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工程(技术篇)》是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
序
自序
前言
1 综述
1.1 引言
1.2 工程缘起
1.3 工程目标及预期效益
1.4 工程实施
1.5 枢纽初期运行
2 自然条件与工程特性
2.1 水文与气象
2.2 地质条件
2.3 枢纽布置
2.4 枢纽运行方式
3 施工规划
3.1 分期导流及分阶段施工
3.2 施工总进度
3.3 对外交通运输
3.4 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
3.5 主要施工工厂
3.6 施工总布置
3.7 安全监测
3.8 质量标准
4 施工导流与施工期通航
4.1 导流与通航方案
4.2 一期导流
4.3 二期导流
4.4 三期导流
4.5 施工期通航
5 大坝
5.1 布置与结构
5.2 主要技术问题
5.3 开挖与基础处理
5.4 渗流控制
5.5 混凝土施工
5.6 接缝灌浆
5.7 金属结构与启闭设备
5.8 大坝运行
6 电站厂房
6.1 布置与结构
6.2 主要技术问题研究
6.3 开挖与基础处理
6.4 混凝土施工
6.5 金属结构与启闭设备
6.6 厂房运行
7 船闸
7.1 布置与结构
7.2 主要技术问题
7.3 开挖及支护
7.4 混凝土施工
7.5 金属结构及启闭机设备
7.6 监控系统和辅助设施
7.7 系统联合调试
7.8 船闸运行
8 茅坪溪防护土石坝
8.1 布置与结构
8.2 坝体填筑
8.3 沥青混凝土心墙施工
8.4 监测与运行
9 电站机电设备
9.1 机电设备布置
9.2 水轮发电机组
9.3 厂房辅助系统及设备
9.4 电气设备
9.5 保护、监控和通信系统
9.6 机组启动试验与运行
10 生态与环境保护
10.1 可行性研究与论证阶段环境影响评价主要结论
10.2 生态与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
10.3 生态与环境主要监测项目的初步结果
附录1 升船机
附1.1 布置与结构
……
附录2 地下电站
后记
本文发布于:2022-10-25 19:12: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749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