔子及其六经的蔑视和否定。他说:“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童心说》)被历代统治阶级奉为经典的《论语》《孟子》、六经,决非万世之至论,实“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童心说》)李卓吾坚决反对以孔子的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汉唐宋三代,“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李卓吾以其思想家的胆识,凭借犀利的笔锋,剥掉了孔夫子神圣的外衣,解除了六经、《语》《孟》经典的包装,显露出其庸常的一面。在冯梦龙的著作中,也有对孔子及其六经的嘲讽和否定。他在《广笑府序》中写道:“又笑那孔子这老头儿,你絮叨叨说什么道学文章,也平白地把好些活人都弄死。”提出了孔子道学杀人的主张,其激进程度不亚于李贽。在《太平广记钞》卷二十六《刘献之》条后,冯梦龙有评:“假使往圣不作六经,千载又谁知其少乎?”将六经视为可有可无典籍。李卓吾在《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中,系统阐述他对妇女问题的看法。他说:“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并对历史上有作为的女性,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与李卓吾一样,冯梦龙也肯定妇女的才智,在《智囊》中,专辑《闺智部》一卷,表彰古今才女。《闺智部?贤哲》总评曰:“谚云:‘妇智胜男。’即不胜,亦无不及。”这和李贽的男女见识无长短之别的主张何其相似。

李卓吾的文学观对冯梦龙的影响更大。李贽最根本的文学主张是“童心说”,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童心说》)在李卓吾看来,世上最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真情实感的表露。李贽认为,真正出自“童心”的优秀作品是通俗文学,是戏曲小说。在《童心说》中,他推《西厢记》、《水浒传》为“天下之至文”。冯梦龙认为文学是作家性情的表露,他说:“文之善达性情者,无如诗,三百篇之可以兴人者,唯其发于中情,自然而然故也。”(《太霞新奏序》)冯梦龙所说的“性情”,主要是指情感,他也常用“中情”、“至情”、“真情”。冯梦龙对通俗文学的推崇不亚于李贽。他说:“今虽委世,而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叙山歌》)并亲手搜集、整理了《挂枝儿》《山歌》等民歌集。他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为“宇内四大奇书”。编纂了大量的通俗文学,包括话本经典“三言”。

王阳明是明代首屈一指的大思想家,冯梦龙对其学说推崇备至,他在晚年创作了传记小说《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这样评价阳明心学:“即如讲学一途,从来依经傍注,唯有先生揭良知二字为宗,直扶千圣千贤心印,开后人多少进修之路。……所以国朝道学公论,必以阳明先生为第一。”生活在明中叶的王阳明,亲眼目睹了现实的污浊,并对此痛心疾首,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驱使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去拯救世人,达到天下大治的境地。他说:“仆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则为之戚然痛心,忘身之不肖,而思以救之,亦不自知其量者。”(《传习录》中)王阳明提出“良知说”,希望唤醒人们的良知,改变社会现状。冯梦龙也是一位很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对其丑恶的一面看得更为清楚。他在《醒世恒言叙》中写道:“忠孝为醒,而悖逆为醉;节检为醒,而淫荡为醉;耳和目章、口顺心贞为醒,而即聋从昧,与顽用嚣为醉。”针对世上醉人多、醒者少的现实,冯梦龙要用文学创作来唤醒世人。他说:“天不自醉人醉之,则天不自醒人醒之。以醒天之权与人,而以醒人之权与言。言恒而人恒,人恒而天亦得其恒。万世太平之福,其可量乎!”(《醒世恒言叙》)冯梦龙的醒世思想和王阳明的救世思想是相通的。王阳明用以救世的一剂良药就是“良知说”。“良知”是什么?王阳明作过各种解释。他说:“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成,是故谓之良知。”(《大学问》)“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从兄便是弟,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君便是忠。只是一个良知,一个真诚恻怛。”(《传习录》中)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就是是非善恶之心,孝悌恻隐之心,真诚恻怛之心,忠君爱国之心。实际上是一种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它是先天赋予、不假外求、人人具备的主观存在,“致良知”不过是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保持良知不为私欲遮掩,自觉自愿地履行这些道德规范。冯梦龙用以醒世的思想也主要是封建伦理观念。他说:“六经、《语》《孟》,谭者纷如,归于令人为忠臣、为孝子、为贤牧、为义夫、为节妇、为树德之士、为积善之家,如是而已矣”,“而通俗演义一种,遂足以佐经书史传之穷”,(《警世通言叙》)可以“为六经国史之辅。”(《古今小说叙》)也就是说,小说也能起到六经的作用,可以教人为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甚至比经书的教育作用更显著。与王阳明不同的是,冯梦龙更强调文学的情感作用,而他们所宣扬的基本思想却没有什么不同。

