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工大公共管理与法学院

更新时间:2022-10-21 22:37:38 阅读: 评论:0

学院概况

公共管理与法学院成立于2009年初,其前身为1998 年成立的文法系。现有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3个本科专业, 行政管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4个学校的立项建设学科, 6个研究所,4个实验室,具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培养资格。全院共有教职工 55人,教授5人,副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1人;博士10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2人。学院在读学生1100余人。

学院教师敬业勤奋、正己树人,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教改成果多次获得省级一等奖和市校一等奖。多名教师荣获辽宁省百千万人才、省市优秀教师、市劳动模范、校青年教学名师和校十佳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学院以“一颗公心、一项专长、一张铁嘴、一支硬笔、一沓证书”的“五个一”人才培养特色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计划,聘请市局领导、检法系统领导和知名企业家做学生素质拓展导师,注重学生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效显著。许多毕业生进入国家各级行政和司法机关工作,或考取了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名校研究生继续深造。学生承担多项国家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项目,先后获全国大学生法律英语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秀奖等殊荣。学生参加国家司法考试通过率近50%,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达到95%。

学院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先后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郑秉文教授、东北大学副校长娄成武教授、辽宁大学副校长穆怀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长江学者张康之教授、辽宁省委讲师团团长姜晓秋研究员、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孙萍教授、吉林大学霍存福教授、李杰教授担任学院客座教授;多次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到学校讲学。学院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工作,举办“突破辽西北中的公共管理创新论坛”,和市委组织部共同成立阜新市干部教育培训与区域发展研究基地,努力为提高干部素质和提升政府公共管理水平服务。学院大力加强科研工作,取得了许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近几年,学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其中CSSCI论文34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等各类纵向课题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2部;科研成果获得各种奖励30余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5项)。

学院以“公正、纯诚、笃学、求索”为院训,秉承“师生为本、追求学术、造就英才、回报社会、特色发展”的办院理念,坚持“文理渗透、多学科交叉,培养具有天下为公胸怀和公平正义理念,熟悉基层和资源行业状况,专业知识扎实,服务社会技能较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创新型公共管理与法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于辽宁西部的一方热土,追求民主、科学、法治、公平、正义的现代价值,努力建设在资源环境法学、资源行业与基层公共管理方面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的公共管理与法学院。

院徽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徽标说明

整个徽标采用校徽圆形主体图案,圆环部分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中英文字样,内部白色部分为汉字“公”,是学院名称的首个汉字,既代表公共管理学科,又似“天平”形象,代表法学学科,表示学院拥有“公共管理”和“法学”两个一级学科。同时,“公”字有公平、公正之意,象征公共管理与法学院追求公平正义、天下为公的价值取向和崇高理想。

内部图形白色部分还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为汉字的“人”字,下半部分为“山”的形象,意为“山高人为峰”,象征学院藐视困难、勇敢攀登的气魄。突出的“人”字形象,也代表学院“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内部红色箭头形似杉树,代表人才,象征学院矢志不移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神圣使命与社会责任。

整个徽标背景为红色,象征学院培养人才的社会意义和永恒燃烧的热情之火,如同初升的太阳充满着旺盛的青春活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

发展规划

学院院训

公正、纯诚、笃学、求索

学院办院理念

师生为本、追求学术、造就英才、回报社会、特色发展

学院发展愿景

立足于辽宁西部的一方热土,坚持“师生为本、追求学术、造就英才、回报社会、特色发展”的办院理念,追求民主、科学、法治、公平、正义的现代价值,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创新型公共管理与法律人才,努力建设在资源环境法学、资源行业与基层公共管理方面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的公共管理与法学院。

学院人才培养目标

坚持文理渗透、多学科交叉,培养具有天下为公胸怀和公平正义理念,熟悉基层和资源行业状况,专业知识扎实,服务社会技能较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创新型公共管理与法律人才。

学院人才培养特色

学院培养出的学生应该具有“五个一”的特色,即“一颗公心、一项专长、一支硬笔、一张铁嘴、一沓证书”。

“一颗公心”是指学院的毕业生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一颗公平公正之心。这是公共管理与法学专业毕业生将要从事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项专长”是指学院的学生在专业学习上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突出的特长。

“一支硬笔”是指学院的学生在毕业时要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能够撰写较高水平的本领域文字材料或专业论文。

