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同村沿着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岐关公路,于浓荫庇护中来到当年 乡绅捐建供行人休憩的缉卿亭,一条静谧幽然的乡村小路将人们引向凤凰山麓深处的会同村。蜿蜒的小路两边,农林、果园、水田相间呈现,水明山青,一片丰饶。空间渐次开阔中,一群群雪白的鸭子在池塘里悠闲地游弋,一大片高大茂密的樟树下,依稀的一段古村墙;踏过一座横卧的石桥,来到会同村口。抬眼望去,2座碉楼、3座祠堂整齐地排列在村前大街上:典型岭南风格的祠堂,清一色的硬山顶,青砖墙,门廊、月台、屋脊上都是精美的石雕装饰;而体量高大的碉楼却挟带着浓烈的西洋风格,无言展现着当年的雄心与视野,使得起伏雄健的村前建筑轮廓交织起中西两种语言,让每个前来探访她的人强烈地感受着这座著名岭南古村中西合璧的独特魅力。
据《香山县志》记载:莫与京(号会同)“爱梨冈山水之胜景”于 “雍正壬子”(即1732年)出资“购得其地”,然后让原来与他同村的鲍、谭两姓乡人一起都迁居于此,而有些人家不能负担“版筑之费” ,他又“罄其资助之。乡人感其高义,因以号名村曰会同。
19世纪中叶清政府开放洋务后,会同村民纷纷赴港澳、海外谋生。从1870年到1931年,会同村人莫仕扬、莫藻泉、莫干生祖孙三代,相继为英国在香港的最大商业机构太古洋行担当买办,前后长达61年。他们为太古洋行的船运业、制糖业、船舶工业、保险业和进出口贸易等产业积聚了雄厚的财富,同时也将1000多位族人乡亲带出乡门,造就了一支懂得西方经营之道的管理队伍,并由此而在香港、广州、上海、福建等地创办了一大批新兴的民族工商企业,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清同治至光绪年间,由当时的海外富裕宗亲投资,会同村在统一规划下重建。主要建筑包括2座碉楼、3座祠堂和40多座民居。
中西合璧的会同村选址隐幽,先抑后扬的空间引导暗合中国传统的诗意追求。坐东向西的方位,东高西低的走向,山环水绕的环境,符合中国传统村落风水勘舆理念。村落布局上吸收了西方现代村镇规划的先进理念,格局严整。最为罕见的是虽然历经170年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的跌宕起伏,会同村至今仍然保存完整古村的独特风貌,蕴含着丰富而珍贵的建筑历史遗存和人文历史信息。
会同村的核心结构俗称 “”。其“三街”为:村内沿荷花塘由北向南的“下横街”、与之平行依山势渐高的“中横街”和“上横街”。“八巷”为八条东西向的石街小巷。“八巷”自下而上顺山势连接三条主街,“三街八巷”互相垂直交错,构成方正规矩的“棋盘式”空间组织架构。
而其单体民居设计中更是巧妙地运用了现代模数制设计手法,以传统民居正房加前院为核心,以增加左右书房和前后院落为变数,演变出满足各种家庭人口、代际增加和长幼尊卑次序的住宅,使整个村落风貌即统一又有变化,极富韵律感。
会同村的祠堂、民居建筑质量上乘,多采用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梁架体系,抬梁、山墙承重混合使用,而在外檐处雕刻石柱代替木柱以避风雨潮气为当地特色,石梁托、雀替、牛腿的透空雕刻工艺非常高超,100多年来未失风采。
这座中西合璧的园林式禅院,名叫栖霞仙馆。由莫仕扬的嫡孙莫咏如于20世纪10年代为纪念他的妻子建造,也是这位成功买办消暑度假、交朋结友的乡间会所。它使会同村在1922年成为香山县第一个用上电和放映电影的村子,因为热心桑梓的莫咏如不仅把栖霞仙馆向乡人开放,使栖霞仙馆成为会同村具有半开放性质的花园,还从香港购回了柴油发电机安放在栖霞仙馆为整个会同村供电,甚至每隔数月就特意从香港请来电影队在栖霞仙馆为乡人放映卓别林的电影。
栖霞仙馆的主体建筑是这座兼有中式碉楼的瞭望、守护、御敌功能和西式门楼的门卫功能的门楼,和这座仿照上海太古洋行建造的斋堂,在古树异木生机盎然的庭院内,还建有重檐攒尖顶的中国式六角亭,正方形基底的日本式歇山顶茅亭及印度式的啖荔亭,呈现了多元建筑文化混合、杂处的风格、意境,更平添了会同村的传奇色彩。
会同村的聚落选址和村落规划,凝结人们崇尚自然的居住观念。其栖霞仙馆、碉楼、祠堂及村里格局齐整的清代民居,形成风貌完整的古建筑群,展示出近代岭南建筑风貌特色。其院落式的民居布局,祠堂的重点雕饰和碉楼、闸门的运用,展现了近代香山地区居住文化特征。作为珠海迄今保存最完整的的近代村庄,会同村不仅是以莫氏家族为代表的买办文化的物化缩影,也是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结合兼容在村镇建设中的典例,它凝聚着百余年来香山地区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信息,是岭南近代史的活标本,会同村核心区现存历史建筑7897平方米。