在明代哲学史上,李卓吾和王阳明属于两个不同的思想体系。李卓吾的思想带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反传统精神,是一位激进的思想家。王阳明则是传统儒学的拥护者和继承人,直接因袭从孟子到陆九渊的哲学思想,站在维护明朝统治的立场上,进行新的架构和阐释。如此矛盾对立的两位思想家,为何都能为冯梦龙所接受?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人的思想是非常复杂的,往往具有多重性。恩格斯在评价诗人歌德时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论述,他说:“在他的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这一论断对我们理解冯梦龙是有启发意义的。冯梦龙的思想也存在着矛盾,一方面,他嘲笑孔夫子,贬斥六经;另一方面,他却一直在兢兢业业治经,著有《麟经指月》《春秋衡库》等经学著作。称赞孔圣人“删述六经、表章五教,上接文武周公之派,下开百千万世之绪,此乃帝王以后第一代讲学之祖。”(《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一方面,他肯定卓文君的自择私奔;另一方面,却在《寿宁待志》中为节妇立传,认为其清白胡可没也。这种矛盾现象正是冯梦龙接受尖锐对立的李卓吾和王阳明的思想基础。其次,冯梦龙接受李卓吾和王阳明是有阶段性的。大体上来说,可以冯梦龙崇祯三年中副榜贡生为界。他青年和中年时期,受李卓吾的影响较大,思想比较进步。晚年则受王阳明影响较大,思想趋于保守。冯梦龙的主要小说、戏曲、民歌几乎都是在公元1627以前编纂的,也就是说,冯梦龙作为一位通俗文学大家的地位,在此之前已确立。他的一些进步的政治思想和文学主张也是在此之前形成的。崇祯三年,他中了贡生,做了一任丹徒训导,后来迁升寿宁知县,因为政清廉,博得了循吏的美名。作为朝廷命官,他得为维护其统治服务,文武兼备的王阳明成为他崇拜、效法的对象,接受王阳明便在情理之中。再次,冯梦龙受李卓吾、王阳明的影响程度不同,受“李氏之学”的影响更大。冯梦龙是一位文学家,对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文艺思想和文学创作方面。李卓吾既是一位思想家,又是一位文学批评家,他对小说、戏曲的评点,直接影响冯梦龙的文学活动。李卓吾的思想便受到王阳明的影响,李卓吾自己便说过:“余自幼倔强难化,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不幸年甫四十,为友人李逢阳、徐用检所诱,告我龙溪先生语,示我阳明王先生书,乃知得道真人不死,实与真佛真仙同,虽倔强,不得不信之矣。”(《王阳明先生道学钞》)事实上,李贽的一些精辟见解便受到阳明心学的启发,王阳明说:“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传习录》中)这一观点实际上是李卓吾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先声。李卓吾的“童心说”和王阳明的“良知说”之间显然有理论上的渊源关系,至少在先天赋予、人人具备的真实存在这一点上如此。既然反道学的李卓吾也能从真道学王阳明处得到启发,那么后学冯梦龙能兼采“李氏之学”和阳明心学也就不难理解了。(本文系部分节选自傅承洲《明清文人话本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海外传播

“三言二拍”的国外受传者主要是一些高素质的群体,他们一方面是“三言二拍”的受传者,另一方面又是向西方传播“三言二拍”的传播者。传教士大量译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始于18世纪的法国耶稣会士。1735年,竺赫德(亦译“迪哈尔德”)主编出版了四卷本的《中华帝国全志》(亦称《中国详志》或《中国通志》),书中载有法国耶稣会士殷宏绪法译明“话本”《三言》《二拍》中的《庄子休鼓盆成大道》《怀私怨恨仆告主》《吕女郎还金完骨肉》,“三言”于明末清初传到日本,对日本的通俗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八世纪时,日本的冈田白驹、泽田一斋师徒二人从“三言二拍”和《西湖佳话》中选出部分作品译成日文,编成日本“三言”,即《小说精言》《小说奇言》《小说粹言》。由抱瓮老人选编“三言二拍”而成的《今古奇观》是第一部被介绍到欧洲的中国小说集。1893年,法国巴维尔译的《小说与故事》中,收了《灌园叟晚逢仙女》译本。当时,中国小说流行在欧洲的文坛。德国的著名诗人席勒读了《今古奇观》后惊讶不已,写信给歌德说:“对一个作家而言,……埋头于风行一时的中国小说,可以说是一种恰当的消遣了。”这些权威人士对“三言二拍”的接受与认同对“三言二拍”在国外的传播起着极大的作用。只有他们先认同“三言二拍”,他们才会将“三言二拍”向西方受众传播,而且受众在接收传播时都有自己的选择,受众一般选择那些具有权威性的信息,他们在该国的权威性使西方受众更容易接受他们所传播的“三言二拍”。

人物评价

楹联家陈志岁:“古来多有仕途阻艰而旁发显著于文学者,战国的屈原,唐朝的杜甫,皆属斯品;有明之李贽、冯梦龙辈,质不齿屈杜,阻艰宦进而溢臆文学一也。然李贽、梦龙又有区也,李贽僻言乖为,甘居‘异端’,梦龙深解‘理为情之范’、‘情为理之维’(冯梦龙《情史》卷一《总评》:‘世俗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总在情理上思虑,秉良心行政。”其《冯梦龙纪念馆联》:“理范情维,体己以临民,到今井邮票上的冯梦龙邑称循吏;运乖志困,期身于愈国,稽古李冯是恨人。”(原注:愈国:犹疗国。愈,治好病。李冯:李贽和冯梦龙。)

2015年4月4日我国发行《中国古代文学家(四)》邮票,其中第2枚就是冯梦龙。

纪念邮票

2015年4月4日中国发行《中国古代文学家(四)》邮票,其中第2枚就是冯梦龙。 

冯梦龙村

苏州相城区黄埭镇新巷村为了纪念冯梦龙,2014年11月15日将“新巷村”更名为“冯梦龙村”。

本文发布于:2022-10-26 00:03: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766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冯梦龙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