邽县地图

更新时间:2022-10-25 07:59:20 阅读: 评论:0

纸地图

出土概况

1986年在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发现了秦汉墓群,出土了400多件文物。其中一号墓出土了7幅战国末期的木板地图,文物价值很高。在5号墓(相当于两汉文、景时期,公元前179年-前141年)中发现纸地图一幅,出土时置于死者胸部,因墓中积水受潮,地图呈不规则碎块,无法复原。其中绘有图线的最大残块,长5.6厘米,宽2.6厘米。出土时呈深黄色,逐渐干燥后,褪变为浅灰间黄色,表面有污点,纸面光滑平整,纸质薄软而有韧性,结构紧密,表面有细纤维渣。纤维排列杂乱,比现代纸厚,碎片边缘起毛,不规整。研究后知其制造过程经过切割、捣舂、制浆、沉淀过滤、挤压整平等工序。制纸原料为大麻,是早期麻纸。纸上用墨线绘有山脉、河流、断崖及道路。绘法与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驻军图》、《区域图》相似。从笔迹看,山、水、断崖用软笔绘成,道路则用硬笔所绘。

研究意义

经对比研究,该墓时代当在秦晚期至西汉初年,故该纸图的产生年代,其下限最迟在西汉初年。放马滩秦汉墓出土的纸质地图,证明西汉初年已有书写用的纸张,而且质量较好,工艺成熟,达到了较高的生产水平。以此推测,纸的出现应能早到战国时期。

重要地位

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地图;

世界上最早的用于书写的纸张实物;

为西汉有纸说提供重要物证。

木板地图

地图概况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党川乡放马滩出土的战国晚期秦木版邽县地图。1986年6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放马滩发现了一处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年的公共墓地,从1 号墓中出土了木版地图。图中所绘是战国晚期秦国邽县(今天水市)的政区范围、地理概况。

版图共 4块,以松木制成。出土时置于棺椁头箱内,保存完好。其中 3块木板两面绘制,1块仅绘1面,共存图 7幅。

第一块,编号86TFM1∶7、8、11,出土时裂为 3块,所以有3个编号,经整理复原为1块,长方形,长26.7厘米,宽18.1厘米,厚 1.1米。表面加工平整,用墨笔两面绘制,基本画满版面。

正面绘有山、水系、沟溪等地形。注明地名 10 处:邽丘、略、中田、广堂、南田、傽、侦、杨里、真里、,用方框为图标,其中“邽丘”最大,其余皆小,表示不同的级别。背面绘有山、水系、沟溪,注明地名7处:广堂、中田、炎成、山格、明溪、故西山、故东谷,并特别用图标指出了关隘的位置,曰“闭”。图中有一处亭形建筑标记,但无名称,表示是一处重要驻地。图下方写有“上”字,提示本图的正读方向。该图方位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以上正背两图,据地形和“广堂”、“中田”两地的重复图线,可拼接为一图。

第二块,编号86TFM1∶9,完整,长方形,长26.6厘米,宽 15 厘米,厚 1.1厘米,仅绘一面,另一面无图。绘有山、水系、沟溪、关隘。注明地名10处:上临、苦谷、燔史谷、燔史关、大松、、松利、大松利、杨谷、相谷,大小关口 5处,并注明了各地之间相距里程和木材分布情况。

第三块,编号86TFM1∶12,完整,长方形,长26.5厘米,宽18.1厘米,厚 1.1厘米,两面绘制。正面绘有山、水系、沟溪、关隘、道路、地形等。注明地名12处:北谷、苦谷、九员、炎谷、上辟磨、下辟磨、虎谷、上临、下临、上杨谷、下杨谷、兴溪;标出木材 5种:倈木、灌木、杨木、榆木、楠木。部分地段标有里程。图中从东至西有两条线,一条弯曲迂回,表示河流形状,另一条则直通至界,表示道路走向。图上右方一条曲线,为东北界线。有些地名与第二块 (编号86TFM1∶9)图相同,但范围稍大,补充了后者的内容和范围。背面是一幅尚未绘成的地形图,仅绘出了山及河流,无注文。

第四块,编号86TFM1∶21,完整,长方形,长26.8厘米,宽16.9厘米,厚 1厘米,两面绘制。正面绘有山、水系、沟溪、关隘,注明地名18处:东庐、韭园、兴溪、下杨、上杨、下临、上临、虎溪、溪、丹溪、西庐、下获思、上获思、下辟磨、上辟磨、九员、苦谷、仑溪。其中上、下获思两地注明有倈木。该图与图四可拼接。背面绘有山、水系,注明地名 9处:苦史、夹比、孟溪、广堂史、夹比铺溪、大祭、大祭相铺豁、中、小。该图与图一可拼接。

以上4块木版上所绘7幅图,除一幅为半成品外,其他 6幅可拼接为一幅完整的邽丘县全图。根据图中所标里程按同出土木尺计算,地图所绘范围东西 312里 (今135公里),南北204里(今88公里),总面积63648平方里(今 11880平方公里),约等于现今之天水市秦城区、北道区及相邻的清水、秦安两县部分地区。图中共见各不相同的地名28处,山名 2处,豁谷 4处,溪名 8处,关隘6 处。全图以邽丘为中心,向四周扩展。以图标所示,地名可分三级,即县级:“邽丘” 1 处;里级:杨里、真里、略、傽、侦、、中田、炎成、广堂、南田 10处;居民点 17 处。县级用大方框标示,里级用小方框标示,居民点无标识。全图以一条东西向河流为中心轴,西始于“故东谷”与“故西山”之间,流经中部的“邽丘”地,东出“丹溪”,南北两翼许多支流汇入主流。考其地理位置,这条河流即渭水流域天水段。

这幅地图的发现对了解秦国邽丘县的行政建置、管辖区域、地形概况、自然资源、交通状况以及与秦廷的关系等重大历史和地理问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是中国早期地图测绘史的重要实据。

研究意义

第一,放马滩地图是当前所见世界上最早的实物地图。根据文献记载和铜器铭文,我国早在西周初期可能已有地图,但一直苦于没有实物证据。放马滩地图的出土,继马王堆地图之后,又将我国现存古地图的历史向前推进了将近一个半世纪,距今已有两千三百余年。更重要的是它填补了先秦战国时代实物地图的空白。世界上最早的古地图是公元二世纪托勒密《地理学》一书中的地图,它比放马滩地图已晚了将近五个世纪。所以,放马滩地图是当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实物地图,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科技史,地图学史,增添了新的篇章。

第二,地图内容丰富,精确度较高,代表战国时代地图学的科学水平。放马滩地图的出土,以实物地图的形式,充分证实了先秦典籍《周礼》,《管子》中关于当时我国地图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记载是完全可信的。而且,放马滩地图所示的地域和政区,又有良好的精确度。

第三,具有较高的制图技术,代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水平。放马滩地图虽然还比较粗糙,不如马王堆地图那么精美细致,但后者继承了以放马滩地图为代表的战国时代的制图艺术,是十分清楚的。马王堆地图采用的一整套制图规则十分先进,这在放马滩地图上已初具规模。而放马滩地图中水系,居民点,道路,地貌以及关隘,庙宇等地理要素的表示方法,不但大都为马王堆地图所继承,而且也成为后世地图之典范,基本符合现代制图思想,极其可贵,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图方法。在制图艺术方面,接合图的应用是其一大创造;而闭合山形曲线的试制成功,更是一大发明,它已具投影概念的意义,近似等高线的性质,相当先进。总之,放马滩地图的绘制特点与历史地位证明,我国先秦时期地图绘制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

本文发布于:2022-10-25 07:59: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707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邽县地图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