“一张铁嘴”是指学院的学生要练就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沓证书”是指学院的学生要积极参加素质拓展活动和各种职业资格培训,获得相关证书,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素质,全面准确传达信息,提高就业效率,降低求职成本。

学院机构

学院机构

学科科研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一、专业基本概况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公共管理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该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新设置的一个专业,且属于国家控制布点专业。目前全国百余所高等院校设有该专业, 2003年,我校根据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对社会保障人才的需要,借助我校优势教学资源成功申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04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现有2届毕业生,4届在校生,6个教学班,在校生总人数近180人。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4人,助教2人;专任教师均具有硕士学位,其中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1人,有四名教师在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知名高校在职功读博士学位。专任教师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良好,多名教师获得学校与公共管理与法学院的表奖。专任教师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各项科研工作,取得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出版专著5部;共发表论文60余篇, CSSCI来源期刊10余篇,其中王国辉院长的论文获中国社会保障论坛2008年主题征文一等奖;出版教材2部;完成和在研科研课题20项,其中省级以上项目10项。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学位)层次较高、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

二、专业特色与专业方向

遵循我校总体办学思路,依据学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及突出地矿特色之要求,借助我校地处辽西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阜新市的地缘优势,结合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际,经过近6年的专业建设与发展,专业特色已初步形成。即文理渗透,多学科交叉,注重实践,面向资源型城市、地矿行业与广大农村,培养熟悉资源行业和基层情况的应用创新型社会保障管理人才。

根据社会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的需要,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本专业的发展现状与专任教师的专业背景、研究方向,现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方向确定为:资源型城市社会保障;农村社会保障;土地流转、人口迁移与社会保障。

三、专业建设思路

劳动与社会保障是公共管理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该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新设置的一个专业;也是一门交叉学科,学科内容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口学等学科知识,该学科的发展需多学科知识作支撑;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更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既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和基本制度,又能服务于劳动就业领域、社会保障领域、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且具有较强的业务操作能力,学科建设更需要实践、实习等环节作支撑。因此,根据学校的总体目标定位,结合公共管理与法学院相关专业的优势特点,依据市场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的需求,确定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两条腿走路,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通过加强专业理论课教学,转变教学理念,更新、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其创新能力;同时,坚持我校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优良传统,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以先进的模拟实训和基地实习为手段,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创新型社会保障人才。

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目前就业情况分析,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生,除有部分学生通过国家公务员、研究生考试进入政府部门、政策研究机构、高校,从事社会保障管理、政策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外,绝大部分学生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或基层,从事与劳动关系、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同时,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际,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面向基层的应用创新型社会保障管理人才。根据这一目标定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较扎实的社会保障专业理论知识,熟悉党和国家有关社会保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具有天下为公的胸怀和公平、正义、共享的现代社会保障理念;具有爱岗敬业、廉洁奉公、依法办事、勤政为民的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以及现代化办公所需要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与办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业务的基本技能;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成为社会保障管理与服务的行家里手。

五、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为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按照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三个教育层次构建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普通教育课程由学校统一设置,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如中国近代史纲要、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心理学、大学美术鉴赏、音乐欣赏与声乐艺术、大学美育)自然科学(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自然科学概论、等)、英语、体育、计算机信息技术等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由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设置,开设的主要专业理论课包括:社会保障概论、社会学、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区概论、社会工作学、社会保障国际比较概论、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保险学、保险营销学、西方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保险法、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管理心理学等课程。专业实践课包括:认识实习、业务实习、专题社会调研、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

综合教育课程由学校统一设置包括:思想理论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等课程。

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涵盖了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等方面的课程,上述课程能满足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保证社保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较高的智

行政管理专业

专业简介:行政管理专业自1998年成立,开始招收本科生。经过10年的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具有广阔的社会需求及发展前景。其学科优势是多学科交叉渗透,优势互补,实践性强。目前设立3个专业研究方向:地方行政体制创新、基层行政管理理论与方法、行政文化研究。行政管理专业为四年制本科,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本专业于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获得第二学士学位授予权。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行政管理理论知识并掌握现代管理技术手段,具有较高人文素养、高尚人格、优良智能、健康体魄,并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科研部门从事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本专业结合所处的地域特点确立办学特色,主要培养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资源型城市的应用创新型管理人才。

本文发布于:2022-10-21 22:37: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414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