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方面,历来存在众多的理论和观点。神定论者认为思想品德由“天”或“神”的意旨决定。西汉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天赋人以德性。心生论者主张思想品德由主观意识产生。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根于心”。德国康德认为德行是“纯粹理性”和“善良意志”的表现。环境决定论者如中国古代的荀子,18、19世纪欧洲的爱尔维修、欧文等都认为,人的思想品德只是环境和教育的消极产物。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社会关系总和,关于革命实践的观点,关于内因外因辩证关系等原理,为科学地认识这一过程提供了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苏联十月革命后,马卡连柯等人力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集体在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对于儿童集体主义、爱劳动、责任感、自尊心、自我控制等品质的形成进行了探索。19世纪后,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家也开始开展这方面系统的研究。西方心理学家如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判断发展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提出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理论。20世纪 60年代后,这方面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较为普遍的认识是:思想品德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科尔柏格在皮亚杰研究的基础上,更为深入、全面地探讨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阶段,并认为发展是儿童与外部世界交互活动的结果。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论认为,道德行为通过观察、模仿而形成、改变,同时强调在这一过程中主体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苏联心理学家也对思想品德形成的心理基础进行一系列研究,其中如丘德诺夫斯基根据艾利康宁提出的各年龄阶段主导活动和儿童心理发展六个阶段,研究了道德发展的年龄特点,提出品德发展主线是行为从情境性、依赖性向自我调节能力发展。中国自 70年代后期对包括道德判断、公正观念、惩罚观念、集体观念等的儿童道德认识发展开始作系统研究,在学生不良行为的形成和矫正,班集体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也获得一定的成果。
本文发布于:2022-10-21 18:26: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398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