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词二首,清代顾贞观创作的组词

更新时间:2022-10-22 16:47:18 阅读: 评论:0

作品赏析

《金缕曲》二首,成为至今传诵不衰的友谊名篇。 

第一首词的首句先问平安,这是书信的常态,词是以词代书。故先作常套语。然而,次句“便归来”三字,却看似突兀而实为平易,破空飞来。本来,此词的上片,全是为说兆骞的“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这“万事”实在难以诉尽,作者姑且为举其大者:远行在外、无人慰藉,不堪回首者一;母老、家贫、子幼,从前杯酒论欢的朋友亦消散难忆,不堪回首者二;被那些魑魅魍魉般的小人诬陷了,却无从申冤、无从复仇,只能叹一声“应见惯”,哀一声“总输他”,不堪回首者三;日日与宁古塔的冰雪周旋,不堪回首者四。读者就算仅仅读到这些不堪回首,亦已足可感知作者对友人心思的体察之深,足可悟出作者与友人交情非比寻常;不料,作者还能在这千万重苦恨之上,更添上“便归来”三字,令读者的感知和领悟更深一层。有此二字,便足见兆骞这十七年所受之苦,也将是终身之苦,不能归来自是终身之苦,便能归来,也是终身之苦,因为终身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同时,有此三字,亦给了绝塞良朋以“归来”的希望,哪怕只是极模糊的假定也罢。所以,凭着这笼盖上片的“便归来”三字,作者与吴兆骞的相知和相交到了何等的程度,已是尽在不言中;将此三字置于篇首,足见作者巧于构思。

下片首句“泪痕莫滴牛衣透”,乱麻编成之衣,典出《汉书·王章传》)透”,“透”字乃是精于措词的典例。在上片中,作者直说到友人的极痛处,令他不能不放声一恸,泪滴牛衣。但是,倒尽满怀苦水,乃是为了重振精神,故牛衣不可无泪,亦不可浸透泪水,消沉绝望。哭过了,也该退一步、回头思量一番。吴兆骞有毅然出塞相伴的爱妻、有生于北地的儿女,如此能够骨肉完聚之家,已算万幸。当年科场案发,有多少红颜少年为之丧生,下场更不如如今还生存着的兆骞,此又足可庆幸者。当然,绝塞之地是苦寒难当的,但有了这些自慰和庆幸,又如何不该顽强地生存下去呢?更何况,前头还有希望,还有立下“终相救”誓言的当今申包胥在奔走。所以,作者劝说友人,虽然泪透牛衣,但仍可把这“以词代书”的书札藏入牛衣的环袖、耐心静候好音。

第二首词上片先发感慨:“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说得沉痛,“亦”字勾留上首,不是泛泛。“宿昔齐名非忝窃,试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僝僽。”从自己又说到两人。甫《杜长沙送李十一衔》:“李杜齐名真悉窃,朔云寒菊倍离忧。”杜甫是客气话。历史上李杜齐名有好多个,东汉的李固杜乔、李膺杜密等等,唐朝诗人李白杜甫,这儿反用杜诗说“非忝窃”,以杜甫自比。“只看杜陵消瘦。”以李白比吴兆骞,李白曾被长流夜邹(中道放归),比吴兆骞之滴戍宁古塔,“僝僽”,指受折磨和愁苦烦恼。自己虽然没有谪戍,却和吴兆骞一样痛苦,备受折磨。“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红颜薄命,长辞指死亡。顾贞观曾有悼亡之戚,薄命长辞,知已远别,人生逢此,是凄凉。人生之中没有多少人曾到过这样凄凉境地。“问人生”这一反问句就包含上两层意思。“千万恨,为兄剖,自然收束半片。

下片从年龄诉说,“兄生辛未吾丁丑”。辛未、丁丑到作此词时,两人都过了四十,“四十曰强,仕。”但“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身体都受到摧残而早衰了。蒲柳是用《世说新语》顾悦与晋简文帝同岁而先老的典故,而“蒲柳”就变成自指身体的谦词了。这里用个“共”字,表示两人都一样,这是回应上文“试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僝僽。” 既然年过四十,身体早衰,就应注意保养:“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两句语重心长。既然可以“相守”,表明前途仍有希望。“但愿得、河清人寿。”(“俟河之情,人寿几何?”“黄河清,出圣人。”)这句祝愿,字面用前一句,意思在后一句。希望圣主施恩,远人归老家园。政治清明,相应地人民应该生活安定,终其天年,所以说“河倩清人寿”。

“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吴兆骞的诗必传于后世是作者的预言,也是完全符合实际的。吴兆骞流放以后,诗歌增加了悲壮苍凉的气氛,为人传诵,在清代前期也算重要作家。这表现作者对吴兆骞的信任和安慰。不说“声名”而说“空名”,这个“空”字把上文一系列苦痛都括在其中,大名没有使吴兆骞免除生前的苦难,所以说“空名”,这个“空”字可以算一字千金。“言又尽,观顿首”,仍然是书信格式。

这两首词系以书信格式入词,十分别致,无一字不从肺腑流出,感人至深。

创作背景

康熙十五年(1675年)冬,作者离居北京千佛寺,于冰雪中感念良友的惨苦无告,为之作《金缕曲》二首寄之以代书信。纳兰性德读过这两首词,泪下数行,说:“河粱生别之诗,山阳死友之传,得此而三!”当即担保援救兆骞。后经纳兰父子的营救,吴兆骞终于在五年之后获赎还乡。

作品评价

陈廷焯《白雨斋诗话》:“华峰(作者字)《贺新郎》(《金缕曲》的原名)两阕,只如家常说话,而痛快淋漓,宛转反复,两人心迹一一如见,虽非正声,亦千秋绝调也!” “二词纯以性情结撰而成,悲之深、慰之至,丁宁告戒,无一字不从肺腑流出,可以泣鬼神矣!” 

陈廷焯《词则·放歌集》卷三:“二词只如家常说话,而痛快淋漓,宛转反覆,两人心迹,一一如见。此千秋绝调也。”

作者简介

顾贞观

顾贞观(1637-1714)清代文学家。原名华文,字远平、华峰,亦作华封,号梁汾,江苏无锡人。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四世孙。康熙五年举人,擢秘书院典籍。曾馆纳兰相国家,与相国子纳兰性德交契,康熙二十三年致仕,读书终老。贞观工诗文,词名尤著,著有《弹指词》、《积书岩集》等。顾贞观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明末清初“词家三绝”,同时又与纳兰性德、曹贞吉共享“京华三绝”之誉。

本文发布于:2022-10-22 16:47: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475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麻皮寺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