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误》描写詹烈候生有二女,小女淑娟美艳贤惠,是柳氏所生;大女叫爱娟,为梅氏所生。一位书生韩琦仲在风筝题诗上,由另一位贵公子戚友先放风筝,不巧风筝线断,飘落到詹烈候家,被詹府二小姐淑娟拾到。淑娟捡起后,见诗句芳心大动,便和诗一首。风筝由戚家家童索还。韩琦仲在戚友先书房,见淑娟和诗大喜,故意又作诗一首,再放风筝,此回风筝竟落于丑女大小姐爱娟院中。爱娟误以为是戚友先所作,遂冒充淑娟,拜托奶娘邀约月夜相会,韩琦仲冒名前来,被爱娟奇丑的模样吓跑。韩琦仲从此专心苦读。后来爱娟被父母许配给戚友先,洞房花烛夜误将夫君认作韩琦仲,戚友先见新娘是丑陋的爱娟,暴跳如雷。爱娟之母赶来相劝,并准其再娶三妻四妾,友先方才罢休。韩琦仲在高中状元之后,由义父策划娶得淑娟。
第一出 巅末 | 第六出 糊鹞 | 第十一出 鹞误 | 第十六出 梦骇 | 第廿一出 | 第廿六出 拒奸 |
第二出 贺岁 | 第七出 题鹞 | 第十二出 冒美 | 第十七出 媒争 | 第廿二出 运筹 | 第廿七出 |
第三出 闺哄 | 第八出 和鹞 | 第十三出 惊丑 | 第十八出 艰配 | 第廿三出 败象 | 第廿八出 逼婚 |
第四出 郊饯 | 第九出 嘱鹞 | 第十四出 遣试 | 第十九出 议婚 | 第廿四出 导淫 | 第廿九出 诧美 |
第五出 习战 | 第十出 请兵 | 第十五出 坚垒 | 第二十出 蛮征 | 第廿五出 凯宴 | 第三十出 释疑 |
顺治九年(1652年),李渔卖掉了伊山的产业,全家移居杭州,开始了“卖赋以糊其口,吮毫挥洒怡如”的创作生涯。由于既有经济收益,又能发挥自己所长,李渔很快就投入到勤奋的戏曲和小说创作中。 《风筝误》是顺治十年(1653年)李渔在客居杭州期间写成的作品。
韩琦仲
男主人公韩琦仲作为封建社会的文人,虽未摆脱考取功名的名位观念,但功名只是配角,也没有用它为爱情开道,而故事中主要突出的是他在恋爱婚姻上的不随俗、不苟合的情怀和品质。他要求自己的伴侣不但要有才有貌,还要有美好的品质,所以他不逛妓院,面对放荡无知的爱娟的百般挑逗,以及老伯父的逼婚,都坚决不为所动。尤其是经过“惊丑”的教训后,他深有感触地说:“不可听信风闻语言,不可拘泥娶名家闺秀”,“不以门楣高下为转移,不为蛊惑语言所左右,严肃对待,认真行事……”这种主动追求,又严格要求的婚姻恋爱观都是值得肯定的。
淑娟
女主人公淑娟温柔端庄、知书达理,虽未明写她在和诗时对写诗人的感觉,但在爱娟成亲后,对姐夫戚友先的暗自评价,则充分表明她曾经把戚公子想象成风流潇洒的书生,待真正见到戚友先后,则料定那风筝上的诗不是他写的,这说明淑娟心里头也是爱才的。后来戚友先对她欲行不轨,她坚决拒绝,并且以剑相逼,勇敢刚烈之气凛然于身,若让淑娟委身于无德、无貌的戚友先,她是决然不从的。
《风筝误》写了青年男女的婚恋纠葛,还写了他们的婚恋观念。在婚恋观上,《风筝误》中既保存了门当户对,更坚持才当貌对。两者相互矛盾,又相对并存。才当貌对虽不是一种正统观念,却作为一种个人追求爱情的标准而被人们在实际中承认,这在韩琦仲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但他又不能完全抛开门当户对的压制,他才高自傲,要寻一个才当貌对的佳人为伴侣,但往风筝上题情诗时,还是接受家僮建议,假借戚友先的名,怕自己人穷诗也被看低。而爱娟虽和淑娟同是宦家小姐,与戚友先可以门当户对了,但也自认才不惊人,貌不动人,因而冒淑娟之名,约书生密会。门当户对与才当貌对相斥相存,前者虽在婚恋中占主流,但后者也渐趋上风,最终美配美,丑配丑,也算皆大欢喜。
《风筝误》以“关目新奇”和“针线绵密”著称,整个故事以风筝为线索,引起一系列巧合和误会。戚友先放风筝,却是韩琦仲题的诗,淑娟和了诗,风筝被索回,本是戚友先的风筝,却又落在韩琦仲手里,这是第一个巧合。韩琦仲见诗起心,慕淑娟才貌,另做风筝,却掉进梅氏的院里,被爱娟拾得,这是第二个巧合。真是无心插柳,却有花发,待有心栽花,却另生别柳。韩琦仲把爱娟当成淑娟,爱娟把韩琦仲当成戚友先,这是第一个误会。后来爱娟又把戚友先当成了韩琦仲,这是第二个误会。而最后,韩琦仲把淑娟当成爱娟,这是第三个误会。最后误会解除,所有误会串起来又终成巧合,乃误会之巧合也。苦苦寻觅,层层叠嶂,条条线索交错,本要成一团乱麻,却又乱极自解,遂成顺畅,才子得配佳人,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风筝误》作为喜剧,结局自然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合家欢聚”,但作者没有像别的剧作家一样把大团圆的过程写得充满艰辛、曲折,也没有着力渲染痛苦以强化结局的欢喜,而是情节曲折却不庞杂,喜忧相伴但无悲伤,不让读者经历故意创造出来的苦痛之感,而是给人彻头彻尾的轻松和无忧无虑的快乐,以乐忘忧,以此形成纯纯粹粹的喜剧。
《风筝误》的语言特点是浅显俏皮,适合舞台表演,适合大众流传。特别是剧中宾白,虽然通俗,却精彩生动,剧场效果极佳。而作者运用误会、巧合结构喜剧的技巧极为娴熟,关目布置精巧,针线细密。塑造人物的性格、语言、举止处处体现喜剧效果。
《风筝误》中《惊丑》、《前亲》(《婚闹》)、《逼婚》、《后亲》(《诧美》)等出,是昆曲和其他地方戏常演的段落。还出现过一个无名氏根据剧本改编的《风筝误弹词》。梅兰芳和尚小云还曾改编全本演出过。梅兰芳的《风还巢》也是根据此剧基本情节改编的。
李渔(1611—1680),字笠翁,又号笠鸿、滴凡,别署笠道人,作小说署觉世稗官,兰溪(今浙江金华)人士、明亡前数度应试落第,入清后组织戏班,专门从事文艺创作和演出活动,过着浪游四方的生涯。由于他潜心于戏曲创作、表演和理论研究,故成为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他的传奇作品有《风筝误》、《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怜香伴》、《慎鸾交》、《巧团圆》、《风求凰》、《意巾缘》、《玉搔头》10种,合称《笠翁十种曲》。
本文发布于:2022-10-23 00:27: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505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