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增解读淮海战役,《百家讲坛》栏目的一个系列讲座

更新时间:2022-10-22 22:34:14 阅读: 评论:0

淮海战役

爆发背景

淮海战役(徐蚌会战是国民党对这场战役的命名,淮海战役是共产党对这场战役的命名)在1948年9月的济南战役过程中,集结在徐州地区的国民党军三个兵团17万余人,在华野阻援打援部队阵地前面徘徊,不敢北上与华野交战。粟裕认为,这说明敌人是避免在不利条件下与我军打大规模的仗,也说明我军对敌人进行战略决战的有利条件正在逐渐成熟。因此,当济南城内巷战仍在激烈进行,但已胜券在握的时候,就于9月24日7时发电报给中共中央,“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粟裕军事文集》第393页———394页)。中共中央经过慎重考虑,于9月25日19时复电,同意粟裕的建议:“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19页)。需要做出说明的是:此时粟裕的目标是围歼淮阴——海州一带的第7兵团(黄伯韬部),而不是围歼整个徐州集团,这时的淮海战役设想后来也被称为小淮海战役。随着战局发展,总前委审时度势,淮海战役越打越大,最终取得了惊人的战果。

过程及战况

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路南下。8日,国民党军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万余人战场起义。10日,我军把黄百韬兵团分割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经过10天逐村恶战,至22日全歼敌军10万余人,敌兵团司令黄百韬自杀。同时,中原野战军为配合作战,出击徐(州)蚌(埠)线。11月16日,攻克宿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这时,中共中央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

第二阶段

1948年11月23日,中原野战军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了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12个师。28日,蒋介石被迫决定徐州守军作战略退却。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撤至蚌埠,副总司令杜聿明留在徐州指挥。194812月1日,敌弃徐州向西南逃窜。4日,华东野战军追击部队将徐州逃敌包围。6日,敌孙元良兵团妄图突围,即被歼灭,孙元良只身潜逃。同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集中9个纵队的优势兵力,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经过激战,至15日全歼敌12万余人,生俘黄维。此后,为配合平津战役,按照中共中央的统一部署,对杜集团围而不歼,部队进行了20天休整。

