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书写了9813个字的楷书字库,共560幅,每幅尺寸2.6mX0.72m,每字约0.3m。
历时7年由内蒙古政府出资,人民美术出版社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秦国仁楷书艺术大字典》上、中、下三册。该书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为秦国仁出版的图书写了序言。
至今,出版图书共45种,印刷发行共53.9万册。
2018年
秦国仁书法纯金版骨质瓷再次参加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宣部部长黄坤明称赞此盘并提出宝贵意见,中央电视台CCTV-3做了报道。
2017年
秦国仁书法纯金版骨质瓷作为内蒙古展团参展作品参加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央电视台CCTV-3做了报道。
2016年
经多方研发,秦国仁书法纯金骨质瓷瓷盘问世,得到时任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首肯,为中国书法艺术多元化走向世界增添了色彩。
2015年
主编《秦国仁楷书大字典》及32本书法字帖;
书写书法版《弟子规》,首印5万册向学生免费赠送;
书法版《弟子规》多次改版印刷15万册,再次向社会各界免费赠送;
中共中央宣传部《党建》网刊登了秦国仁书写的书法版“三严三实”三字经(《现代新三字经》)。同时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免费向社会发放1O万册;
2014年
1月,秦国仁的书写《辞海》单字最多的书写作品(累计),字数:22314个;
12月,作品《毛泽东十六字令》被人民大会堂收藏;
2013年
参加青少年网络春晚,展示秦国仁楷书总长2400米,宽0.70米部分《新华字典》内容;
3月,在三亚湾大酒店将拍卖作品所得四十万元现金捐赠给慈善机构;
6月11日,书法作品伴飞神十,圆梦天宫;
秦国仁完成楷书《辞海》索引总厂3700米,宽0.70米,每字32平方厘米,共22314个字;
2012年
8月19日“老子道德经”册页在北京中投嘉艺泰州首届艺术精品拍卖会上以105万元(含佣金)成交;
2011年
著名书法家秦国仁先生在中国优秀艺术家排行榜500名最具收藏与关注的艺术家中名列第9位;
6月15日至28日,由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支持,文化厅主办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展览馆举办热烈庆祝建党九十周年问墨秦国仁书法巡回展;
7月25日至8月15日,在鄂尔多斯东胜区松龄苑举办热烈庆祝建党九十周年问墨秦国仁书法巡回展;
9月6日至16日,在乌海市文体中心隆重举行烈庆祝建党九十周年问墨秦国仁书法巡回展;
2010年
5月,由中国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秦国仁书法集》;
入选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发行《“和谐颂·艺术与和平”书画作品集萃》,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开馆日向世界各国贵宾馈赠,是为中国书画艺术走向世界的一个展示和宣传;
12月,由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了其书写的杜甫诗望岳作品,成交价RMB:9,5000;
2009年
11月,收入雅昌艺术网“秦国仁官方网站”;
12月,在中国美术馆二号厅举办《问墨·秦国仁书法展》,其作品《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对联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此次展览成为继2002年至2009年七年中最优秀的展览;
12月6日,中央电视台CCTV-1新闻联播中报道展览过程;
2008年
3月,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发行《秦国仁书法集》,此集是荣宝斋出版社为内蒙古书法界首位书法家出版发行,编者评论为:秦国仁先生书法古意浓浓,笔力遒劲,洒脱超逸,具有创新启后之势,书作追求骨丰肉润,妍美通灵之韵,得南帖北碑之艺术真味,形成自家书风。为我出版社近些年所少见之作,今出此集,以享同好;
2006年
荣获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名人称号;
1988年
拜于恩师杨鲁安先生门下,后广为游历,先后得到当代著名书法大家沈鹏、欧阳中石、王镛等先生亲点,并得到诸位前辈的题字鼓励;
书法是一种学习成果,是学习某家某派的心得。书法可以与古代诗词章赋相联系,也可书写自己的文作。
因此,书法的本质往往掩饰在书法的定义之中。
书法是一杯酒,它所引发的热情,是心语,还是看到风景的感动?是一种看到古碑古帖的启示,还是心灵的冥想?
