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前身
•广西工学院
广西工学院历史图片1958年6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在南宁筹建广西工学院。
1960年11月由广西化工学院、广西水电学院、广西邮电专科学校合并而成,直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管理。
1961年8月学校本科停止招生,1962年7月学校停办。
1982年6月将广西轻工业学院、广西机械工业学院、广西石油化工学院合并恢复建设广西工学院。
1984年5月,除保留广西工学院的牌子外,学校的专业、学生、教职工全部并入广西大学。
当时,柳州市作为中国西南工业重镇和广西工业中心还没有一所高等学校。为此,时任柳州市市长石琪高等领导提出了把广西工学院搬到柳州来的思路。在柳州市政府的请求下,1985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将广西工学院移到柳州市办学,并在广西大学柳州分校和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柳州走读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设机电工程、轻纺工程、建筑工程3个系。
2006年2月,广西工学院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柳州医专历史图片1951年7月11日创办时,校址在今鱼峰区马鞍山脚下,称“广西省第四医士学校”。
1952年更名为“广西柳州医士学校”。
1953—1955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期间,广西省第五医士学校(梧州)、第九医士学校(玉林)、第十医士学校(宜山)和桂林医士学校先后并入学校,期间学校校址从马鞍山西簏迁至柳州市东台路。
1958年,学校升格为专科学校,名为“柳州医学专科学校”。
1962年,学校更名为“广西柳州卫生学校”。
1970年,学校与柳州地区农校、柳州地区师范学校各抽取部分人员和财产合为一体,成立“柳州地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广西科技大学1971年底,柳州地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解散,学校恢复名为“广西柳州卫生学校”。
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更名为“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同时将原柳州地区人民医院、柳州地区卫生学校归属学校管理。
合并建校
2011年9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向教育部申办广西科技大学。
2011年12月27日,广西工学院和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联合申办广西科技大学接受教育部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实地考察。
2012年3月29日,广西工学院与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申报筹建广西科技大学获教育部批准,筹建期限为1年;
2012年9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向教育部申请设立广西科技大学。
2013年4月18日,教育部发文正式批准建立广西科技大学。
2013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
2021年10月26日,入选2020年审核增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设有16个二级学院,1个学部,开设67个本科专业、10个专科专业。
二级学院 | |||
汽车与交通学院 | 生物与 |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 |
电气与 | 计算机学院( | 管理学院 | 理学院 |
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 | 外国语学院 | 财经学院 | 社会科学学院 |
体育学院 |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 国际教育学院 | |
大学 | 公共数理教学部 | 公共文化艺术教学部 | 公共体育教学部 |
我校现有专任教师近1400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636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占总专任教师总数的近50%,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1013人。有八桂学者、优秀专家、八桂名师、教学名师、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第二层次)等省部级高层次人才。同时还有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广西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自治区级教学团队等创新团队;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院士工作室、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等一批科研平台。
教师队伍中有全国模范教师、自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广西八桂名师、博士生导师、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广西卓越学者、广西青年科技奖者等。
广西科技大学有广西高校优秀教学团队6个(高等数学教学团队、电子设计与实践教学团队、西方经济学教学团队、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基础护理学教学团队等)。车辆工程设计、制造及控制技术”团队成为广西高校首批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车辆零部件先进设计与制造创新研究团队”获得自治区级立项建设。
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学科: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土木工程
广西一流学科(培育):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车辆工程、企业管理、生物化工、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结构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应用数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产业经济学
生物化工、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土木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力学、纺织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工程、社会工作、资产评估、艺术、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交通运输、药学等
截至2020年4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教育部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点建设项目3个,自治区优质专业10个,广西高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9个,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6个,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项目7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14门,自治区精品课程21门。
2000年,广西科技大学被教育部批准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近两届获广西教学成果奖34项,其中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工程、车辆工程、土木工程
自治区优质专业与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 ||||
机械工程学院 | 徐武彬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 “十一五”期间首批广西高等学校优质专业(试点,2006) | 2003年区重点专业;国家级第二批特色专业建设点(教高函〔2007〕31号) |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 黄永春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十一五”期间首批广西高等学校优质专业(试点,2006) | |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 张鹏 | 土木工程 | “十一五”期间首批广西高等学校优质专业(试点,2006) | 国家级第三批特色专业建设点(教高函〔2008〕21号)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罗文广 | 自动化 | “十一五”期间首批广西高等学校优质专业(试点,2006) | 国家级第四批特色专业建设点(教高函〔2009〕16号) |