第三阶段

1949年1月6日至10日,华东野战军对被包围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经过4天战斗,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共30万人,俘获杜聿明,邱清泉自杀,李弥逃脱。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60万人,敌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余人,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济南战役后,敌徐州“剿总”刘峙集团开始收缩兵力,至十月底,其四个兵团、四个绥靖区、二十五个军,约六十万人的兵力,分布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和津浦两条铁路线上,企图阻止我军南下,以屏障南京。其部署是:第7兵团(黄百韬)在新安镇地区;第 13 兵团(李弥)在徐州以东地区;第2兵团(邱清泉)在黄口、砀山地区第16兵团(孙元良)由郑州撤往蒙城;第9绥靖区(李延年)在海州;第3绥靖区(冯治安)在韩庄、台儿庄地区;第4绥靖区(刘汝明)在商丘;第1绥靖区(周岩)在淮阴。这一部署的特点是,重兵密集,便于机动,增援迅速。九月二十五日,中央批准华东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十月十一日,毛泽东提出了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要求华东野战军,第一步集中兵力,歼灭第7兵团,完成中间突破;第二步歼灭海州、连云港地区之敌;第三步在两淮地区作战。并要求中原野战军主力部署攻击陇海路郑徐段,牵制第16兵团不使其东调,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为了全歼第7兵团,并迷惑敌军,使其不能迅速判明我军的主攻目标,毛泽东根据敌军部署特点,进一步指示华东野战军要用一半以上兵力担任牵制、阻击任务,并从南北两面及西面威逼徐州。这样就能达到争取较多时间,全歼第7兵团。十月中旬,中原野战军派第2纵队向江汉、第6纵队向宛西行动,吸引白崇禧主力第3兵团(张淦)向南,第12兵团(黄维)向西,以配合郑州战役。十月二十日我中原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发起郑州战役,这时,敌主力第16兵团已东撤,残敌万余人被歼,郑州、开封很快解放。此时中原野战军主力已能够机动使用于东线。根据全国战局的发展和中原、华东战场的敌情变化,十一月一日,中央确定由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这样,我军能够参战的部队,计有华东野战军十五个步兵纵队、一个特种兵纵队,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加上地方部队,共有六十多万人。辽沈战役后,蒋介石害怕徐州各部重蹈卫立煌集团全军被歼之覆辙,为确保徐州,巩固江淮,以屏障南京,于十一月四日,决定将刘峙集团主力收缩到津浦路徐蚌段两侧守备,企图以徐蚌段为轴心,各机动兵团分布在该段两侧地区,以攻势防御阻击我军南下,必要时撤到淮南,确保南京,并于六日按此计划调整部署。同时,调华中剿总所属之第12兵团至太和、阜阳地区,相机东援。根据中央首先歼灭第7兵团,切断津浦路徐蚌段,孤立徐州的计划,华东野战军决以七个纵队分割围歼第7兵团于新安镇、阿湖地区;以八个纵队担任阻缓任务,其 中以三个纵队南北对进,牵制、阻击第13兵团东援,割裂第7、第13两兵团之联系以山东兵团指挥三个纵队歼灭第3绥靖区之敌或促其起义,尔后;渡过运河,直插徐州以东,以牵制敌第13兵团,阻击徐州之敌东援,以两个纵队(战役初期归中原野战军指挥)从西北面威胁徐州。中原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由睢县、柘城地区东进,求歼商丘地区之敌第4绥靖区,尔后攻占宿县,切断津浦路徐蚌段,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并调第2、第6纵队至淮海战场阻击敌第12兵团。华东野战军按计划于六日夜间发起淮海战役,各部队向预定目标开进,发现敌人正在收缩,当即转入追击。敌第7兵团因等海州第44军西撤,推迟至七日西开,而第13兵团已按计划离开徐东,准备调往灵璧。十一月八日,敌第3绥靖区副司令张克侠、何基沣率三个半师起义,我山东兵团顺利地南渡运河,越过该部防区,直插徐州以东地区。刘峙发现我军多路向徐州逼近,判断我将东西夹击徐州,十分恐慌,当即改变原来撤至徐蚌两侧的计划,决定调第2、第13、第16三个兵团,星夜向徐州集中,坚守徐州。同时,蒋介石决定调杜聿明回徐州“剿总”任副总司令,并以李延年率第9绥靖区机关在蚌埠组建第6兵团,第4绥靖区改为第8兵团,与第6兵团协同动作,沿津浦路两侧向宿县推进,并担任固镇、宿县之间的守备。中央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于九日夜间,要求华东、中原野战军“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定下了全歼敌刘峙集团于徐州地区的决心。十一月十日,山东兵团主力歼灭了第7兵团西撤的先头师,切断了该敌的退路,十一日华东野战军将敌第7兵团合围于碾庄地区。为全歼第7兵团,我军调整了部署,华东野战军以山东兵团挨近第4、第6、第8、第9、第13纵队 及特纵炮兵大部攻歼敌第7兵团,以第7、第10、第11纵队阻击徐州东援之敌,由东南面逼近徐州,侧击东援之敌,以第1纵队为预备队;陈毅、邓小平当即指挥中原野战军主力及华东野战军第3和两广纵队转入徐蚌段作战,其中以第4纵队、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和两广纵队由西南面、冀鲁豫军区两个独立旅由西北面威胁徐州,以第3纵队及第9纵队一部攻击宿县,第9纵队主力南下阻击敌第6、第8兵团北援,第1纵队为预备队。十一月十五日夜,中原野战军攻占宿县,歼敌一个师,切断了敌徐州与蚌埠间的联系,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党中央考虑到此役是南线空前的大战役,战役的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因此十六日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统筹华东、中原及冀鲁豫地区前后方的一切事宜。十一月十二日,我军对敌第7兵团展开猛攻,二十日攻占碾庄,二十二日全歼第7兵团,击毙黄百韬。徐州东援之敌遭我顽强阻击,每日只能前进一至二公里,由确山赶来增援的敌第12兵团十一个师,遭到中原野战军阻击,也只进到浍河以南的赵集附近。敌第7兵团被歼后,蒋介石决定以徐州的第2、第16兵团,蚌埠的第6、第8兵团及第12兵团三路会攻宿县,企图打通徐蚌间的联系,把徐州之敌撤走,因此,敌第12兵团继续向徐州方向推进。总前委决房集中中原野战军全部围歼敌第12兵团,华东野战军组成北、南两个作战集团分别阻击徐州、蚌埠之敌,并以一部作为中原战军围歼敌第12兵团的预备队。十一月二十五日,敌第12兵团十二万人被我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包围在宿县西南之双堆集地区。敌第12兵团被围后,蒋介石见其突围不成,徐州、蚌埠增援无望,遂一面令刘峙到蚌埠督令第6、第8兵团再次北援,一面令杜聿明率第2、第13、第16兵团放弃徐州,绕道永城南下,企图侧击我中原野战军。解第12兵团之围后共同南逃。毛泽东对徐州敌军可能突围早有预见,并指示华东野战军预作准备。十一月三十日,徐州杜聿明集团约三十万人,向永城方向逃窜。我华东野战军即以十一个纵队全力追击,十二月四日,将该敌全部包围在永城东北之陈官庄地区。?16兵团自行突围,被我消灭。第2、第13两兵团即就地转入防御。我军同时包围了敌两个集团,蚌埠之敌仍企图北上救援。总前委采取了吃一个(黄维),挟一个(杜聿明),看一个(李延年、刘汝明)的方针,以中原野战军六个纵队及华东野战军各一个纵队阻击由蚌埠再次北援之敌第6兵团,以华东野战军两个纵队为总预备队。十二日我军对敌第12兵团发起总攻,至十五日将敌全歼,生俘黄维。敌第6兵团北援被阻,当获悉第12兵团被歼后,连夜逃回蚌埠。此时,平津战役已经胜利展开,为了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中央,对杜聿明集团暂缓攻击。着淮海前线全军进行战场休整,并对敌军开展政治攻势,做好攻击准备。十二月十七日,毛泽东写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但杜聿明等拒绝投降。十二月下旬,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已将傅作义集团分割包围在平津、平张线上。华东我军遂于一月六日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至十日将敌全歼,生俘杜聿明,淮海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历时六十六天,歼灭了国民党在华东、中原战场的五十六个师五十五万人,使敌人的长江防线和统治中心京、沪地区,直接暴露在我军面前。淮海战役结束后,淮河以南的敌人仓惶南逃。华东野战军第6、第7、第8、第13纵队分路南下,解放了江淮间广大地区,前出到长江北岸,为尔后的渡江战役创造了条件。