我和国仁认识多年,他的书法始终在回答这个问题。
在我的印象中,他对任何事情都有一种执著不懈的精神,因此他这些年的书法研究和探索不断取得新成果,尤其在人到中年,还属于中年偏年轻的这样一个时段就有了充实的积累,这是难能可贵的。
他的书法有三个方面特别值得我们肯定,一是他在书法的传统研究上下了巨大的心力。他的楷书源于他对楷书之前的书体所作的深入研究,尤其是他从甲骨文、金文入手,把自己的“书海问道”推到了中华文明的源头、初始。
文字是文明的载体,书法艺术更是中国文化的结晶。书法作为一种视觉形态特别是中国的艺术形态,它形成的因素是什么?它如何去寻找生成的支持,或生成的可能性?作为书家,与其让人们看到成果,不如展示研究和探索的过程,或者说创作的维度,即展示成果不如展示成因。秦国仁从书法的远古历史开始精研,他特别注重研究书体的变化,这是难能可贵的!因此他的楷书敢写各种字,表现不同的内容,就是因为他有一个这样深入研究的过程和积累。
第二,秦国仁难能可贵的另一点是一直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书写的都是中国经典的名篇佳句,包括《三字经》《楚辞》等。尤其是他从《辞海》入手把中国文字书写了一遍,这在当代书坛上我还没有听到第二个例子。他能够这样自觉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明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敬重,更表现出他用自己的书法艺术向社会广泛传播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风采的意愿。在我们今天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秦国仁这样坚持不懈的践行,这种精神,特别值得肯定。
第三个方面,秦国仁不但是一位执著虔诚的书法家,耕耘多年、临池不懈,而且特别重视文化推广。他努力通过不同的方式使自己的书法艺术更多地向社会传播,特别是在内蒙古地区,他做了很多文化传播工作,也在书坛尝试通过文创产品来推广书法艺术。在今天需要加强社会美育,需要让公众更多地体认、品鉴、欣赏中国书法艺术的这个时期,秦国仁所作的这些尝试,都是可贵的。为此,他也付出很多不容易的探索。在文化的传播需要社会有更多的投入和理解的情况下,秦国仁的努力,对更好地拓宽社会美育的渠道也是十分有价值的。
要对书法有理想。书法的可能性在当今是可以展开的,也可以多维地展开。书法的传统十分深厚,书法的法则、法规又是很严谨的,这些给当代书法创造、创新带来了压力。当代书法要在动力和压力的两重性中发展,就既要寻求传统支持,也要借助书家的创新。
当今书法已从专业走向大众,这为书法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要通过专业研究开展更多角度的欣赏,要对大众提出的有关书法的疑问展开交流和探讨,这样才能给中国书法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如果都看好看的、似曾相见的书风,那么中国书法的发展就会变得缓慢。
内蒙古自治区各民族守望相助、团结奋进,民族团结和文化建设成绩引人瞩目,这些,是秦国仁守正创新、不懈探索所取得的成果的基石。新书《三字经》的出版发行,就是秦国仁书法艺术新的总结和回报。希望在内蒙古文化的滋养下,秦国仁能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范迪安
2020年12月13日
结识国仁贤弟,屈指二十多个春秋,按年龄,我与他应是忘年之交。他成年在呼和浩特市入道兄杨鲁安门墙。初见国仁时,他受师意正在临摹《宣示表》与魏元略墓志。他集藏了大量乃师墨迹,如此长年累月寒暑不辍的耳濡目染,铺垫了他青云得路的基石。这也是一条乃师冷落之后的复苏之路,是他进履有途、踏破铁鞋有觅问道的可觅之处。就此而论,国仁是幸运的。
鲁安道兄是师承有序的金石鉴藏家与书法家。他承继了王襄,方若雨、吴玉如诸家衣钵,平生网罗三代、浸淫两京,举凡甲骨砖瓦陶文、泉币、玺印、传拓金石善本,信是鉴藏精到,且书法金文作品与晚年的策刻治印俱是自成一格、超凡脱俗。国仁在如是氛围中熏陶揣摩,实有见多识广、眼高手不低的得天独厚的治艺优势,反馈到书法实践,是能够宽博而趋简约,更是绘事后素的厚积薄发之结晶。
欣赏国仁书法,于“法无宝法”的准则下,会有一种体认的理性升华。中国诸多门类的艺术分科,不构时空之衍生变通而冠以“法”者,唯书是从,别无他类。从佛教中佛、法、僧三宝之“法”可以看出“法”之严肃规整性、至高无上尊严性。书法之法体应时而变,笔法千古不易,这似乎是金科玉律,其中的尺度分寸把握也是因时因人而易的。秦汉已有书体的定制,后来出现了以楷入草、以草书楷的变通,直至清代有赵之谦以隶法书篆,以魏法辅豪写隶,以致用称魏笔意书行书的奇峤的作为,极大地开发了笔法嫁接的多变性思维,为书体的衍生添些奇葩,如此说来似乎是削弱“法”之定势!