财经学院 | 莫玲娜 | 财务管理 | “十一五”期间首批广西高等学校优质专业(试点,2006) | |
汽车与交通学院 | 廖抒华 | 车辆工程 | “十一五”期间第三批广西高等学校优质专业(2007) |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韩峻峰 | “十一五”期间第三批广西高等学校优质专业(2007) | ||
管理学院 | 卢宁宁 | 工业工程 | “十一五”期间第三批广西高等学校优质专业(2007) | |
医学院 | 护理专业 | “十一五”期间第三批广西高等学校优质专业(2007) | ||
医学院 | “十一五”期间第三批广西高等学校优质专业(2007) |
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 ||
机械原理 | 高中庸 | 桂教高教〔2003〕121号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 韩峻峰 | 桂教高教〔2004〕88号 |
高等数学 | 熊维玲 | 桂教高教〔2006〕117号 |
混凝土结构 | 张鹏 | 桂教高教〔2006〕117号 |
大学英语 | 韦薇 | 桂教高教〔2006〕117号 |
大学物理实验 | 朱基珍 | 桂教高教〔2006〕117号 |
管理学 | 马璐 | 桂教高教〔2007〕111号 |
金属工艺学 | 黄鹤辉 | 桂教高教〔2007〕111号 |
计算机文化基础 | 唐培和 | 桂教高教〔2007〕111号 |
常用护理技术 | 文琼仙 | 桂教高教〔2007〕111号 |
临床基本技能教程 | 冯丽华 | 桂教高教〔2007〕111号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韦廷柒 | 桂党高工宣〔2009〕4号 |
C语言程序设计 | 蔡启先 | 桂教高教〔2008〕133号 |
工程项目管理 | 於永和 | 桂教高教〔2008〕133号 |
常用分析化学实验技术 | 秦子平 | 桂教高教〔2008〕133号 |
微观经济学 | 罗秋兰 | 桂教高教〔2009〕151号 |
有机化学 | 田玉红 | 桂教高教〔2009〕151号 |
病理学 | 杨燕初 | 桂教高教〔2009〕151号 |
管理信息系统 | 陈朝晖 | 桂教高教〔2010〕100号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赵金和 | 桂教思政〔2012〕42号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 | 范晓莲 | 桂教思政〔2012〕42号 |
广西科技大学附属四所三甲综合医院,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柳州市肿瘤医院),广西科技大学附属柳州市人民医院,广西科技大学附属柳州市妇幼保健院。
据2017年10月学校官网资料显示,该校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拥有广西重点实验室2个,参与校企共建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牵头建设广西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拥有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6个(其中包括一个培育点),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培育点1个,柳州市重点实验室4个,柳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重型车辆零部件先进设计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广西重点实验室(1个):广西汽车零部件与整车技术重点实验室
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智能计算与分布式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8个):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车辆强度与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糖资源加工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机械制造系统可靠性控制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预应力及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工业过程智能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智能计算与分布式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广西高校制造系统仿真与企业信息化重点实验室
校企共建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广西铟锑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汽车车身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商用车驾驶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工程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预应力机具工程研究中心
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9个):工程机械零部件研发中心、茧丝绸技术重点实验室、铟锑锡材料开发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预应力技术重点实验室、生物化工重点实验室、广西商用车驾驶室研究中心、柳州市中小企业公共技术促进中心、车辆动力学与新能源重点研发中心、汽车零部件检测服务平台
广西高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广西土方机械协同创新中心、广西蔗糖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校级重点实验室(7个):机电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生物化工重点实验室、车辆NVH与新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管理科学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与发展重点实验室
校级研究所(14个):新能源汽车研究所、汽车工程研究所、战略与决策研究所、高速转子动力学研究所、新材料先进制备技术研究所、发酵工程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结构工程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嵌入式应用与信息系统开发技术研究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用研究所、非线性科学研究所、电子技术研究所、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所
该校还与自治区社科联共建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与柳州市、企业共建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是“广西汽配联盟技术转移会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2008年至2013年5月,该校教师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60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0余项,获专利授权100余项,鉴定成果等其它科研成果17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200余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800余篇;年均科研经费近4000万元。教师研发的50多项科研成果,被广泛用于汽车、机械、建筑、制糖、电子、化工、国防、城市规划等相关行业和单位,实现利税超亿元。与企业联合申报省部级以上科技攻关项目80余项,其中广西千亿元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余项,完成企事业单位委托的课题250余项,涉及汽车、机械、食品、建材、电子信息、新材料能源等6个广西千亿元产业领域。
2013年,该校共获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共21项,获资助经费共110万元,资助的项目数量与经费总额分别是2012年度的2.3倍和2.5倍。
•馆藏资源