王树增简介

王树增,北京人。1952年2月出生于北京市,中共党员。1991年毕业于北师大研究生院作家研究生班,硕士研究生。1968年赴临汾市乡村插队务农,1970年应征入伍,历任空降兵某部战士、班长,武汉军区空军政治部创作室专业作家,鲁迅文学院教师,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编剧。大校军衔,国家一级作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全军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红鱼》、《黑峡》、《鸽哨》等;长篇纪实文学《远东朝鲜战争》、《1901年》、《长征》、《解放战争》等。

作品曾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共青团“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2004—2006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于2008年10月1日在百家讲坛讲《长征》。十分生动,形象,受到广大听众的青睐。

各集导语

烽烟起中原

东北野战军占领沈阳之后,胜利结束了辽沈战役的作战。在辽沈战役接近尾声的时候,在中国的腹部中原地区正酝酿着一场大战,史称淮海战役。

首先要说明,解放战争当中的淮海战役的淮海,这个地理概念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华中地区的小小的淮海地区,它指的一个更大的范围。这个范围东到黄海边,西到河南和安徽的交界,北到陇海铁路,南直达淮河,纵横千里。

在这个区域当中,是以徐州为中心,形成一个大的战场,这个战场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地理位置格外重要。为什么?向北,突破陇海铁路,直指平津。向南就到长江边了。也就是说,谁掌握这个地域,谁就控制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大军可以渡长江,直取江南。作战双方都知道这块地域的重要性。