或曰:“法之在何处?答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丹漆石文、白玉石雕、宝珠石稀的自然观,是华质有余者,不务稀也'的质朴表象。一支笔雄,点画分布,白底黑字--书之为法较之其他艺术,形式可谓是简之又简,简到不能再简的“心画”.....字宙万象,呼风唤雨,排山倒海,浅吟低唱等喜怒哀乐尽在不言中,如音乐般地以通感与移情引起人们的心灵共鸣。一位有成就的书法艺术家,应该是“身在三界外,神游五行中的精神贵族:当身处摩崖臼斗大书群中,或竹筒式木牍之中,或六朝经僧的写经卷帙中,或安阳出土的甲骨片坑旁,都能感受到从没有过的心灵震撼。
用以上的观念衡量国仁书作,其笔画指归当属金文的斩钉截铁纯正笔法。他弱化了提、顿、转,代之以铁高银钩,穿透力极强。他综合汉魏走进书法,出来时化无迹如同进了“桃花源”,有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境界。他与狂、怪、丑、陋拉开了距离,更割除了“朝握管,夕成家的急功近利者之流弊。
书为“心画”,书如其人,书风不能强求,连同“书境生发,俱是学养积淀与生活磨砺的期然而至,其中容不得造作与虚伪,在此前提下才能说得上个性张扬。中国地幅广阔,是多民族国家,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现代科学技术飞速扩大了物质文明的交流时空,极大地缩小了极限距离,也增强了文化交融,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优化组合,其问的接受、消解、融合过程最后充实了地域或民族文化。书法艺术的特殊性,首先在于文字同语言的共识性。二者以“通感而非同化的形式进行交融,必然会在美学发展中孕育出更新的美惑形式。基于此,品味国仁“书风”与“书境便别有一番风味。他背靠大青山,全身心地拥抱大港忽而变作雄跟高空的雄鹰匆而变作荐原上的骏马。他一反温文尔雅的书券气,规规钜钜的庙堂体 而是吞吐大荒地靠近“居延汉简”的本士书风专从鸭螺江边的《好大王》摩崖碑剂与符来《广武将军碑》中过消息争座位。他反曲中求直,希求直中求曲又反实中求虚,求虚中求实,促成他刚毅、恣肆、拙朴的书风。因之品味他的书作如聆听蒙古民族长调,伴随着马头琴悠扬低沉的音韵,在草原上高亢低吟。他的书法笔画走向与结体,或如大西北乐韵声律高亢悠长,或如江南丝竹清越婉转、恬淡,是两极的。他的书境寓动于静如手端银碗敬天谢地然后豁然地一饮而尽,豪情酣畅言状一表,向扬春三月江面雅集,曲水流筋的浅酌慢吟说再见。
国仁书作是现代文明的“返粗”是西北风的一个游涡。它将与红山文化的玉雕非洲黑人木雕声色锋锵地同台共舞。品味国仁之书作,体味那似醉如醒的朦胧之美,那漂荡在草原上的漫瀚调--信天游高腔。
天津市书协顾问 天津文史馆馆员 华非
——执着的书法探索者秦国仁
书法,是中华文化中最悠久最玄奥、最深邃的那一部分。许多时候,要理解这门艺术,除专业的知识与技法外,还需要诸多书法以外元素的辅助如文化思想观念,甚至还包括社会、政治与经济的状况。因为书法的本质或秘密往往隐藏于这些东西之中。
秦国仁便是这样一位常常站在书法以外的角度看待并理解书法的艺术实践者。
“在学习古人书法时,如果我们不了解其生活思想及历史背景,只是对他们展现出来的简单符号照样描葫,那么便很难进入字外临字”的精神境界。”(秦国仁《观河听海声》)正因有此认识,从事书法实践许多年的秦国仁,一直有种紧迫感:由于我们在“仅在外形上打磨抛光,只是变革了外在的形式......以致一部分书家在深追古人的路上迷失了自我,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把自己'拴’在古人身上”。于是他在实践的基础上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不去忠实地效仿前人的一招一式,一家一法,而是将这些元素拿来,为我所用。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不在“成千上万的古书碑帖中蜂拥地赶潮”。
纵观秦国仁的书法作品,大致可分三种类型:行书行楷碑意样式。
