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小说,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一种小说类型

更新时间:2022-10-25 18:54:07 阅读: 评论:0

历史由来

在80年代中、后期,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不像80年代初那样呈现“粘着”状态,作家、读者对文学成为政治意图和观念裁体的方式,也不再持普遍的赞赏、呼应的态度。与此同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改变人们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纯文学”的“边缘化”趋势也日益明显。在这一情势下,文学观念的反省、调整的步伐加速,作家有可能向“通俗小说”等大众文艺的方面倾斜,但也可能转而更多面向“文学自身”,探索的势头得到加强。从后一方面说,诗歌有明显的“实验”色彩的“第三代诗”。小说则有“寻根小说”、“现代派小说”、“先锋小说”和“新写实小说”的出现。

具体表现

这些探索的趋向,主要表现为借助西方20世纪文学所提供的经验,寻求创作题材和艺术方法上的各种可能性。主题的对于具体现实社会政治问题的超越,艺术上摆脱“写实”方法的拘囿,以追求“本体意味”的形式,和“永恒意味”的生存命题:这在当时成为很有诱惑力的目标。这种“本体化”形态的想像,与他们曾经预期的“世界化文学”的想像是一致的。

对于这些“与西方现代哲学思潮、美学思潮以及现代主义的文学创作密切相关、并且在其直接影响之下的”,“其作品从哲学思潮到艺术形式都有明显的超前性”(注:《旋转的文坛——“现实主义与先锋派文学”研讨会纪要》,《文学评论》1989年第1期。)的小说,当时的批评界曾使用“新潮小说”、“现代派小说”、“实验小说”、“先锋小说”等不同指称。

到了90年代,人们在谈论这些小说潮流时,所使用的概念已经较为一致。“现代派小说”、“先锋小说”和“新写实小说”各自的含义,它们所涵盖的范围,得到了分离。

代表作品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徐星《无题变奏曲》

苏童《我的帝王生活》

余华《古典爱情》

马原《西海的无帆船》

本文发布于:2022-10-25 18:54: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748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实验小说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