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岗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块石,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农家积麦之状,故有此名。
天水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火车站东南约35公里的秦岭山脉之中。周围山奇林郁,溪石联映,风景优美,有小江南之称,素有秦地林泉之冠之美誉。
麦积山石窟可能在后秦时已开始建造,魏孝文帝以后,渐趋发达。现存魏、西魏、周石窟大约三十个,麦积山石质不宜于雕刻,佛像一般都是泥塑。经过一千多年,塑像并未溃败,这种和泥法也有其特殊的地方。自隋至明清,历朝都有塑像,大塑像高达15米,小塑像高仅20多公分。
《麦积山石窟文化价值研究》石窟现保存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各窟194个,泥塑像、石刻像7000余身。因为地处多雨地区,所以壁画保存较少,现存1300多平方米。石窟建筑完全按照我国传统风格,没有莫高窟的中心塔柱似洞窟。而大批精美塑像多为隋代以前制作,这比莫高窟经历代重修重建的塑像更加有历史价值。
麦石山石窟的地理位置接近中原,所以集合了中原文化的精华,和云冈石窟、四川大足石刻、黄泽寺石窟的风格相互影响作用。
麦积山石窟的造像最高大者达16米,最小者仅为10余厘米。其中第44窟造像被称为“东方的维纳斯”。西秦的78窟、128窟的造像的僧衣细致地绘出了图案。建于70余米高的的七佛阁上塑像俊秀,过道顶上残存的壁画精美绝伦,其中西端顶部的车马行人图,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车马所走方向均不相同,堪称国内壁画构图之经典之作。
《麦积山石窟文化价值研究》麦积山作为天水市标识性旅游景观,给天水市带来了很高的知名度和丰厚的经济效益;而天水市得天独厚的地理
位置和气候环境养育了麦积山石窟为代表的地域文化。天水市地处我国南北气候分水岭的秦岭山脉西端,山脉海拔一般在1400米至1800米左右,最高山峰可达2200米以上,那里东西走向的山系遮挡了我国陆地南北流动空气气流,在山南山北截然分成两种气候,适宜多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林果瓜菜生长,是我国南北方沉积地层在地表上层的分界线,又是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由于风景区位于南北交界处,气候温和湿润、物产丰富,天水素有“陇上江南”的美称。天水自汉代就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历史兵家争夺的关卡要冲,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拥有一大批历史名人,如传说中的伏羲氏、女娲,三国时期的姜维、唐朝李渊等。诸葛亮伐魏六出祁山,取天水收姜维,失街亭痛斩马谡,姜维为复汉室八次出兵,这些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天水。由此看来,作为天水历史文化一束奇葩的麦积山石窟有其形成的渊源历史背景和丰富的人文气息。她与方圆数十里分布的植物园、水帘洞、木梯寺等共同组成古丝绸之路东段的“石窟艺术走廊”。麦积山系小陇山林区的余脉,其风景以麦积山石窟艺术为主要内容,是国家4A级景区、全国文明旅游示范景区、国务院1982年第一批公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人称麦积山石窟为“东方雕塑陈列馆”,与我国的三大石窟,即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相提并论。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博大精深,凝重隽永。单单麦积山石窟就把中国历史的古老写在了山石上,留给后人一笔丰厚的宝贵遗产。
《麦积山石窟文化价值研究》位于天水东南部,因该山状如堆积的麦垛而得名。石窟始建于一千五百多年前,大多在二十至八十公尺高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层层相叠,密如蜂巢。各洞窟之间有栈道相连,攀援而上可达山顶。
麦积山石窟中最有名的就是泥塑,塑像大小与真人相似,有的交头接耳,有的低眉含嫣,形态栩栩如生,被誉为“东方塑像馆”。麦积山石窟虽以泥塑为主,但也有一定数量的石雕和壁画,雕刻技艺精湛,壁画古朴典雅,不论是北朝的“秀骨清像”,还是隋唐的“丰满圆润”,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温婉可亲,极富生活气息。洞窟多修成别具一格的“崖阁”,在东崖泥塑大佛头上15米高处的七佛阁,是我国典型的汉式崖阁建筑,具有很高的价值。近年来,麦积山石窟又相继开放了香积寺、豆积寺、交龙寺等景点,使景区的内涵更为丰富。
麦积山石窟,原是一个完整的山体,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5年),天水一带发生强裂地震,整个窟群便分为东崖和西崖两部分。东崖现存洞窟54个、西崖140个。由于麦积山石质皆为紫褐色之水成子母岩,不宜精华细镂,所以大多采用泥塑和绘画。麦积山塑像,主要题材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尽管各代塑像同处一堂,但并不因袭模仿,而是保持着各自的时代特色,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泥塑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无论是高达15米的巨像。还是只有0.3米的小像,都充满着人间世俗的感情,使人感到,这不是雕塑,而是民风民俗的体现。
《麦积山石窟文化价值研究》以精美雕塑闻名于世的麦积山石窟素有“东方雕塑陈列馆”之称,但千余年来,受自然侵蚀和人为因素影响,麦积山石窟的雕塑、壁画等产生了多重病害,目前有大气降水后形成的渗水,泥塑内部出现老化、糟朽、断裂,外部大气环境诱发文物病害,周边丛林引发鸟、鼠、虫等动物危害,参观者增多对文物保护产生的巨大压力等五大干扰正在威胁着它的生存。
本文发布于:2022-10-24 15:20: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648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