行书,这是当今书法实践者最喜爱的一种书体。究其缘由,不外乎三种。首先,创作时轻松自由,不必像创作篆书、隶书或楷书那样正经八百,即使情绪产生波动或受到外界干扰也能完成。其次,无论用笔还是结构,它都是各种书体中最易书写的一种。尽管历史上某些书法家创制出了一些异于常态的笔法和结构,但总体而言,它最易上手。第三,观者最易接受。此与前两种原因紧密相关,即用笔与结字的通俗,书写时的自由轻松。极易将观者引入一个宽松偷悦的状态或境界中。现今人们面临超高压力,而行书给人的那种随意轻松的感觉正可以缓解这种压力。所以,当下行书大行其道合乎情理。
秦国仁将“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生活的那个年代前后的几种最具代表性的书法风格或形式加以综合,形成了自己的体势。今天,你若在他的行书中看到犀利的笔锋错落的造型摆动的章法,那便是他融合了汉魏晋、唐时期的不甚规范的明显带有民间韵味的简牍、写经、魏碑等元素的结果。这种综合,一方面使得秦国仁的书法赢得了“自我”,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艺术“新创”的某种方式与效果特别是由之带来的视觉张力。
行楷。如果说在秦国仁的行书中,以古代文人士大夫为创造主体的经典书风的痕迹相对不易看到的话,那么在他的行楷中,这种痕迹便突显出来。面对这样的作品,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颜体。一千余年前中唐的刚烈文人--颜真卿创立的楷书,早就不仅仅是一种书法样式或风格,更是一种精神或人格风范的象征。秦国仁大约受此种风范感染,尽管不眉于在古人的身后亦步亦趋,但对于颜真卿创立的某些用笔结字法则,他更多的是认同。于是我们在他的笔下看到的不再是方折杀伐左冲右突,而是圆融饱满、端庄匀整。从技法上讲,这是他将用笔的侧锋转为中锋、结构的俯仰错落转为平正匀称的结果,但是他的感染与认同还在,只不过更多地隐藏于笔底而不是浮于表面。
魏碑或者说融合了北碑意味的自由书体大约是最具泰国仁个性的书法样式。他在创作此种样式的作品时,最富情绪,最为自由。可以说,秦国仁对艺术与创新的理解,对书法这门古老艺术的把握和挚爱都倾注其中。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此类样式最为普遍。
魏碑是产生在距今一千五百年左右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地区的一种特殊书体,与当时流传于南方贵族阶层的那种典雅、和畅的书体最大的不同是其相当数量的“作品形式简约制作粗率书风刚狠结构异常。这些作品在当时虽是非刻意之作,是特定物质和文化条件下的产物,但其质朴的造型自由的民问情趣以及笔意问那份原始的张力,打动了数不胜数的文化人和艺术家,甚至是清代的那些原本只钟情于书斋、徜徉于书本的文人雅士乃至老学究。对于一些现代人而言,其更是一部部关于“个性”与“创造”的“教科书”。
一如秦国仁其他风格的书法作品,在碎意样式的作品中,我们仍然看不到明显的取法或效仿对象--无论墓志还是造像,我们都无法寻见他笔底的“异想天开是从哪一块(具体的)断碑残碣获得的启发,但上下打量,他又的的确确走的是“碑学”一路:用笔硬直、刚狠,并不时流露隶意;结构聚散反差明显,注重变形夸张......秦国仁还不止于此,除了魏碑,他又将诸如《好大王碑》广武将军碑》等魏晋时期书风拙朴的碑版或摩崖石刻的一些元素融入其中对比反差、失衡等手段来强化作品的效果,达到出人意料之目的。
现代美学(如俊国的形式主义美学)曾有一个“陌生化原则,即指艺术家应该善于利用现存的或创新的手段,为作品制造一种新查的形式效果,从而使创作不再是“轻车熟路”,作品也不再“似曾相识”,一切被“陌生化”,给观者带来一种“新异”的刺激,由此激发出一种新的审美欲望或冲动。因此,那些看上去并不通俗,甚至较为怪异的艺术形式或样式,有时候,比通俗的形态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任何的阐释与实际的创作相比,都是苍白的。比如秦国仁,欣赏他的作品在许多地方之所以让我们感到有着某种无法言说的困难,是因为他较少地关注并遵循既有的(由前人传承下来的)程式、法则或规定,更多的是他个人的理解。所以,我们在他的作品中很少看到传统的东西及其对运笔结字的规定,更多的是他对锦条与空间的查思异想。无疑他是在用一种第墨的手段拆解着那个固有的精致的稳固得无可想急的书法大厦:与此同时,他又在努力新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有些异样,有些粗率,有些失衡,有些动荡,但这一切却是他长久以来苦苦追寻的。