长期以来,珠海市各界高度重视保护会同古村的历史文化资源,2004年至2005年,珠海市在编制《唐家湾新城分区规划》等城市规划的同时,又邀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共同编制了《唐家湾历史文化名镇概念规划》和《唐家湾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其中对会同古村都做了专题研究。
爱国爱乡,薪火相传,古今相衔,生生不息,与时俱进,再创辉煌。这座近代岭南传奇村落将在新时代焕发更耀目的新光芒。
经过一百多年的沧桑巨变,如今没落的会同村依然坚守着昔日的辉煌。明末清初,在珠海这样一个不起眼的的村落,对于那些极具眼光的会同村村民来说,去香港甚至国外淘金成为当时最时髦的工种。他们的确实现了他们的梦想,在珠海会同村建起了当时最为风光的建筑群,在那些大理石堆砌起来的整齐的住宅群里,他们享受了珠海最早的电灯以及贵族般的待遇。如今依然坚固的宅舍成为历史的见证,虽然它日渐萎缩,但近日被香洲区评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足以表明今人对他们的尊敬。
疑似世外桃源
6月13日,早上还是瓢泼大雨,但中午天却突然放晴,天公作美,我与同事一同踏上去会同村探幽的旅程。刚走进这个村子,同事刹时感慨:世外桃源啊!这是一处真正原生态的村落,村里古树婆娑,古树掩影下的房屋几乎全是古色生香的清代民居,虽然偶尔也会冒出几顶白色的当代建筑物,但这里的花草树木都保存得十分完好,而首先映入眼帘的村口炮楼成为标志性建筑,在蓝天白云下显得古朴庄重。会同村的正街长约100米,街面一侧是当代建筑物,与另一侧的老宅形成鲜明对比。相比那些经历了一百多年历史规划整齐的老宅,这些当代的建筑物则稍显单薄。从外观上看这些古建筑建非常考究,说“雕栏玉砌”是一点也不过份,屋檐、门楣、窗格上精美的装饰图案及雕花触目皆是,古雅之气扑面而来。
阅尽世间沧桑
随便钻进一处老宅,里边的情况却让人颇为失望。不仅杂草丛生,散发出呛人的霉味,而且大多空空当当,有些甚至堆砌着无用的杂物,显得零乱不堪。可以想象,昔日住宅里精致的布局以及饰物早已被洗劫一空,留下了难以弥补的伤痛。但如果你了解了它的历史,你就大可不必为此忧伤。据悉,这个村里当时住有60多户人家,作为青壮年的男丁们早已到港澳等经济发达的地方赚钱去了,而留下的大多是妇女儿童在这里独守家园。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里的男丁越来越少,留守村子的也都老弱病残,虽然建筑依然是这些建筑,但早已物是人非。而那些漂洋过海的爷们也随着村子的人气衰减就很少再返回这个村落……据会同村村民介绍,目前在这些老宅里边依然住着20来户人家,而住宅均是经过改良的。虽然有些老宅常年无人居住,破败不堪,一些甚至变成了当地村民的加工厂,但随着首次被批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会同村一定会变得干净整洁,为后人留下更为珍贵的记忆。
地址:香洲区金鼎镇
乘坐10路3路65路66路67路68路70路71路K2路 到金鼎市场 下车步行 175米
乘坐10路3路65路66路68路70路 到下栅 下车步行 460米
乘坐10路3路65路66路67路68路70路71路 到金鼎医院 下车步行 577米
乘坐10路66路68路K2路 到金鼎 下车步行 812米
前面一条塘,
二闸围一乡;
一间祠堂三塔上,
左边文阁似牌坊,
右边瓦瑶真排场;
花儿果子喷鼻香,
人人行过都旺相,
真系会同村仔好村场。
这是一首称赞会同村的当地民谣。循透着自豪而朴实的歌谣,我们一起探访会同村。
2015年,该村户籍人口133人,其中男性62人,女性71人。非户籍外来人口约50人。村民为汉族,属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50人,主要分布在美国和马来西亚。
本文发布于:2022-10-25 00:57: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684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