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丹花开背里红

更新时间:2022-10-21 17:31:20 阅读: 评论:0

正文

胡松华演唱

简介

胡松华1930年出生在一个满族的家庭里。年轻时一曲《森吉德玛》与《丰收之歌》使他崭露头角。从1952年起在中央民族歌舞团参加演出。他曾深入到四十多个民族中去搜集民歌,拜师学艺,逐渐地形成了自己豪放中含优美,洪亮中寓真情,刚柔相济、色彩绚丽的艺术风格。

学民歌

那是很多年前,西南边疆的解放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刚满17岁的胡松华,就随中央访问团来到了少数民族聚居的石林地区。在这儿胡松华认识了闻名云南的民族歌手、藏族游击队长苏南尼玛。这是位骁勇强悍、文武双全的少数民族解放军战士。

一天傍晚,只听见不远处有人用藏语唱歌。当看到那宽阔的双肩、高大的身躯时,胡松华惊住了:是苏南尼玛。胡松华冲上去一把抱住苏南尼玛:“教我唱一支歌吧!”

苏南尼玛一巴掌拍在胡松华的肩头:“好!可是只能在行军的马背上教,因为战斗接连不断,很难得有今天这样的休息机会。”从那以后,马背就像一只摇篮,摇着胡松华事业的童年。

胡松华为了搜集民歌,从滇西北入四川。川西北地区藏族民歌中那种对翻身美好生活的描绘以及独特的音乐风格,一下子就把胡松华吸引了。为了学到更多的藏族民歌,他走访了甘孜藏族自治县等七个山区县。这些地方当时没有公路,他一个月有20多天在马背上。

历史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公开演出了,可是导演这时却十分为难。

《伟大节日》一场,只有藏族女声独唱,其他各民族都在跳“哑巴舞”。周恩来总理看后对此提出了中肯的意见:“这不符合民族生活的真实情况,应在藏族女声独唱的前面,加一个男声蒙古族的独唱。”当时写词的诗人们都走了,谁来写这首蒙古族的独唱歌词?人们想到了熟悉蒙古族人民生活的歌唱家胡松华。

夜晚,胡松华坐在窗前,紧紧捏着笔,尽力地回忆着那些使他眷恋的草原生活。在辽阔无边的大草原上,胡松华同他的蒙古族牧歌老师哈札布,骑在马背上边走边唱。在一座蒙古包前,胡松华为哈札布老师的老师用蒙语演唱《小黄马》。这是一首以小黄马在草原上奔驰,来比喻生活中不畏艰险的蒙古族牧歌。想到这些,一种无法遏制的激情涌上胡松华的心头: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高举金杯把赞歌唱,各民族兄弟欢聚一堂,庆贺我们的翻身解放……

歌词写好后,周总理指示说,不要请作曲家另写曲子了,就采用民间流传的曲子加以改编。于是胡松华采用了蒙古族人民特有的表达感情的方式,前面是蒙古族牧歌式的长调为引子,结尾又用牧歌似的长调为烘托。除了独有的草原气息之外,这种前后无词胜有词的感情表达,激荡起无数颗跳动的心,在千万观众的心中引起了强烈的感情共鸣,并一直传唱至今。

本文发布于:2022-10-21 17:31: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395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