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拉,伊斯兰教清真寺学校学生的称谓

更新时间:2022-10-22 16:50:51 阅读: 评论:0

伊斯兰教士

毛拉(Mawla)伊斯兰教职称谓。旧译“满拉”、“莫洛”、“毛喇”、“曼拉”。毛拉有可能间接来源于波斯语Mullah (Persian: ملا)其来源于阿拉伯语Mawla,用来称呼伊斯兰教的教士。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保护者”、“主人”、“主子”。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载有“主啊!吾人之保护者”一语,其中“保护者”一词的原文即为“毛拉”(Mawla)。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发展,今为由清真寺经堂大学或经学院“穿衣”毕业,具有较高宗教学识的宗教人员—的通称。中国的回族穆斯林称“毛拉”为“阿訇”。

阿拉伯穆斯林

7~8世纪,阿拉伯哈里发国家将非阿拉伯人血统的穆斯林称为“毛拉”,其复数形式为“麦瓦利”(Mawali),汉语译为“释奴”。埃及艾哈迈德·艾敏著《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史》称:“毛拉”是从“瓦拉”(Wala’)派生出来的被动名词,通指“被释放者”、“被解放者”、“被管理者”,并非专指“被释放的奴隶”。泰伯里《古兰经注》称:“伊本·赛德解释《古兰经》‘我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毛拉’这句话时说道:‘蒙昧时代,称同宗的人为毛拉。后来对外国人无以称之,便称为毛拉’。”

伊斯兰国尊称

伊斯兰国家尤其是中亚和印巴次大陆将知识分子、学者尊称为“毛拉”,通常指伊斯兰学者,相当于汉语的“先生”。

伊玛目

伊斯兰教什叶派有时将伊玛目也称为毛拉,以示尊敬。

阿訇教长

中国新疆维吾尔等突厥语族穆斯林,将清真寺的阿訇、教长称作“毛拉”,其中德高望重者称“大毛拉”。

学习经文学生

中国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通用汉语的回、保安、东乡等族穆斯林,把在清真寺学习经文的学生称为“满拉”,该词即为“毛拉”的异译。《回疆志》称:“又有识字之回,号莫洛,唯能粗译文义。”“莫洛”即“毛拉”。

维吾尔族男性

中国新疆维吾尔族在男性人名前冠以“毛拉”,以示有文化、受人尊敬的身份,如毛拉·穆萨、毛拉·比拉勒、毛拉·宰因丁等。

本文发布于:2022-10-22 16:50: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475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毛拉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