秦国仁,内蒙古人氏。在过去的数十年间,他废寝忘食、殚精竭虑地醉心于书法。书法的墨线虽是从他的笔底书出,但却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为了更好地抒写心中的这份珍爱与虔诚,他不仅向古代的碑帖向千百年前的先人学习,还踏遍神州,寻访名师,聆听教诲。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潜心实践中,他渐渐心手相应,心绪亦源源不断地从毫端流淌而出。不求精致,不求华美,只凭一份拙朴、一份率真便将一个北方汉子的毫情与垫爱挥洒而就。或许,他还有遗憾,还有种种书不达意的困感,但书法是他显现自我,表达自己对人生、社会、自然看法的最为理想的手段和工具。他因此而忧、因此而乐,他的生命也因此而充实、而丰富、而强健.....
马啸于中国国家画院
——漫议秦国仁其人其书
与秦国仁认识的机缘,是几年前与天津电视台文艺部合作拍摄《甲骨学在天津》专题片时,来呼和浩特对天津籍甲骨收藏名家杨鲁安先生的采访,他参加了对我们一行的接待工作。经过杨鲁安先生的介绍,我们知道了秦国仁不仅是杨鲁安的学生,也是其义子。
非常有趣的是他的文化公司竟然叫内蒙古先泰文化艺术装潢有限公司”。这样的命我想脸了他本人姓奉,有边祖先历史的含义之外,我怕也与他的艺术师承有关。他的老师杨鲁安是文物收藏大家,书法策刻名家,深受乃师天津著名学者王襄、陈邦怀等人的影响,收藏甲骨、铜器,也长期致力于先秦金石文字的研究。而国仁又受杨鲁安的影响,颠有恋于先泰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发展。恰巧我本人的学术研究方向就是先秦历史文化,而且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颇为喜好,所以我与他被此很有好感。我想这也是我们能销进一步交往成为朋友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在荣宝出版节法集(据称这是内蒙古地区第一本在荣宝音出版的书法集)在北京筹办展览总是打电话征求我的意见和建议,或者让我给他在文字上把把关,过过目等。几年来,鱼雁穿梭,候问不断此信任、敬重,顺其自然地我们成了好朋友。2007年10月12日杨鲁先生八十华诞庆寿时,我还通过国仁兄转呈了一副寿联--“秋朝钓渭,西冷印玺堪增福寿待来移山北国全石自继祥安”(杨鲁安先生原名晚增)表法了我对杨先生健康长券的惠心祝福。
得诸大家真传:用情书富印藏,四绝艺坛被众弟子余泽。”(王方陈吴分别指杨鲁安的四位老师:王襄、方药用、陈邦怀,吴玉如)后来我通过别的果道了解到,在杨鲁安先生病重住院直至病危去世的这我时问里国仁兄帮忙做了很多事情。我听到这些,委常感动。他的善良,他的尊师,他的肯于付出,无疑都增加了他的人格力量。
子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这是孔子闻述的做人与为艺的关系和原期。这一经典语录历来被从事艺术创作之人置诸康右奉为箴言。国仁兄可调名实相符,能态进据德依仁游艺,从而将能臻于德艺发馨。
经常耳提面合,愤启发传身教领尽浑身解数全力教诲这个学生,国仁兄也肯于苦学。于临池又耳目染,从淹博渊胜的杨先生那里获益赖多。之后,杨先生不圈于师门,大力鼓励和支持国仁渎万卷书,行万里路,广为游历,转益多师,潜心书艺。他先后拜会当代著名书虽大家蒋维崧,沙曼彝,魏府后,王学仲,刘江,康殷,范曾,欧阳中石,沈鹏、李锋,华季,王储等人得到他们的热情指点和谆谆教询。国仁的书法作品金积玉华翰眩目这都是他向艺术书家们虚心请教在艺术上不断进取在境界上不断攀登的有力见证。