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主力的野战军有四个,有以林彪为司令员的东北野战军,有中原地区的以刘伯承为司令的中原解放军,还有西北地区的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西北野战军,另外就是华东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他的司令员是陈毅,当时陈毅兼顾着中原局的工作,因此华东野战军的军事指挥是粟裕,粟裕当时的职务是华东野战军代司令,负责军事指挥工作。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重兵集团展开的决定性的战略决战,人民解放军在兵力、装备都不占优势,战场情况复杂多变的条件下,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淮海战役被称为战争史上的奇迹。

然而就是这样一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中国共产党最初的设想竟然和最后的实际规模有很大的出入,那么淮海战役的最初设想是怎样的?中国共产党又是怎样让这场战事逐步升级最终成为了一场决定性战役的呢?这一场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牺牲人数最多,也是歼敌人数最多的淮海战役又是从哪里打响的呢?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将带我们重回那个烽火硝烟的战场,一起去聆听这首革命先烈们用生命谱写的英雄赞歌,请关注《百家讲坛》系列节目王树增解读《淮海战役》第一集《烽烟起中原》。

艰苦的初战

上一讲我们讲到随着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的开始,华东野战军在1948年的11月10日那一天,将国民党黄百韬集团紧紧地包围住了。包围的地点是,在陇海铁路边上一个叫碾庄圩的小村庄,黄百韬兵团到了碾庄圩之后,以碾庄圩为中心,四个军东西南北四个角落布置好了,这四个军是100军,25军,44军,64军,这四个军把守着四面。

大家问了,这个黄百韬兵团还有一个63军呀,黄百韬兵团从新安镇往这儿撤离的时候,上一讲我们讲过,过运河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受到了华东野战军猛烈地追击,他那个63军属于粤军部队,这个军长叫陈章,还是挺狂妄一个军长。他想跟华东野战军打一打,加上渡运河的时候发生混乱,结果被华东野战军的第一纵队给包围,现在到10号这一天已经被吃掉了。部队打散了,这个军长陈章带着几个卫兵逃亡,想跳下运河游过对岸的时候,被乱枪打死在河里。也就是说,黄百韬兵团就只有四个军加上兵团部。那么华东野战军包围了之后,立即就向他们展开了进攻,其实投入的部队是第4、第6、第8、第9、第13这几个纵队。原计划是用三五天时间,速战速决,一鼓作气给他吃掉算了。但是这个仗一打起来,让华东野战军官兵没想到的是,这个仗不好打,吃起来太困难了。刚一打,才发现,不但伤亡很大,推进很慢,而且守军的顽强程度,它的工事的坚固程度,是超乎想象的。

还有一个原因,打不动的原因,就是华东野战军是追击而来,很多部队是几百公里之外追击而来,从追击状态变成攻坚状态,这个转换是一下子转换不过来的,一下适应不了,况且追击是步兵追击,炮兵跟不上来啊,那么攻坚作战没有炮兵支援,恐怕也是很困难的。仗打得很艰苦,头两天伤亡很大。对黄百韬兵团的进攻比预想的要困难很多。那么,华东野战军会采取怎样的战略来应对?这一场对黄百韬兵团的歼灭战将如何发展下去呢?

请继续关注《百家讲坛》系列节目军旅作家王树增解读《淮海战役》第二集《艰苦的初战》。

首战告捷

1948年11月,在淮海战役开始之初,华东野战军把国民党黄百韬兵团,包围在了在以碾庄圩为中心的狭窄地域里,开始了艰难的初战。国民党徐州“剿总”为了挽救黄百韬兵团,派出李弥和邱清泉两个兵团前来增援。从徐州增援黄百韬仅有五十公里的距离,而碾庄圩的围歼战正非常艰难。此时战场形势非常复杂,华东野战军既有可能围歼敌军取得胜利,也有可能反被包围圈内外的国民党军里应外合,改变战场局势。国共双方的战略智慧与意志在这个小村庄展开了较量。那么,在关键时刻,究竟是什么力量左右了战场局势呢?