截至2013年7月,广西科技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源总量385万册(件),其中,纸质馆藏183万册,电子馆藏202万册。包括中外文纸质图书、期刊、报纸、硕士学位论文以及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光盘、录音带、磁带等,涵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个学科。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广西高校图书馆等图书信息服务机构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有5个电子图书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金图外文电子图书、数图外文电子图书、超星数据库、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11个中文数据库:中文报纸在线阅读系统、广西区域数字图书馆共享平台、全球产品样本数据库(GPD)、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金图国际高校英语学习资源总库·增强版、中国经济信息网、爱迪科森就业培训多媒体数据库。10个外文数据库:IEEE网络电子版期刊、PQDT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库、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Springer电子期刊全文库、Elvier电子期刊全文库(国外站点SDOL)、ACM数据库、EBSCO数据库(ASP+BSP)、EncyclopediaBritannicaOnline《不列颠百科全书》、Emerald回溯库。另外,还有一批自建数据库和信息服务系统: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最新科技和会议信息发布系统、虚拟参考咨询系统、信息素养教育网络系统以及广西科技大学学位论文提交管理系统等。
另外还有医学分馆一个,纸质藏书38万册,现刊700多种,报纸70多种,电子专业期刊11999种。有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医学、文史哲、社科高教3个专辑及“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CDMD)”中的医学类专辑,“维普资讯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所有专辑,“北京金图高校英语资源学习总库”等电子资源。
•学术刊物
《广西科技大学学报》(季刊)是由广西科技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45-1395/T,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6410。主要刊载机械、汽车、交通运输、土木工程、计算机、电子信息与控制、化工轻工、食品、环境科学及数学、物理、化学、工程力学、医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是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PD)、波兰《哥白尼索引》(IC)等数据库的来源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库》(ChinaInfo)系统科技期刊群等。
该校与美国、英国、德国、爱尔兰、日本、越南以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十所高校及学术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交流与合作关系,开放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与企业联合申报和合作包括国家星火计划、火炬计划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多项,与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在人才培养、干部培训、科技服务等方面加强合作。
校徽
1.主体图案的“盾形”是庄重、荣耀、高贵与典雅的象征,同时彰显出刚强、团结、拼搏的精神品格;图案勾勒出正在勤奋读书的“人”的姿态,寓意着学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体现了学校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和师生对知识孜孜追求的热情。校徽
2.图案中心大写字母“G”是“GuangXi”的第一个字母,图形的右半部分是汉字“广”的变形,表示广西科技大学是一所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学;右上角的六边形图案(六边形化学分子结构)突出了作为科技大学科技创新的属性特征和价值追求。
3.图案的下半部是个“U“型,既代表着大学(university)的办学层次,又是”柳江“的象征,表明学校依托柳州办学,坚持校市相融、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
4.外环上方是“广西科技大学”的中文校名,外环下方是“GUANGX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的大写英文。图形整体表现“外圆内方“寓意既积极适应时代发展,主动融入社会,又坚持大学精神操守,保持独立品格。
5.校徽图案以蓝色作为主色调,稳定、沉着,具有蓄势待发的力量,又能体现出工科为主的学科特点。
•校训
求真近道,明德致新
“求真”:就是“求是”,求真相,求真学,求真理。是用务实的态度追求、探究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作为校训,凸显广西科技大学人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态度和严谨治学、治校的作风。同时,这也符合学校一贯的传统学术精神。
“近道”:出自《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意思指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如果我们能够探求到物象的本末、事理的终始,明白它们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就能接近或掌握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发展规律了。在大学里,求知求学是大学人之根本,求知求学就应当追根溯源,探求本真,求得真知,切不能一知半解,不求甚解。因此,“近道”是学校师生应当提倡和推崇的。
“明德”: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意为明其至德,明其根本,明其人格,是为人处世最高的学问准则,为“大学之道”的纲要。作为校训,彰显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完善人格的教育理念,提倡内圣自明的学问准则。
“致新”:致者,达到也。新者,更新,创新。致新之意就是追求和达到更新、更高的境界。作为校训,体现学校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发展,不断推动事业向更高目标前进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建设和自身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果、新成就的期盼与祝愿。
东环校区:广西柳州市东环大道268号 | ||
柳石校区:广西柳州市柳石路257号 | ||
该校建有英语协会、书法协会、网球协会、排球协会、羽毛球协会、反邪教协会、心理学协会、公关协会、吉他协会、武术协会、棋类协会、影视协会、晨光文学社、计算机协会、舞蹈协会、音乐协会、辩论协会、科技协会、软件爱好者协会、形象策划协会、求知创业协会、法律协会邓小平理论协会等学生社团。2010年,该校成立了学生社团联合会。
2012年广西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该校被评为2012年广西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奖,“小星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志愿帮扶计划项目被评为2012年广西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成果二等奖。2012年广西高校优秀大学生社团和优秀大学生社团指导老师评选中,该校大学生舞蹈爱好者协会被评为“2012年广西高校十大明星社团”,该校医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被评为“2012年广西高校优秀大学生社团”;黎平、张发钦、蒋智华、蓝娟、赵俊辉等五名教师被评为“2012年广西高校优秀大学生社团指导老师”。
名单 | ||
陈永南 | 王志军 | 梁英奇 |
截至2014年5月,该校是柳州市命名的“花园式单位”,获得了“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校园文化先进单位”、“自治区级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也是广西唯一连续10年荣获“自治区安全文明校园”的本科院校。
本文发布于:2022-10-25 01:46: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686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