怯话

更新时间:2022-10-23 14:33:55 阅读: 评论:0

简介

“怯话”首次进入北京方言词典,说的是商务印书馆最近出版《新编北京方言词典》,将一些“怯话”收录其中。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基本是准确的,但用了一个别字。“北京人贬称外地方音(指北方各省)”的“怯”字,应该写作“客”。

读法解析

“客”在《康熙字典》里有两个读音。一个读音是现在通行的,读“克”音,还有一个读音是入声,近于“怯”。

北京方言读“客”为“怯”时,也有两声,一读去声:“怯”,意思是外来的,不仅仅指说话发声。比如北京有句歇后语:“砂锅安把儿怯(客)勺”,贬称外地人,意思是“外地人、土脑壳”。但是更多的是指口音。“京涿州,客良乡”,是说涿州人说话口音跟北京人一样,而良乡人说话,则跟北京人有较大区别。原因大概是涿州居民自汉代便生活于此,而良乡城历史较短的缘故。史料记载,良乡城城池(旧址在今天房山区政府所在地偏南)始建于明朝景泰年间,多数居民是明朝初期的移民,故此保留有较多的原籍发声习惯,北京人听着认为是“怯(客)”。

“客”字的另一读音是三声,读“且”。用于名词,“客人”,读如“且人”。见面打招呼问:“你家来客啦?”“您是谁家的客呀?”,这里的“客”,都读“且”。如此发音的不仅仅在北京周边,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区统统如此。

“客”字用于姓氏,发音应该如“茄子”的“茄”。明朝熹宗时期,朝中大太监魏忠贤与熹宗的乳母客氏狼狈为奸,北京民间流传一首歌谣,道:“委鬼道朝立,茄花遍地红”。委鬼,合起来便是个“魏”字,指魏忠贤;茄花,暗指客氏。如此,姓客的客,应该读如“茄”。

本文发布于:2022-10-23 14:33: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555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怯姓
下一篇:藉,汉语汉字
标签:怯话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