天罗地网

1948年11月22日,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圩全歼了国民党军的黄百韬兵团,取得了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胜利,在黄百韬兵团覆灭之后,淮海战场的局势却更加复杂,国民党军徐州集团的三个兵团紧密压缩在一起,孙元良兵团驻守徐州,前去解救黄百韬的李弥和邱清泉兵团停在徐州以东的半路上。在徐州以南,国民党军的刘汝明和李延年两个兵团正沿津浦铁路由南向北缓慢推进。而在徐州西南,黄维兵团正奉命从河南进入淮海战场。一时间,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与国民党六个兵团对峙在了这块小小的华东腹地。那么,第二阶段的淮海战役将如何展开,国共双方又是怎样谋划战略布局的呢?《百家讲坛》10月4日播出王树增解读淮海战役(四)天罗地网,敬请关注。

绝望的突围

在国民党军黄百韬兵团被歼灭后,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与国民党六个兵团对峙在了小小的华东腹地。面对淮海战场的复杂局势,中国共产党领导经过研究,迅速确定了下一个围歼目标是刚刚进入淮海战场的黄维兵团。中原野战军经过艰苦作战,把黄维兵团包围在了双堆集。那么,黄维面对中原野战军的包围会作何反应,下一步的战场局势又会如何发展?《百家讲坛》10月5日播出王树增解读淮海战役(五)绝望的突围,敬请关注。

惊人的态势

1948年12月1日,陈毅 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歼灭了黄百韬兵团之后,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中原野战军,把从河南方向增援而来的国民党黄维兵团也死死地包围在一个叫双堆集的地方。黄维几次突围但都没有成功,而他还是心存一线希望,那就是蒋介石已经决定再抽调几个军增援徐州战场,然后采取南北兵团对进夹击的办法,解救他的12万人马。如果能坚持到那时,他就能绝处逢生。那么事情真能像黄维预想的那样吗?中原野战军如何解决被包围的黄维兵团呢?《百家讲坛》10月6日播出王树增解读淮海战役(六)惊人的态势,敬请关注。

殊死较量

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分别将国民党军黄维兵团和杜聿明集团包围在了狭窄的地区之内,一场大战在所难免,虽然中野和华野看上去已经胜券在握了,但实际情况却远非看上去那么简单。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要同时进行两面作战,而被围的黄维兵团和杜聿明集团犹作困兽之斗,虽然包围圈在一点一点地缩小,但是战斗的进展却十分缓慢,那么这一场围歼战将如何发展下去呢?不甘心失败的黄维和杜聿明又会做出怎样的举动呢?《百家讲坛》10月7日播出王树增解读淮海战役(七)殊死较量,敬请关注。

围而不打

在淮海战场上,经过激烈残酷的战斗,解放军连续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黄百韬兵团和黄维兵团,并将他们的最后主力杜聿明集团层层包围。远在南京的蒋介石,此时已经感觉到了来自淮海战场的巨大压力,他担心解放军趁势南下攻取南京,于是,不得不下令将淮海战场附近的其它部队撤回南京防守,这让杜聿明集团更加孤立。然而,对于已经成为“瓮中之鳖”的杜聿明集团,解放军却没有急于进攻。那么,中央为什么要制定这样一个“围而不打”的策略?在包围圈的内外,对阵双方的境遇将会有什么样的不同?为什么解放军能够得到老百姓无私的支持呢?《百家讲坛》10月8日播出王树增解读淮海战役(八)围而不打,敬请关注。

决战淮海

在1949年元旦到来的时候,毛泽东发表的《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极大地鼓舞了淮海前线的解放军将士。新年刚过,按照中央的指示,解放军战士们英勇善战、前赴后继,其顽强的作战意志,让对手胆战心惊。被围困多日的国民党军队主力之一的杜聿明集团,此时遭到了致命的打击。那么,在淮海战役的最后决战当中,在解放军强有力的打击之下,那些国民党军队的高级将领们将各自面对什么样的命运?而淮海战役的全面胜利又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呢?《百家讲坛》10月9日播出王树增解读淮海战役(九)决战淮海,敬请关注。

本文发布于:2022-10-22 22:34: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499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