国仁的学书历程,从魏碑起步,从大小囊入手,以龙门二十品中方笔之精粹者相辅,这是杨老先生根据其禀赋性情为其量身设定的路数。故而国仁的书法从一开始就莫定了方拙朴茂、深弘厚重的大气基调。魏碑之后,国仁又练汉隶其以方正刚健的张迁碑为主,一练就是多年。结构和笔法基本定型后,他又广泛涉猎古代法书名帖,于西北流沙坠简,王羲之《黄庭经K乐教论》智永《千字文》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颇真卿《勤礼碑自书告身贴》人大山人(行书千字册》以及近现代名家于右任草书、吴玉如行书等多处用力,在诸多名格法迹中广泛吸取美与力的元素,采摄众家之长为我所用。
我普看过国仁写字时的现场状态,不同于其他书家,其速度之快也令我惊愕。受杨先生节法用笔快捷健点的影,他也用较快行书笔意书写楷书,虽然振迅而出,但力度不减下笔亦新钉盘铁初形或了率接刚强张力漫和的味十足的风也。这种不同于他人别具一的艺术风可以说就是已经形成的能能标水泰国仁书法艺术作品的代表性符号。这自然使我想起了以刷字闻名的宋因家之一的米带。《墨庄漫录“海岳以书学博士对上问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海备各以其人对曰:相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少速的。
我们注意到来希除了自称别字之外还自称”集古字”他对古代书法大师的用笔章法及气都有深料的领情和鉴取对传统艺术下过很大功夫。苏东坡评价米带书法云“凤植萧“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的能力和自信。
国仁兄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个真正的书法艺术家不仅仅是一个热笔涂的写字匠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理论修养。所以他在艺术创作之金,非常注重古典文化的学习和美学理论素养的提高在读书学习过程中,他无其注重对书法史和历代书论的研习。在场先生的指导下,他对其中一些感兴迎的问进行了提索和研究,先后据写了数篇书学论文。艺术人生态度等内容,并形成了一已之见。
生活中的奉国仁充满自信处世乐观艺术世界中的他更是一个大胆的创新者水不疲像的战涉者。在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史上元代与赵盖齐名的鲜于枢就是一个极有创新块力不无关系。
当然我相信国仁兄此也不会故步自封。因为他很自信随着自已新的人生历的增加和读格临池够低的不断产生他的书法艺术还会有很大的提升空问。我们期修着。也相信他会攀登上他心目中的那个早已瞄准的更高的艺术巅峰。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 天津市国学研究会副会长
朱彦民
秦国仁从小酷爱诗文书画,浸淫于传统艺术。1986年拜杨鲁安先生为师,之后广为游历,求师学艺,先后得到当代著名书画大家蒋维崧、沙曼翁、魏启后、王学仲、刘江、康殷、欧阳中石、李铎、华非、范曾、王镛等先生指点,并得到沈鹏诸位前辈的题字鼓励。
在20多年的学书过程中,从魏碑入手,之后于汉隶《张迁碑》、《流沙坠简》、晋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南朝智永《千字文》、《爨龙颜碑》、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颜真卿《勤礼碑》、《自书告身贴》、清八大山人《行书千字帖册》、伊秉绶隶书,以及近代名家于右任标准草书,吴玉如《魏碑千字文》等,用功较深。
艺术创作之余,注重理论探索,先后撰写书学论文数篇,如《艺术·个性·创造》、《孤舟寒江雪》、《观河听海声》等。对当代艺术概况、艺术创作及艺术与人生的关系,多方论证,形成一己之见。2006年获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名人称号。
本文发布于:2022-10-24 20:35: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668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