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祖节,北方辽东半岛地区举办的节日

更新时间:2022-10-23 08:44:37 阅读: 评论:0

基本介绍

马老祖,又名马痴子,相传是长海县广鹿岛人(一说蓬莱人)。其父被渔霸逼死,他同兄嫂逃往山东蓬莱落户。后来,马痴子告别兄嫂,回到广鹿岛,栖身于南台里修炼成仙。数年后,侄子从山东前来探望叔父。回家时,马痴子备下船只,并送给他两升鹅卵石。侄子回到蓬莱,登岸后回头一看,船忽然变成一片树叶随波漂去。解开包裹,又发现鹅卵石已经变成了光灿灿的金银锞。这时,侄子才恍然大悟,叔父早已得道成仙。传说毕竟只是传说,却寄托了渔家人渴求风调雨顺、年年有余的朴素愿望。明朝万历年间,为了纪念逝去的马老祖,广鹿岛人在他的居处原址上修建了马祖寺庙。每年的农历六月十六,马祖生日之时,辽东半岛的渔民们便纷沓而至,以庙会的形式祭奠他,祈求鱼肥粮丰、平平安安。人们把祝福写在红布上系于马祖庙附近的古树,在庙前点燃一挂挂鞭炮和烟火,然后悄悄地排好长队,等待进庙拜见仙人的神圣一刻。庙外锣鼓喧天,庙里却庄重肃穆。进香的人们虔诚地跪着,口中念念有词。他们坚信,唯有心无旁骛才能感动神仙。这种强调精神的祭祀风格相对于东南沿海显得不够讲究,南方的“妈祖节”上既有“妈祖宴菜”,又有“神功戏”,还有“猪、鸡、鱼”三牲祭品,可谓在细节上做足了功夫,但是北方祭海仪式的简单却显得实实在在,这也正如北方人的性格———豪放粗犷。即使是那些由祭祀扩展出去的旅游文化的内容,也带上了更多随意性的色彩。帐篷的排列不甚规矩,于山野间时隐时现;岛上的居民可以任意摆摊叫卖自家的西瓜……总之,在广鹿岛的“马祖节”上,轻松自然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然而,不管是“妈祖”还是“马祖”,他们都是中国的海神,都具有与西方海神不同的文化特质:欧洲海神波塞冬体现了西方人冒险、征服、掠夺的海洋文化精神,而中国的“妈祖”和“马祖”却都是象征和平的偶像,他们体现的是平等交往、自由贸易的海洋文化精神。从这个层面上说,“妈祖”和“马祖”实属一家。变迁——传统现代的结合 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长海地区就有人垦耕渔猎,繁衍生息。已经挖掘出来的广鹿小珠山底层文化遗址被认为是大连地区最早的原始文化,距今约有6400年。如今,居住在长海的民众多是山东登州等地的移民后裔。清初,遭受兵燹匪祸的山东渔民发现了长海这块宝地,先后乘船上岛落居。最早登岛的有张、刘、石、王等姓氏的人,今天这四大姓仍然是长海县人的主要姓氏。山东人的传统习惯被保持了下来,烀饼子,熬酸菜,说话带有浓重的山东口音。长海历来又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它是打开京津门户的钥匙。早在战国时期,诸侯争雄,燕国最终占据了这处边境要塞。东晋十六国时,为高句丽所据。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两世六伐高句丽,长山列岛重入唐朝版图。明末,辽东战事频发,明将毛文龙占领海岛以抗拒清军,与大陆交通断绝,粮源阻塞,致使岛上居民逃向大陆谋生,岛上一度荒置。日俄战争时,日本海军侵占长山、游弋于广鹿獐子海域,以扼制俄军。抗战时期,胶东八路军寺山根据地在獐子岛南海面上设“大肚船”物资转运站,40多只船、200多人投入海上“密运”,把军需物资运往山东蓬莱、刘家旺一带。 1945年海岛获得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处于紧张的军事状态。然而,时代是在不断变化的,在由战争向和平过渡的岁月中,长山列岛也在适时地变换着角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长海人也投入了改革开放的浪潮,不断地调整战略,建立并发展起“捕捞、养殖、加工、旅游、海运”五大产业,到2003年时,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4.5亿元,渔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7000元。经济能力的增强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海岛人的生活方式,他们盖起了洋楼,用上了电话,装上了电脑,甚至形成了有线电视网络“村村通”。从原始文化源地到军事要塞,再到渔业旅游强镇,海那边的大陆文明悄无声息地冲击着海岛文明,在这里实现了现代化与传统的结合。人们保持着古老的生活习俗,却也不抗拒外面世界的多姿多彩,正是这种多元化给了长海无数种可能,也更增添了它的神秘。

本文发布于:2022-10-23 08:44: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532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马祖节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